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寇与坐寇 明朝末年的流寇是如何产生的?有造成啥影响?
明朝末年的流寇是如何产生的?有造成啥影响?
明末流寇兴起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因为明末天灾连年,使得农作物不能收成,饥民纷纷起来为乱,结而成为流寇。天启六年,陕北灾害最为严重,于是在此年八月陕西流贼起。崇祯元年,陕西饥,延、巩民相聚为盗,陕北延安府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备陈大饥荒】是一份叙述这次饥荒情形的奏折,其中一段描述可看出当时百姓生活的悲惨生活。「臣乡延安府,自去岁(崇祯元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篷草而食,其味苦涩,以延不死。至十月,篷草尽,则争剥树皮以充饥以求援死。迨年终,树皮又尽矣,则掘山中石块以果腹。石性冷而味腥,少食则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于是灾民纷纷起兵,向官员抢夺食物,在崇祯元年一年中,王大梁起义于汉南,高迎祥起于安塞,王左挨起于宜川,民变大规模展开,暴乱集团一时并起,从陕西到河南,从武昌到成都,到处滋事。「崇祯元年陕西欠饷一百三十八万两,乃有逃兵。」「崇祯二年议裁驿站冗卒」,所以被裁失业的驿卒与逃兵才与流寇合流。李字成就是在这次裁减中失业,再加上受官方欺压,于是投奔高迎祥。崇祯二年,明朝虽在此击败西贼,但是流贼却流窜到山西,遍及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山西饥,陕西饥。明思宗崇祯三年七月,「白井大雨,水溢坏官民庐舍,漂没人口千余,填埋井」。崇祯四年,夏天大雨连旬,山崩地溃,禾稻淹没,谷价腾贵,民多饥死。「榆林连旱四年,延安饥民众甚,西安大旱。」「延庆地恒数千里,土瘠民穷,连岁旱荒,盗贼拥起。」陕西地区大旱、流贼涌起,并且于此年冬「延安庆阳大雪,民饥,盗贼亦炽。」(徐胜一,1994年)于是,陕西人民无法生存,只好加入流贼行列。

崇祯五年,虽然明军曾数次于各地击败流贼,但是「扬、淮府饥,流浮载迫」,「壬申夏,五月霪雨,东西南三门水深四尺」,大雨雹麦无粒收,「杭嘉湖府,在八月至十月,七旬不雨」。崇祯六年,「淮、扬饥,有夫妻雉经于树及投河者」,「潜江、襄阳谷城,饥人食榆皮石面」,「京师旱、江西旱、陕西大饥、江西大饥。」(徐胜一,1994年)于是,陕西民变进入山西、河南,延绥巡府虽于永宁关大败变民,然山西、陕西大饥,民变亦众,流贼所到之处,饥民争附之。崇祯七年,华北无可食之粮,可掠之地,于是流贼往南到较为富庶的湖广一带。流寇组成五路大军,明末农民起义在这时出现高潮,由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率领东进的一路,以明朝的中都凤阳为主攻方向,短短十天就突破明军防线,打下凤阳。崇祯八年,流寇流窜各地,除蝗害之外,各地未传灾情,流贼已脱离生计问题,成为抢劫的盗匪。
崇祯九年,高迎祥被俘,李字成被推为闯王,成为起义军的领袖。但是,二月天灾又开始,南昌及各府大饥,米谷腾贵,乡城争相抢夺。山西又闹饥荒,人相食,宁夏也闹饥荒,兵变,并杀巡抚。崇祯十年,浙江闹饥荒,父子、夫妻、兄弟相食;南京、北京、江西大旱,因此,流寇又闹浙江、河南等地,且声势日渐壮大。崇祯十一年,两京旱、山东旱、山西旱、陕西旱,有了旱灾接着蝗害也紧接而来,流贼自陕西犯襄阳。崇祯十二年,山东、河南、山西、浙江皆发生旱灾,而导致饥荒,明朝东半部精华区全部陷入一片灾难中,并于十二月再度侵犯西部富庶的四川盆地,明军虽于河南闯迫李自成,但是饥民从者数万,器是有振兴起来。崇祯十三年,到处旱蝗灾,百姓大饥,张献忠犯四川,饥民附之,贼势实力大增。崇祯十四年,「浙江大旱,飞蝗蔽天,食草根几尽,人饥且疫」。「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旱蝗,山东寇起。」张献忠军溃,李字呈取得优势地位,崇祯十五年,「灵州镇原庄浪等处,田鼠食禾几尽。」「保安广平诸县怪风,麦禾俱伤。」(徐胜一,1994年)流贼纵横河南、湖广一带。崇祯十六年,流贼大溃明军于潼关,并攻陷西安。崇祯十七年,李字成于西安称帝,同年,北京迎流寇入城,思宗死,明朝被李自成所推翻。
明朝自万历末年到天启、崇祯二朝,中国北方几乎年年都有天灾,且旱涝相继,飞蝗遍野,老百姓生计困难,难以为生,草、树皮甚至连草根、石头都殆尽,更有六亲不认,人相食的情形,导致后来流民聚集叛乱,而形成势力庞大的流寇到处为患。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国家要维持其寿命,必须能让人民无生计方面问题,且不可小看小小百姓的力量,当团结聚集起来时,可是会使一个强盛的国家在一夕之间由盛而转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