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失败 吴三桂造反半个天下响应,为何还是没有成功?败就败在这6个字上
吴三桂造反半个天下响应,为何还是没有成功?败就败在这6个字上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诞生过80多个封建王朝,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而距离我们最近的明朝和清朝,往往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不论是他们的制度,还是他们各自的皇帝,都被大家议论纷纷。而光光是说起明清两朝的更替,大家也有着很多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明朝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闯王李自成的造反,以及吴三桂在关键时刻放清军入关,才导致了明朝彻底的消亡。
因此,吴三桂在后来造反清朝的时候,一开始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因为他是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起兵造反的。而他的这一行为,也被许多人看作是天大的笑话,因为南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皇帝,就是死在他的手上,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随着永历皇帝的死,明朝也彻底失去了希望。
其实,当时的老百姓们由于信息的不流通,并不全知道吴三桂反叛明朝的事情。因此,在清王朝下令撤除三藩之后,吴三桂就在云南率先带头起兵造反,抗拒朝廷的撤藩。并且,吴三桂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挥师北上,占据湖南省,一路打到了长江南岸,几乎占据了半个天下。

而且,对于吴三桂的起兵造反,其它各个地区的将领也纷纷响应,像福建、广西、四川、湖北等地区,也都极力拥护吴三桂。而随着这个消息的传出,北京城里也人心惶惶,认为清王朝即将被吴三桂所打败,退走关外。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吴三桂的想法进行,而是在中途就夭折了。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得到了半个天下支持的吴三桂,突然折戟沉沙呢?其实,吴三桂败就败在了6个字上。
而这6个字就是“兵贵速,不贵久”。其实,吴三桂最开始的目的,并不是和清王朝争夺天下,而是希望以武力威胁清王朝,希望他们和自己谈和,撤销削藩的政策,和清王朝二分天下。所以,吴三桂在聚集了大量的兵马之后,只是吞兵于长江南岸,丝毫没有渡江的意思。而刚刚开始起义时的锐气,也这些时间中,慢慢消逝。而且,吴三桂本人也不够胆量,一直没有勇气远离自己的大本营云南、贵州地区。
因此,在吴三桂犹豫并且和清王朝谈判的时间里,清王朝从容得调兵遣将,完成了全部的兵力部署。紧接着,清朝便不再和吴三桂假意谈判,直接拒绝了他。而这个时候,吴三桂还是没有危机意识,依旧固守阵地,等待着继续待价而沽。而吴三桂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底气,其实就是源自他手下的30万精兵,而且因为是造反清朝,所以有越来越多的汉人,都加入到了他的队伍里。
但是,这种巨大的优势,最后却被吴三桂自己给破坏了。因为吴三桂在被清军慢慢蚕食的危机时刻,竟然选择了称帝。而这个举动,一下子就激怒了原先的汉人,让他们看清楚了吴三桂的真面目,纷纷离他而去。而且,吴三桂造反之时聚集起来的兵力,本就根基不稳,这样一闹,吴三桂的败势就已经可以确定了。
其实,了解兵法的人应该都知道,打战贵在“兵贵神速”。即使是声名狼藉的吴三桂,在起兵之初所聚集的大量兵力,如果他愿意速战速决,就能在清王朝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直接北上直捣黄龙。并且,当时清王朝的人心已经不稳了,人人惶恐不安,甚至都有退回关外的想法了。
因此,吴三桂败就败在自己太过犹豫不决,虽然在军事上算得上是一位将才,但却在政治上鼠目寸光,有哪个统治者会甘心和别人平分天下?项羽、刘邦之间的楚汉相争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在吴三桂犹豫不决,贸然称帝的情况下,他就注定必败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