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泉新一 走进新泉红军路
走进新泉红军路
张桂生 杨彬芳
历史上“红军路”很多,大凡红军走过的路皆可称为“红军路”。然而,以“红军路”命名的现代公路,新泉就有一条。
的确,新泉与上世纪中国工农红军有缘, 90年前红军三进新泉,展开了如火如荼 、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90年后的今天,一条多彩多姿的“红军路”展现在红色的土地上,“红军路通车了!” “红军路通车了!”新泉人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一时间,新泉这块红色而古老的土地成了欢乐的海洋。

路人试问:今日新泉哪里最美丽?回答:“红军路”!哪里最舒坦?回答:“红军路”!哪里最好玩?回答还是“红军路”!年轻人这么说,妇女儿童这么说,老翁大婶这么说,匆匆来客也是这么说。
在今天,新泉流传一首打油诗:红军路上走一走,心情舒畅精神抖;红军路上转一圈,赛过人间活神仙;红军路上散散步,饮水思源想进步;红军路上唱唱歌,工作生活乐呵呵。一时间,茶余饭后、休息之余,走红军路的人成群结队。晚餐的饭碗刚刚放下,或者微信“叮咚”来了,或者电话铃响了,或者房门被敲开了,对方的声音几乎只有异口同声一个调:“走,红军路上见!”“走红军路喽!”于是,情侣拉着手来了,孝顺儿女推着坐轮椅的老人来了,老夫老妻牵着小公主小少爷来了,还有千里迢迢电话预约亲朋好友周末相聚“红军路”的。
的确,2017年竣工、投资1.1亿元、约3公里长的红军路,圆了新泉人的交通便利、风光欣赏、健身散步、牵手休闲、谈情说爱有场所、有环境、有情调的梦,美丽的中国梦。从那时起,新泉集镇道路不再是山间小道,不再是晴通雨阻,不再是“泥水交融”,而是宽阔的柏油大马路,中央花圃分隔带;路边绿 绿树林荫,鲜花遍地,绿草如茵;大理石人行道宽大、整洁、美观、如砥;青砖女儿墙路沿护栏,古色古香,沧桑味道十足。
走进“红军路”,一路春风一路歌,景色无限,美不胜收。一日二十四小时,沿路景色变幻无穷,一步一景,景景有说法,步步有故事,尤其是夜间景色最为艳丽多姿。
如果您从东边来,一进岗头大桥,只见一桥飞架东西两岸,向北看,朋口河亮光闪闪,岸柳依依、树影婆莎;远处青山如黛、浓密翠绿,厦蓉高速公路新泉特大桥横跨朋口河上,高入云端,汽车穿梭来往,犹如腾云驾雾。入夜时分,沿河布局的美食夜宵摊点,霓虹灯变换闪烁,流水灯扭动着少女般阿娜多姿的舞步。“竹林风夜宵”、“友谊饭店”、“风歌小炒”的美食灯光广告倒影水中,时常被潺潺流水冲得七零八落,音乐之声、喝酒猜拳欢叫声,伴随河风徐徐入 入耳。
南边,朋口河与庙前汇合成宽阔的河面,清澈河水经久不息缓缓西流。一座桔红色琉璃瓦斜屋顶的高大寺庙建筑矗立在东南方的河岸边,那是有400多年历史的新泉“净土寺”,晨钟暮鼓与悠悠佛教乐曲,时常在河面上、在远处高大的建筑物之间,久久回荡。
信步悠悠走过大桥到达西岸,“红军路”猛地向西南一个转身,沿着连南河潇潇洒洒朝着红霞漫天的西村、北村奔去。走在“红军路”的沿河人行道上,可见彼岸新泉村半岛上错落有致的民居,高楼之间夹杂着黑瓦灰砖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大概是由于缺乏资金保护这些价值连城的古典建筑,致使新建筑在古典建筑的缝隙中自由生长。路的北面便是北村商业店面,整齐划一,高度一致,二楼都有挑出一米见长,可供行人遮风挡雨,装修立面也很时尚,经营的产品五花八门,什么新泉特色小吃、烟酒食 杂、五香卤料、温泉旅馆、五金交电、装潢材料、布艺窗帘、服装鞋帽、汽车修理、古董花艺等等,一应俱全,居民在一步之遥即可购买生活必需,直可谓方便快捷。
沿着“红军路”往西走,一幢单层的古典建筑出现在眼前。该建筑为明清客家风格祠堂建筑,青砖黛瓦,木质结构,大门足有1·8米见方,门的上方正中悬挂着一块“大夫第”三个大字的额扁,字体苍劲有力、秀气灵动、龙飞凤舞,据说是出自新泉籍清代举人张际堂之手。一进大门,眼前豁然开朗,一阵清风徐徐吹来,令人浑身舒坦,大概是古典建筑通风良好的缘故吧。此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上中下三进厅,二个天井,中间有通道利行,三进厅宽敞明亮,采光极好。房子为木柱板房,三开间,左右和后背各有厢房四个单元,山墙为青砖歇顶,地面是石灰三合土,坚固耐用,建成年代有点悠久,地面呈五颜六色, 是人间烟火熏陶?是漏雨积水摧残?是无情战火洗礼?都有可能。该房子多年荒废,部份倒塌,刚刚由政府出资修复,成为新泉农村老人照料中心---连城县农村工作的试点。
出了大门,跃入眼帘的是二棵榕树,翠绿翠绿的,比新泉大榕树年轻许多,修建“红军路”时,榕树刚好在路的中间,富有环保意识的设计人员将线路往北挪一挪,二棵榕树躲过一劫,现在被人们用不锈钢管道围了起来,因而出现沿河人行道在此嘎然而止之怪状。二棵郁郁葱葱的榕树成了新泉人夏天消暑纳凉、饮酒泡茶的好地方。
走过北村商业街,进入大榕树广场,精彩的一幕在就在眼前。路面最宽、风景最好、游人最多、故事最美 。
往前看:大榕树高大威猛、树叶浓密、枝繁叶茂、铺天盖地,树枝伸出三、四十米,几乎到连南河的中央了,在整个闽西榕树家族中当数老大。往南看:宽 宽阔的河面上河水潺潺、金光粼粼;河摊上巨型圆柱温泉水柜雾霭蒙蒙、飘飘洒洒、如同仙界。往西看:“红军路”象一条黑白相间的彩带缠绕连南河的岸边,在新泉中心卫生院边的205国道第三桥亲密相连。
收回您的目光,静下心来,坐在硕大如盖的大榕树下,仔仔细细端祥着这饱经风霜的老榕树,令人浮想联翩。90年前红四军三进新泉镇的峥嵘岁月仿佛就在眼前,md刚刚越过汀江、走过白石岭、走过西村,来到新泉大榕树下歇息,恰好这里赶集的民众人数很多,毛委员忘记长途跋涉之苦,精神抖擞站在大树下高高的土坎上,慷慨激扬地讲话:“农民朋友们,工友们,大家团结起来,砸碎旧世界,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那振聋发聩的声音在历史的天空中回响荡漾。从此,贫苦灾难的新泉人民集结在“镰刀·斧头”的旗帜下,“红旗卷起农奴戟”, 燃起土地革命的熊熊烈火,连南区革命委员会、新泉县苏维埃政府先后宣告成立,翻身解放的新泉人民拥护党、支前忙、当红军、打敌人、保家乡,当年参加红军、赤卫队、少先队、模范营等人民武装的就有三、四千人,为革命牺牲有名有姓的烈士达300多人。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淳朴民风,使红四军第四纵队、新泉工农妇女夜校、红四军政治和军事整训、古田会议决议得以成立和诞生。新泉人民热爱党,党中央记住新泉人民,今天空降一条“红军路”落户新泉,这是报恩路、致富路,通向繁荣富强的幸福路。
今天,进入幸福生活的新泉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不忘共产党人的“种子”精神,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结果、做好事。在大榕树东南方,一桥飞架连南河,人来车往、畅通无阻。这桥,新泉人叫“大溪桥”,她沧桑的历史见证了一位优秀的党员干部、一位汀州美美女副社长(当时镇政府称人民公社),身怀六甲、冒着“枪林弹雨”上福州争取资金物资建设大桥的动人故事。那是在1967年的夏天,忽有一天夜晚雷电交加、暴雨倾盆,连南河一夜爆涨,村庄淹没了、农田冲垮了、民房倒塌了。建于晚清时期的这座大桥,木墩木梁木板桥面,大水肆虐下,十几板桥只剩几板,两岸群众来往、公社干部公务出入得坐船过渡,险象环生、安全没有保障。重建大桥成了公社党委、政府重中之重的大事,时任公社副社长的汀州美女陈力平被任命为建桥指挥长。时值文化大革命武装械斗时期,龙岩往福州的火车时通时断,各地旅社关门、饭店停业,授命于危难之中的陈力平,不顾乡亲们的劝阻,在二位村干部的陪同下,挺着大肚子,掖着老区人民争取资金、钢筋、水泥建设大桥的报告,过着睡地板、蹲屋檐、吃饼干、喝自来水的出差生活,历尽 千难万险,冒着的“枪林弹雨”来到福州,找到省民政厅有关领导,递上了请拨资金物资的报告,终于感动了上级领导,下拨了20万元资金和钢材水泥指标,在新泉三个村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民办公助,投工投劳,仅用二年时间建成钢筋水泥大桥,使用至今。从此,新泉连南河两岸人民风雨无阻、来往畅通,陈立平也被新泉群众热情地起了个“铁娘子”的光荣称号。
“红军路”上的榕树下,沉淀着年代久远的城南旧事。那延伸到水面的条石阶梯,古老而沧桑,原是连南河上的码头。这里是旅客和货物集散地,没有公路的旧新泉,全凭木船索源上运布匹、食盐、药品、铁件,顺水运送土纸、木材、毛竹、笋干、香菇。水运物资行业一直在新泉兴盛了十几代人。围绕这一码头,仓库、旅馆、药店、饭店遍地都是,民国时期还设有搜刮民脂民膏的“厘金局”。之所以大榕树会在这里落地生根,十有八九是种树者供人们等候过往船只时遮风档雨之用的。1934年国民党十九路军开劈公路到了新泉,随着时代进步,水运慢慢退出市场,码头的阶梯成了新泉妇女浆洗衣服的好地方。每天早上,洗衣妇女成群结队提着大蓝小包来到码头,一时间捣衣之声此起彼伏,欢声笑语阵阵传来,说笑话的,打情骂俏的,发牢骚的,要有尽有,妇女们搓衣、漂洗、拧干,扭动着迷人的腰肢嬉闹着、扭打着、对骂着,其乐无穷,一时成为新泉一大西洋景,引来又一拨又一拨的摄影爱好者和文人骚客。当今,如同手机干掉电视机、干掉电脑、干掉储钱柜一样,洗衣机干掉了迷人的风景,妇女们洗衣服的迷人画面荡然无存。
“红军路”上的好风光还在后头。透过浓密的榕树叶子,一处精美的泰式建筑群矗立在北村平原上,那就是即将开业的“萨瓦迪卡”温泉度假村,动工于2011 年,占地面积有 180多亩,停车位122个(大巴车位22个),可供温泉疗养、休闲住宿30多个房间,各式各样的温泉浴池55个,村内多为泰式园林建筑,布局巧妙,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比比皆是,绿树环抱、花木扶疏、景色宜人,将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休闲宝地。
走过温泉度假村,跨过洋下桥(北村与西村界桥),可揽红军路和连南河的精美之处。倚靠在沿河女儿墙上,可贪婪地摄入新泉美景:往东看,是刚刚走过的红军路,沿河女儿墙一直延伸到太阳升起的东方,犹如万里长城插队新泉,朋口河、庙前溪会合处“净土寺”大雄宝殿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戳戳生辉,庙前河上一溜四座桥梁横卧在碧波荡漾的河面上,蔚为壮观。落脚处的对面,便是新泉村和镇政府所在地,成片的新建楼房鳞次栉比,预示着新泉老区人民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我几次邀请好友在圆月之夜重走红军路,几度停下 脚步尽情欣赏如水的月光、静谧的山乡风采,河风悠悠地吹、河水哗哗地流,那美景、那情调、那心情一生难得“几回闻”。入夜,新泉半岛的万家灯火犹如银河落入百姓家遍地银光闪闪,煞是醉人。最美还数万人台前“万云草室”md旧居那迷人的灯光,照耀着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加辉煌的胜利。
历史,有时真的那么地巧合,新泉现代的“红军路”也的确是当年红军走过的路。当您走到“红军路’上的“仙狮金”大桥时,当年红军涉水过河时的人声鼎沸、战马潇潇之景仿佛就在眼前。这座大桥,突然把身子往东岸一甩,避开翠屏山的不利地形,将西岸的“红军路”调往东岸,浩浩荡荡奔向新泉三桥,与205国道“握手联欢”。桥下是一个古老的渡口,向北连着西村、下罗地、上罗地、白石岭、南岭、长汀、瑞金中央苏区;向南通往上杭南阳、武平、广东,是“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路 路径之一。在华灯齐放时,桥上 灯火阑珊,人影绰绰,花裙飘荡,倒影在水中,风光无限。
“红军路”的最后一段线路平直,路容整洁、视线良好、行车舒畅。东面为低矮的农村旧房,泥墙黑瓦,参差错落,斑斑驳驳,急待改造升级。在不久的将来,政府和群众同心打造,一定能够建设成为新泉最美丽繁华的乡村美景。西面隔河的翠屏山,悬崖峭壁,层峦叠嶂,植被浓密,峰峦秀丽,极有开发价值。山的南侧依次为新泉革命烈士纪念碑、新泉天赐温泉,已经成为连城县,乃至闽西人休闲的好去处。
走过新泉“红军路”,风光让人流连忘返,美食让人馋涎欲滴,情结让人魂牵梦萦。
红军(28)大桥(3)军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