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是什么意思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盛唐李白《子夜吴歌·夏歌》全文翻译赏析)

火烧 2021-10-23 00:39:27 1033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盛唐李白《子夜吴歌·夏歌》全文翻译赏析)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盛唐李白《子夜吴歌·夏歌》全文翻译赏析)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是什么意思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盛唐李白《子夜吴歌·夏歌》全文翻译赏析)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像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像了。但这一想像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