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分分合合 欧洲历史上的统一
欧洲历史上的统一
一、德国历史上有几次统一
德国历史上貌似也就那么两次统一。
第一次是俾斯麦所领导的普鲁士以铁血的武力方式。作为欧洲走廊,德意志人经常成为欧洲列强的雇佣兵,1648年欧洲各国签署了《韦斯特法利亚和约》,最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德意志的分裂,德国分裂为314个邦国,共同拥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名称,但中央权力几乎不存。
1814年拿破仑被反法同盟击败,1815年维也纳会议中,在英国和俄国的主导下,成立了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在俾斯麦领导下强盛起来,通过普丹、普奥、普法等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国的统一。
第二次就是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分裂成了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两德和平统一。
二、为何历史上欧洲的大帝国最终都会分裂,统一时间很短,而中国在历史
引述别人的观点吧 那本书你有兴趣可以看看 许天田(Victoria Tin-bor Hui)2005年出版了《古代中国与早期现代欧洲的战争与国家形成》(Wa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该书解决了西方学术界这个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难题,一经出版,立即荣获美国政治学会年度最佳图书奖。这本书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统一、欧洲分裂,都不是必然的、命定的,都是偶然的、人为的。
战国七雄中,秦本是弱国,秦灭六国,是以弱胜强(第65页)。六国的战略是合纵,秦国的战略是连横(第67页)。
连横最后战胜了合纵,为什么?因为六国之间也是争斗关系,难以真正合纵。等到不真正合纵就要灭亡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第74-79页)。
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第80-84页)。秦国得以富强的制度政策,六国也可以学,但他们学得太慢、太迟,最后学也来不及了(第85页)。
秦善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于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慎战,轻易不出手(第88页)。非打不可的时候,也善于以少击多,分而歼之。
但到了非集全部国力一决雌雄的时候,秦国从不手软,例如长平之战和灭楚之战(第89-90页)。欧洲分裂、中国统一,与地理无关。
欧洲多有一马平川,中国多有高山大河、天堑屏障。黄河与几个险关隘要,曾经是秦国东进的天然屏障(第90-91页)。
秦灭六国,以弱胜强,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七代君王,花了135年时间,打了57场战争,殊为不易(第96-97页)。采用郡县制使秦的扩张更为便利(第97-99页)。
秦最后终于一统天下,主观条件决不可忽略。秦始皇、李斯,雄才大略,气吞山河,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破釜沉舟,发起最后一战,九年时间,荡平六国,一统天下(第99-101页)。
为什么秦国能制定聪明的战略?和六国统治者相比,秦国君臣更为雄才大略、聪明睿智。秦国用人看才能、不看出身。
秦王胸怀宽广、用人不疑、放手让大臣将帅做事(第101-107页)。 早期欧洲则完全相反。
1495年到1659年,不论法国还是哈布斯堡王朝,都不是走自强的道路,而是自我消弱(第111-120页)。1661-1715年,英国走向自强,法国则继续自我消弱(第120-126页)。
直到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拿破仑法国,才达到古代中国的水平,拿破仑差一点统一欧洲。法国大革命之后,才像古代中国一样,实行了征兵制,有了职业军官。
拿破仑也像秦国一样,实行连横的战略。在兵败俄国之前,拿破仑一直走上坡,之后就走下坡了。
为什么?秦国也有过多次大的失败,但最后成功了,为什么拿破仑败了一次就起不来了?秦国是靠自己的人力、物力打仗,这次败了,回去生聚修养,下次再来。拿破仑是靠欧洲各国的钱和欧洲各国的兵来打仗,一败就不可收拾。
简言之,和秦国相比,拿破仑自强的制度政策还不够彻底、不够有力,国力还很有限,还达不到统一的要求(第127-136页)。早期欧洲士兵是雇佣兵,军官是雇佣军官、贪污腐化,资本家唯利是图,容易自我消弱(第139-142页)。
欧洲长期英法相斗。英国走富国的道路,国富兵不强;法国走强兵的道路,兵强国不富;都没有找到秦国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
主要由于直接学习中国,后来普鲁士最先找到了接近于秦国富国强兵的道路(第142-149页)。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尸积成山,血流成河,欧洲中国,盖莫如是。
但如果比较战争时代的长度,战争频繁的程度,投入兵力的数量,伤亡的数量,战争所引起的人口的减少,按人口比例计算战争所造成的人口减少,古代中国的战争都要比欧洲惨烈的多。春秋战国打了500年,从100多个国家,打到几十个国家,打到战国七雄,最后秦始皇一统天下。
欧洲打来打去,并没有灭掉多少国家,早期欧洲君主实属无能。拿破仑之后,要想改变多国并存的状况,为时已晚(第149-156页)。
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臣子经常直谏君主,君主经常从善如流,大家都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不行仁政,从大臣到百姓,都可能弃你而去(第168-179页)。
为了自强,战国七雄都搞征兵制,都搞中央集权政府,都搞以法治国。商鞅变法后秦国搞得最好,政府按政策和法令办事,高度合理化,高度理性化,秦律的规定非常详细,力图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很接近现代民族国家。
这些方面,欧洲都是在拿破仑之后才逐渐赶上来。秦律虽然严苛,但公平。

英国税率比法国高,但法国老是因为征税闹事,因为法国不公平。秦国比英国还公平(第178-190页)。
早期欧洲国家,国不像国。没有常备军,雇佣兵腐败。
国家向资本家借钱,还不起就要破产。国家自己收不了税,雇人收税,弊端丛生。
后来瑞典、英国、普鲁士、法国都变法改革自强,但都没有强大到足以统一欧洲(第190-195页)。古代中国不用雇佣兵,政府手上没有现款也垮不了。
田赋用来支付政府行政费。商业税收用于宫廷,现款多了,则会重赏有功之士。
而欧洲君主离了商业税收就活不下去。为了富国强兵,春秋战国秦汉都重农。
欧洲则不得不重商。重商把欧洲国家搞弱了(207-214页)。
秦国用民力用得太狠,讲法太多,讲礼太少,重武轻文。汉承秦制,。
三、为什么历史上欧洲从没统一成一个国家呢
第一是民族原因。
中国是一个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同一个民族同样的语言和生活方式,使中国人在内心里更倾向于统一。而欧洲虽然在罗马时代曾经统一大半,但因为民族太多,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区别和利益矛盾,所以一旦统一的罗马灭亡,马上就陷入四分五裂中。
第二是地理原因。中国虽然算是面积广大的大陆国家,但在内陆中存在大量可以直接行船的河流,同时中国人在历史上也修建了包括大运河、灵渠在内的大量运河,使整个国家的水系全部连为一体。
而欧洲虽然被海洋包围,但内陆却缺乏可以行船的大河,更没有一个可以连接整个欧洲的的河流体系。在古代没有铁路的时代,河流是维系各地区之间商业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因为陆地道路是无法达到河流的运载量和运输速度的。
完善的河流网络,使中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远比欧洲紧密,也使中国维持统一更加容易。而欧洲缺乏内陆河流,使某些可能统一欧洲的强大国家只能影响到沿海地区,而对内陆地区鞭长莫及。
第三是文化原因。中国自古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统一观念,这种文化观念使中国人在分裂时期宁可经历残酷的内战也要实现国家统一。
而欧洲人则缺乏这种文化观,他们实行的是封建领主制,人民向领主效忠,领主向上层领主效忠,一层层的分封使整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处于分裂状态,人民只知领主,不知国家,所以国家分裂也无所谓,大家都是跟着领主混的。第四是经济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自秦代统一后就是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农民和地主拥有土地,而土地权利直接来源于国家而非个人,这种经济模式使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统一状态,国家的分裂会严重影响农民和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的行使,这也使中国人更愿意保持国家同意。而欧洲的经济是封建领主制经济,土地属于领主所有,小领主的土地是大领主分封,大领主的土地是国王分封,和国家本身没有关系,领主只是效忠于上级领主而不是国家,这导致了无论人民还是领主对国家没有任何兴趣,国家分裂、灭亡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土地权利,只有效忠对象的存亡才会影响他们的土地。
四、欧洲为什么没有统一
在高中学历史时,我就曾产生过一个疑惑,欧洲为什么没有象中国成为统一的国家?在留学期间也经常思索这个问题。
我认为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利于正确理解和认识中西文化之间的区别或差异。通过学习研究和积累欧洲相关的历史知识后,对此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翻开世界历史,有两段特别有意思,一是中国春秋战国史,一是欧洲近代史(从15世纪到20世纪上半段),一样是强国林立,局势纷纷扰扰,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外交、战争;一样是名君、名臣不断涌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样是新思潮、新技术不断涌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我认为这两段历史有很大的可比性,中国的面积与整个欧洲大致相等。
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在三代时要落后于古埃及、古巴比仑、古希腊,与古印度差不多,只能排在世界第四、五的位置,但经过春秋战国的大发展,跃上了世界文明的最前列;同样,欧洲中世纪的愚昧、落后也是人所共知的,但经过近代五百余年大发展之后,成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征服者。 但这两段历史也有不同之处,除了欧洲近代史由于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之上,因而成就也更加显著之外,春秋战国时代经过几百年的强弱分化,最后演化出一个超强个体—-秦国,来统一六合四海;而欧洲近代史同样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却一直维持着某种程度的平衡,始终没有超强个体的出现,实现欧洲的大一统。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不是因为阿尔卑斯山的雄峻,也不是因为莱茵河、多瑙河的壮阔,而是因为欧洲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和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种“势力均衡”和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
所谓“势力均衡”,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衡制约,宗教与世俗势力的平衡制约,国家内部各阶层(包括国王、教士、贵族、市民、农民等之间)的平衡制约,以及同一阶层内部的分权制约等等,不让其中一方的势力独大,大家互相牵制,这已成为西方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在欧洲史上的国际关系上,哪一个国家力量过大,哪一个国家表现出过强的欲望,就会受到群起而攻之。
在欧洲史上,多次发生过国家集团之间的大混战,从17世纪的德意志30年战争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止,参战国家在五个以上,甚至十多个、几十个的大型国家集团大混战至少有六七次,在这些战争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两个国家集团的力量总是差不多相等,换句话说,如果出现一方明显压倒另一方的情况时,通常就会有其他国家加入到较弱的一方。还有一些战争,本身就是为了制约某个力量过强的国家,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克里木战争等。
而一旦战争分出胜负之后,战胜国集团中某个有可能捞取最大利益的国家,又会遭到战胜国集团其它国家的联合抵制,这也决定了每一次大型国际战争之后的和平会议,都是错综复杂的。 欧洲的小国向来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与西方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关系。
在一次次战争过后,先后有一些夹缝中的小国获得公认的中立地位,从17世纪的荷兰、瑞士,到二战后的芬兰、奥地利等。所谓公认的“中立”,就是说如果有大国胆敢入侵它们的话,这个大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之所以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作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德国公然入侵中立小国比利时,这直接造就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结局。 在欧洲,有些袖珍国家,如卢森堡、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安道尔等,这些微小的国家历经几百年仍然在顽强地生存着,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大洲(尤其中国)是难以见到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缺乏这种平衡制约的思想,通常是一个国家成为霸主,马上就会有一班尾巴国追随。春秋战国时代国际间的平衡只会是几个霸主之间力量的平衡,这与欧洲扶助弱国打击强国的平衡是不同的。
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西北部是一个岛国——英国,东部是深不可测的东欧大平原,由一只雄壮的北极熊——俄国占据着这个地带。正是这两个国家的存在,造成了欧洲不能够统一。
英国是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最积极维护者,长期扮演着锄强扶弱的光荣角色,谁力量过大就打击谁。而俄国有着辽阔的大后方,败了可以不断后退,可以花费比对手多出数倍的代价来打一场消耗战。
在欧洲历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经扮演过争霸者的角色,但他们偏于一隅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更多的作为。曾经强大的奥地利帝国虽然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但他只是一个内部分崩离析的杂和体,经过打击终于土崩瓦解了。
在欧洲大陆的中心真正有称霸实力的国家只有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确也产生过有志于统一欧洲的野心家——拿破仑和希特勒,他们也的确曾经打遍欧洲无敌手。
但这两个霸王的共同特点是,首先是海上英国的存在使他们无可奈何,然后当他们对俄国(苏联)发动最沉重一击的时候,他们自己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既然英国和俄国的存在使其他国家不可能统一欧洲,那么这两个国家本身呢?英国的岛国身份决定了它的岛国文化特征,尽管它的海军势力曾长期雄霸于世界no.1的地位,但它的陆军势力在19世纪之前一直只是欧洲二流水平。
那么俄国呢?。
五、为什么欧洲没有统一
经济上:欧洲文明的起源是爱琴文明,也就是城邦文明 非常重要的是 欧洲的农耕经济是极度不发达的,他们的生活资料都是在海外贸易中得来的,从经济上来说是商品经济而不是农耕经济。理论上可以,但欧洲的农业是极度落后的(中国却是与之相反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稳定性强)
政治上:城邦民主的政体就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使得民族融合的可能性为零(而中国的民族融合的趋势就很明显),且民主是思想界空前活跃,而罗马帝国的前身,罗马共和国,更是共和政体(跟现在的共和国不同),而帝制是在共和政体无法统一起广大的疆域,帝制也并不成熟,甚至刚刚起步。
文化上:开放的商品经济带来的就是开放的民主的思想,不像中国保守的自然经济带来的保守思想。而教会实力也没有被皇权架空,甚至凌驾在皇权之上。使得思想界无法统一,无法以宗教信仰实施愚民政策,而中国,佛道儒都成为统治者弄权的工具。
最后反映出来的是,奴隶制帝国整体不稳定,不同于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制。经济上,以欧洲为起点的帝国商业繁荣,流动性大,不好控制,不如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便于管理。文化上,做不到文化的的统一,宗教信仰有凌驾于皇权之上,使得一个完整的国家必须掌握的思想领域不受控制。
所以,能支撑不等于适合,政治不成熟,经济基础不适宜上层建筑 起反作用,文化无能,没有思想控制,当然四分五裂了
文化不同,中国因为受儒家大一统文化的影响,所以文人君主都以统一中国为目标的,重视国家,而欧洲是自由主义思想,重视个人,那么自然就不重视国家统一。
另外就是经济。欧洲各地经济水平比较平衡,法国发展的时候德国也发展意大利也是差不多水平,那么自然谁也统一不了谁,时间久了就形成了特定的国家。而中国不一样。在秦汉时,南北差距是很大的,北方太强自然就统一的南方,接着马上就是汉朝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所以中国的分裂思想根本就没有形成。地理影响,中国北方都是草原山脉,西方沙漠高原,南方云南都是深林瘴气。这样的环境外面的人进不来,和平自然有利于中国的统一。
六、欧洲统一的历史
://tieba.baidu/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903014984&z=203576071&pn=0&rn=30&lm=0&word=%D6%D0%CA%C0%BC%CD#1903014984
历代德法战争录
1,493克洛维攻击阿勒蔓尼部落
2.715查理马特征服萨克森
3,749丕平三世征讨巴伐利亚
4.782和792-804查理曼平灭萨克森
5,839德人路易(法路易一世之子,同时代)反叛,失败,被赶回芭伐利亚
6,876秃头查理入侵德国,被德人路易之子赶走
7,854德人路易派儿子小路易入侵法国阿基坦失败
8,858德人路易亲征秃头失败
9,869德人路易征的秃头的洛林的大部分
10,879-880路易三世入侵法国的堂兄口吃者路易,得到西洛林
11,978法王洛泰尔入侵洛林,掠劫亚堔,奥托二世包围巴黎,980法王投降
12,983法国入情入理洛林失败
13,1120-5英国王位继承战争,亨利五世与法国英国有边界冲突
14,1212奥托四世与英王约翰联盟攻打法国
15,1294德王阿道夫与英王爱德华攻击法国
16,1479德国-奥地利皇帝MAXIMILIAN在几内加特战役击败法王LOUIS11
17,1485MAX入侵法国1488被比利时的佛兰德侯爵囚禁
18,1486MAX又侵法
19,1513MAX与英国西班牙教皇联合击败法国
20,1515MAX被法国打败"布鲁塞尔条约"米兰归法国,蒂罗尔归奥
21,查理五世1521-53与法王法兰西斯五次大战,1525俘虏法王
22,1635三十年战争期间,法国入侵德国
23,奥皇LEOPOLD多次击败法国但割斯特拉斯堡给法国
24,弗兰茨二世1792-7,1799-1801被法国击败,1805法国占领维也纳,1809年奥国又被击败,1813年得到胜利
25,普法战争,俘虏法皇
26,一次大战,德国失败
27,二次大战,德灭法国
28,战后法国参与瓜分德国并且得到一杯羹,之后戴高乐扬言:"希望同时存在多个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