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寻找沪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或课件
寻找沪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或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明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宋元明对外交往与以前对外交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和综合分析能力。
能正确识读郑和下西洋图,了解插图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观察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历史意义的学习,正确认识到中西文化技术交流是双方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这个时期的我国四大发明开始传入西方世界,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认识到郑和下西洋与同时期的西方各国相比,时间早而且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认识到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的举动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交往和共同进步,他不畏艰难的精神更值得同学们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郑和下西洋
【板书设计】
一、宋元海外贸易
1、港口城市
2、交易物品:瓷器、丝绸
3、历史意义
二、 郑和下西洋
1、 条件 造船水平高超
经济实力强大
2、 时间:1405~1433
3、 规模 到达国家数
最远地区
4、 交易物品
5、 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我们已经了解了汉代和唐代历史上中外交往的情况,那么,在宋元时期,在中外交往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大事,又涌现出哪些重要的人物呢?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十七课的内容。

(新课教授)
一、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
〖教学设计〗
1、让学生阅读课文3~5分钟。
2、让学生给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画一幅地图。
(1) 从世界地图或地球仪上找出中国、朝鲜、日本、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阿拉伯、东非,将它们画在自己的纸板上,大致位置即可。
(2) 将上述地名连线,看一看中国的商船最远到达了哪里,有多远。
朝鲜
阿拉伯
日本
中国
南海
印度洋
东非
马六甲海峡
3、看图引发学生讲出海外贸易交易的物品?
——丝绸和瓷器
4、讨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影响有哪些?
二、郑和下西洋
〖人物简介〗
郑和本来姓“马”而不姓“郑”,“郑”姓是他入宫后明成祖朱棣所赐,小名三宝,人称“三保太监”。
郑和祖籍云南昆明市晋宁县,回族。
他受父辈的熏陶,小时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郑和家谱》称他“才负经纬,文通虔诚的孔孟”,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办事谨密,有谋略,懂兵法。
郑和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这为他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名词解释〗“西洋”指哪些地区?
——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
〖下西洋经过〗
1、公元1405年,郑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
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领2.7万人,分乘坐200多艘大小船只,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先后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
于1407年10月返回。
2、之后,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到达的地方最远。
从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抵达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印度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近2.2万千米。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各国使者竞相访问中国。
〖航海规模〗
时间:郑和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要早半个多世纪。
不必说郑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仅从1433年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而言,就比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早59年,比1498年达·伽马绕好望角早65年,比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早86年。
规模:就航海规模来说也是欧洲远航规模无法比拟的。
它不仅船数多(每次大小船只均在200多艘以上)、人数多(每次2.7~2.8万人)、设备先进(有航海图、罗盘针)、次数多(前后七次)到达范围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而且船只排水量大,其中最大的船只总长130米,宽50米,排水量为2.5万吨。
〖历史意义〗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学生活动〗
比较宋元时期和郑和下西洋的异同
〖布置作用〗略。
参考资料:://publishblog.blogchina/blog/tb.b?diaryID=3727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