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 桃园结义同说「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为何只有关羽被尊为圣人?

火烧 2021-11-22 07:40:28 1066
桃园结义同说「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为何只有关羽被尊为圣人? 关羽,字云长,山西运城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要说起关二爷的故事,「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温酒斩华雄”、「 ”白马关前斩
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 桃园结义同说「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为何只有关羽被尊为圣人?

桃园结义同说「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为何只有关羽被尊为圣人?  

关羽,字云长,山西运城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要说起关二爷的故事,「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温酒斩华雄”、「 ”白马关前斩颜良诛文丑”、「 ”单刀赴会”、「 ”水淹七军”、「 ”败走麦城”等等。 这里每一件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故事都将关公的「 ”义”展现的淋漓之至,加上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关羽成了人间忠勇仁义的代表,同时也成了历史上被造像最多的一个人物。 那什么是「 ”义”?孔子在《论语》中说「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 义是君子最崇高的品质,也是君子的精神生命。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礼是形式,而义则是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义的实质就是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也就是正义的原则。 关羽被后世儒学推为圣人,就是要彰显他的春秋大义。所以我们现在去逛各个地方的关帝庙,里面基本都会有一座春秋殿或者春秋楼,春秋楼里面则会有一座夜读《春秋》的关羽塑像,这样就是为了表明关羽的忠义是符合儒家最高的价值观念。 关羽夜读《春秋》 在《三国演义》开篇「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中就充分的体现出了对于「 ”义”的高度认知和强化。这个早已是妇孺皆知并深入人心的故事,在小说里面,刘关张三兄弟相识的第二天,便来到这桃园结为异性兄弟。从此一句「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就被后世作为情深义厚的佳话流传千古。 不过这里要说的一点就是,其实在陈寿的《三国志》当中,是没有刘关张三人结拜的情节,只是说:「 ”恩若兄弟”,也就是三人关系很好。另外,据史料记载,他们三人之中,其实关羽才是最大的哪一位,他比刘备年长四岁,比张飞大五岁。那么后世的罗贯中为什么要将这里大写特写呢? 在中国古代,从南宋开始一直到南宋以后,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各种关羽的形象,就开始更为明显的跟忠义这个价值观挂钩起来。这其实跟当时整个中国文化的形势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所以说关羽到后来也就越来越成为一个中国人忠义理念中的代表性人物。 所以罗贯中在这里描绘桃园三结义除了剧情的需要以外,另外一点是由于受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我们知道明朝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于是就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之中。可这么多人涌入城市,靠什么维系感情呢,那就是血缘亲情,而兄弟也就是一种血缘和亲情。 所以,结拜为兄弟,就找到了一种维系情感的纽带。因此在明朝,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受到了这样一种社会氛围的影响。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历经了数百年的传诵,流传至今,引得后人纷纷效仿。如今很多人都被那句「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深深震撼,并将其视为结义核心。 我记得几年前,我身边有一位朋友,他当时就和另外几位兄弟拜了把子,仪式感十足。就是不知道有没有说那句「 ”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估计是没有说的啊,毕竟年纪轻轻谈那些沉重的话题显得不合时宜。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感觉当初他们结义的那几兄弟都是在各自的世界里发展,有没有联系都不好说。 可见如今的人们对于结义之事,看得并不如古人重,或许是因为没了那份「 ”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共同目标。 山西运城关帝庙 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借三人之口说出「 ”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而后面两句「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才是核心所在,就是通过这种老套的结义方式,将宋元时期流传下来的通俗文艺所宣扬的草莽义气,重新赋予了精神内涵,那就是「 ”忠义”。 所以,由古至今我们发现其实「 ”义”,倘若你们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前进,或者没有一个共同道德标准,则压根谈不上「 ”义”这个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