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 孙中山在香港遇袭历史上有这事

火烧 2023-03-07 05:08:55 1075
孙中山在香港遇袭历史上有这事 清廷刺杀 纯属虚构 近代史专家称孙中山在香港遇袭无史料可寻 《十月围城》虽有着刺杀孙中山这样显赫的历史背景,但从本质上来讲它依然是部“本故事纯属虚构”的香港制作。孙中山是

孙中山在香港遇袭历史上有这事  

清廷刺杀 纯属虚构 近代史专家称孙中山在香港遇袭无史料可寻 《十月围城》虽有着刺杀孙中山这样显赫的历史背景,但从本质上来讲它依然是部“本故事纯属虚构”的香港制作。

孙中山是否在香港遭到刺杀是无史料可查的,但电影中涉及到不少人物却有着原型,更重要的是影片所透出的情怀和当年是比较相符合的。

记者为此采访近代史专家张鸣,查阅资料,以期给读者介绍下1905年前后的那段历史。

孙中山曾遇“伦敦蒙难记” 1905年10月15日孙中山驾临香港,清廷派出几百名杀手伏击,香港几十个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前来保护。

这样的故事听着就相当有戏剧性,有电影需要的矛盾冲突,显然历史没有电影来得这么夸张。

导演陈德森称,历史上清廷对孙中山的刺杀有过几次,野史上也记载过孙中山是1895年10月15日至香港与杨衢云合作成立兴中会。

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张鸣称,历史上末年的清廷是比较弱势和胆小的政府,没有系统地组织过对孙中山的刺杀活动,唯一有些关联的就是“伦敦蒙难记”。

1896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驻英国公使馆,后来在英国外交部的干预以及舆论报道之下,公使馆只能放人。

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孙并被邀出书描述其遭遇,在电影中,陈少白赠给少爷李重光的也正是此书。

张鸣认为,《十月围城》电影也好,香港影人多次拍的江湖义士保护孙中山也好,应该是从该事件得到的一些启发。

即使是“伦敦蒙难记”目前史学界也有许多的争论,认为事实有问题。

张鸣认为,经过“伦敦蒙难记”后,清政府更加不敢对孙中山进行刺杀,而且在香港这块英国人管辖的土地上,不可能光天化日之下追杀孙中山几条街。

杨衢云被枪杀有真实记载 《十月围城》的开场张学友扮演的杨衢云被胡军扮演的阎孝国枪杀,这在历史上有真实记载。

杨衢云(1861年-1901年1月10日),出生于广东东莞,1890年于香港创立最早的革命组织辅仁文社,并为香港兴中会首任会长。

1900年原兴中会会长杨衢云从日本到香港,发动惠州起义。

失败后他于年底返回香港,上环结志街五十二号设私塾教授英文以养妻儿。

1901年1月10日,杨衢云于其私塾内被清廷派出之刺客陈林开枪刺杀(在片中杨衢云是死在室外)。

孙中山即在横滨举办追悼会,筹了一千二百元给其妻和三女一子。

但陈林也不得好死,在杨死后一个月即在其任“千总”之炮台门外,被枪杀以灭口。

- 原型人物 李玉堂、陈少白确有其人 张鸣称,孙中山在香港长年求学,加上这里是属英国管辖,清廷势力无法直接干预,因此和上海、汉口租界一样,香港是革命党活动比较多的地方。

在香港孙中山和盟友的活动当然会受到港英政府的限制,但只要不过于公开,港英警察是不会去管的。

张鸣认为孙中山当时的号召力仅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留洋学生和新军士兵。

因此片中三教九流不认识孙中山是相当正常的。

三教九流之所以主动保护孙中山,电影中表现的是李玉堂和陈少白的号召力。

事实上,张鸣称当年孙中山和哥老会、洪门这样的“第三社会”组织一直有来往,因此各种人才会来帮助孙中山。

梁家辉扮演的陈少白历史上也有真人,也办过《中国日报》。

陈少白21岁入香港西医书院,与孙中山不仅是校友,而且和尢列、杨鹤龄支持孙中山的思想,被清政府称为“四大寇”。

1895年陈少白加入兴中会,1897年赴台湾设立兴中会台北分会。

1900年奉孙中山命回香港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思想。

王学圻扮演的商人李玉堂和儿子李重光也有原型。

李玉堂原型为李煜堂(1851年-1936年),原籍广东省台山市,是广东实业家、香港富商、广东实业集团董事。

在1902年,先后创立多间保险公司:联益、康年,联泰、羊城、联保等,分店遍布中国口岸及南洋诸岛。

民国前六年,李煜堂曾经集资及赞助《中国日报》渡过难关。

李重光的原型为李自重,原名李炳星的他生于1882年,是李煜堂的长子。

少年读于私塾,1900年赴日本留学。

1903年在孙中山所创办的革命军事学校学习。

1904年加入同盟会,旋与冯自由等奉命返香港设立同盟会分会。

- 所处背景 革命大于立宪 《十月围城》的故事设定在1905年10月15日这天。

历史上这一年的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的胜利,让很多中国人认识到立宪政体的重要性。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 孙中山在香港遇袭历史上有这事

梁启超在海外发起“君主立宪”的号召,但孙中山领导下的革命党等激进人士则认为,中国有必要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以开创新时代。

慈禧太后对革命的痛恨超出了她对君主立宪的厌恶,于是她开始支持立宪运动。

不过立宪运动很快就被证明是清廷掩盖其独裁的拖延战术,也激化了地方政府与清廷的矛盾,让辛亥革命的成功有了可能。

希望采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