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迁都洛阳 唐朝迁都洛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唐朝迁都洛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洛阳迁都原因如下: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
故洛阳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
洛阳在政治上对武则天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徐敬业起兵时魏思温的言论中窥见一斑。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等以匡复庐陵王为借口,起兵反对武则天。
当时,魏思温建议徐敬业:“明公以匡复为辞,宜率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
遗憾的是,徐敬业没有采纳魏氏的建议,结果兵败身死。
陈岳论及此事,叹息道:“敬业苟能用魏思温之策,直指河、洛,专以匡复为事,纵军败身戮,亦忠义在焉。
而妄希金陵王气,是真为叛逆,不败何待!”由此可见,洛阳对于武则天之重要,它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政治大本营。
其次,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阳适宜作国都。
唐朝建立后,历经太宗、高宗两朝,疆土得到不断扩大。
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达到极限:“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
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此后直到武则天时期,疆土虽时有变化,但都大于唐朝建国初期。
长安在版图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摄天下的作用。
而洛阳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平原,自古就被称为“天下之中”。
若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来说,从洛阳出发,北通幽、燕,西接秦、陇,东达海、岱,南至江淮,距离大体相等。
因此,以洛阳为都可以居中而摄天下。
扩展资料:
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阳适宜作国都。
唐朝建立后,历经太宗、高宗两朝,疆土得到不断扩大。
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达到极限:“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
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此后直到武则天时期,疆土虽时有变化,但都大于唐朝建国初期。
长安在版图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摄天下的作用。

而洛阳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平原,自古就被称为“天下之中”。
若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来说,从洛阳出发,北通幽、燕,西接秦、陇,东达海、岱,南至江淮,距离大体相等。
因此,以洛阳为都可以居中而摄天下。
904年二次迁都洛阳。
公元904年,在位的皇帝是唐昭宗李晔(867~904)。
当时的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
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
朱温为了篡权,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 )杀害了唐昭宗,立唐昭宗的第九子李柷为皇帝,仅仅三年后,李柷被废,次年被杀,享年17岁,唐朝灭亡了。
所以,唐朝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
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
904年二次迁都洛阳。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洛神居住于此。
同时,洛阳也是中国3000多年文明的帝都王城,华夏,中华,中土,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
1960年在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
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
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蜚声中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