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4一6岁成语故事 怙恶不悛成语故事_成语“怙恶不悛”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火烧 2021-07-29 16:47:42 1055
怙恶不悛成语故事_成语“怙恶不悛”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怙恶不悛成语故事_成语“怙恶不悛”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怙恶不悛”怙:依恃,坚持。悛:改过,悔改。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坚持作恶,

怙恶不悛成语故事_成语“怙恶不悛”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怙恶不悛成语故事_成语“怙恶不悛”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怙恶不悛”怙:依恃,坚持。悛:改过,悔改。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坚持作恶,不思悔改。这则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公元前740年,卫国联合宋、陈等国攻打郑国。为了挑拨卫国与盟国陈国的关系,郑庄公派使者去陈国要求和好,并希望两国能结为同盟。

  没想到,陈桓公竟然看不起郑庄公,拒绝与郑国结盟。陈桓公的弟弟五父劝道:“要立国,应该对邻国亲近、友善、仁爱。您应该答应郑国的要求才对。”

  但是,桓公不听五父的建议,说:“宋国和卫国都是大国,它们才是我们陈国的大敌。而区区一个郑国,能把我们怎么样!”

4一6岁成语故事 怙恶不悛成语故事_成语“怙恶不悛”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郑庄公知道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后,非常愤怒。公元前717年,他率军攻打陈国,桓公仓促应战,结果大败。

  后来,史学家对这段历史作了评论,说:“友善不可以丢失,罪恶不能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言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悔过,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