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国演义老版125 老师让我们写 《三国演义》里的一个人物的介绍,(纯属自己的看法),不能抄书,说明他是怎样的人,我可几

火烧 2022-05-23 02:32:53 1070
老师让我们写 《三国演义》里的一个人物的介绍,(纯属自己的看法),不能抄书,说明他是怎样的人,我可几 老师让我们写 《三国演义》里的一个人物的介绍,(纯属自己的看法),不能抄书,说明他是怎样的人,我可

老师让我们写 《三国演义》里的一个人物的介绍,(纯属自己的看法),不能抄书,说明他是怎样的人,我可几  

老师让我们写 《三国演义》里的一个人物的介绍,(纯属自己的看法),不能抄书,说明他是怎样的人,我可几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蹟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著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介绍《三国演义》里的一个人100字

吕蒙 :孙权招贤而与陆逊等人相继投至其麾下,担任平北都尉,随孙权攻打江夏黄祖,于阵前亲斩敌军前锋陈就。后来吕蒙亦参与赤壁之战,奉命引三千兵去乌林接应甘宁部队,然后追击曹操。在周瑜攻打曹仁 ,与及孙权战合肥之时,都有吕蒙献计当吕蒙接任周瑜、鲁肃之位后,开始与蜀国君臣为敌。后来吕蒙白衣渡江,攻荆州九郡,擒关羽,,后因关羽追魂索命,七孔流血而死”的下场。

求三国演义中3个人物的介绍,急

1.孙权,生于公元一八二年,死于公元二五二年。三国时吴国建立者。公元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东汉末年,继承哥哥孙策的事业,在张昭、周瑜、鲁肃等人的协助下,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操。后又联合曹操攻击蜀国,杀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并在彝陵战役中大败刘备。公元二二九年在湖北武昌(今湖北省鄂州)称帝,国号吴。后迁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在位时,曾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与夷洲(今台湾省)取得联络。死后追封为吴大帝。
2.魏武帝曹操,生于公元一五五年,死于公元二二○年。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园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从小聪明机警,有侠气。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公元一九七年至二一一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 3. 刘备,生于公元一六六年,死于公元二二三年。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蓆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简单介绍一下三国演义里的一个人物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自比管仲岳毅之贤,报西北座,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这是谁都知道了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小说《三国演义》总成过往传奇、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被官史避畏说法、说部话本及民间传说中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很不一样,而且事蹟亦有所出入。

火烧博望与新野,诸葛亮尚未出仕刘备;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实际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经过夸张和剧情创造,历史上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而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则是虚构或将剧情移花接木。但这些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而小说当中的一些剧情,将诸葛亮描写成为一个道士,如七星坛祭风、延寿七星灯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将一贯有法家风范的诸葛亮神化成了算无遗策、通天晓地、精通军事、运筹帷幄的一个智慧超卓入圣之完美人物。

三国演义老版125 老师让我们写 《三国演义》里的一个人物的介绍,(纯属自己的看法),不能抄书,说明他是怎样的人,我可几

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写一个简介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县人。东汉末年,兵荒马乱,曹操凭在乡中的威望,召集乡众,以镇压黄巾起义军为名,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从此,曹操拥有了自己的领地和军队,有了和各诸侯逐鹿中原的实力了。后来,曹操号召诸侯,共讨董卓。
建安元年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诸侯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曹操一生戎马生涯,深暗兵法,多智多谋且多疑,最突出的还是他的驭人之术,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作为一名诗人,曹操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介绍与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

关羽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智勇兼备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国中战将如云,而独有关羽被称为“绝伦逸群”①,与曹操、诸葛亮并列为“三绝”②的原因。也是他被历代仁人志士奉为修身、厉志、敬业的人生楷模所在。
一、 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热烈颂扬的英雄人物,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著与众不同的英雄气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就《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说过:“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宽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③。鲁迅先生看到了人物性格深层结构的东西。
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军的形貌。在有关关羽的情节中,凡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着绿袍、坐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刀,作为一个整体多次描绘,并塑造出一个富有我们民族审美特征的英雄形象。
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在当时,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上报国家”的具体内容就是匡扶汉室。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许田围猎”中关羽的表现便是生动的证明。第二十回写曹操“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于许田,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在射猎时——
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中赶出一只大鹿。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 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声。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函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史如此,便不敢动。玄德欠身向操称贺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场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马向天子称贺,竟不献还宝雕弓,就自悬带。围场已罢,宴于许田;宴毕,驾回许都。众人各自歇。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回拥待;吾弟若逞一时之一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云长曰:“今日不杀贼,后必为祸。”
在关羽看来,曹操如此“欺君罔上”,就应诛杀。为国除害,毫无妥协可言,这种对邪恶势力的仇恨与斗争,就是正气的表现。
2、 忠贞不二、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关羽被历代视为“重言诺、讲信义”的典范,“一言九鼎”的化身。主要在于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处世处事知恩图报,可谓义薄云天。这点在“下邳被围”和“千里寻兄”中得到了极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现。
关羽虽是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说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吾今虽处绝境,视死如归!”最后,张辽以“兄今即死,其罪有之。”说服关羽,而关羽则以三事为约:
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
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
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这三事,首言归汉,次言保嫂,末言寻兄,既有原则,又有策略;把降汉不降曹列为首事,正表明关羽即使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依然坚持正义,毫无妥协。而当时,为了保护二位嫂夫人,为了等待刘备的讯息,他必须留下来,因此降汉不降曹之说是当时唯一可以采取的立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暂归曹操之后,关羽无一日不思寻兄,确确实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尽管曹操爱他英勇,百般殷勤,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赠锦赐马,令其面帝封寿亭侯。但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关羽的意志。曹操之所以一心要收服关羽,除了欲得一将之外,也包涵了对关羽的爱慕与折服。毛宗岗说:“曹操一生奸伪,如鬼如蜮,忽然遇着堂堂正正,凛凛烈烈,皎若青云,明若白日一人,亦自有珠玉在前,觉吾形秽之愧,遂不觉爱之敬之,不忍杀之。此非曹操之仁,有以容纳关公,乃关公之义,有以折服曹操耳。”(第二十六回评)。这种解释未必完全正确,而作为一种分析,也还是确认了关羽之言行的确有一种精神的威力,一种不可侵犯的气势。
虽然关羽也感谢曹操的恩德,但他不会背弃刘备。他说:“新恩(指曹操对他的礼遇 )虽厚;旧义(与刘备的恩义)难忘。”而且关羽恩怨分明、知恩图报,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关羽的千里寻兄,是他忠贞不二的具体体现。面对张辽的游说,曹操的利诱,关羽明白而坚定的地表示:“吾受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肯背之。”张辽说:倘玄德已弃世,公何所归乎?关羽斩铁截铁地回答:“愿从于天下!”按封建道德标准来说,关羽如此忠于刘备,当然是非常崇高的,而这种情意在曹操与张辽面前不加丝毫的掩饰更表现出非凡的坦荡,令人肃然起敬。他明知从许昌出发保护二位嫂嫂,投奔刘备,一路上要经历很多艰难,但为了寻兄,一切置之度外,毅然前往。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关羽的气度、精神,使这一位将军与其他武将有了极大的不同,显示出“绝伦逸群”的独特性。
关公看书毕,大哭曰:“某非不欲寻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图富贵而背旧盟乎?”
震曰:“玄德望公甚切,公既不背旧盟,宜速往见。”关公曰:“人生天地间,无始终者,
非君子也。吾来时明白,去时不可不明白。吾今作书,烦公先达知兄长,容某辞却曹、
操,奉二嫂来相见。”震曰:“倘曹操不允,为之奈何?”公曰:“吾宁死,岂肯久留于
此!”震曰:“公速作回书,免致刘使君悬望。”关公写答云:
窃闻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羽自幼读书,粗知礼义,观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尝
不三叹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内无积粟,外无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断
首捐躯,致负所托;故乐暂且羁身,冀图后会。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当面辞曹公,
奉二嫂归。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瞻拜有期,伏惟照鉴……
关羽暂归曹操时,有三事之约,离开曹操,有数次辞别,不得见,又修书辞别。的确“来得明白,去得明白。”光明磊落。真可谓忠贞不二,义重如山。
3、 神勇无敌,尽显英雄本色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备加推崇,虽不能说是天下第一,但绝对是超一流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诸如温酒斩华雄,于千军万马中取颜良文丑之首,闯关斩将,单刀赴会,罾口川淹七军。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
飞身上马。众诸候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场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
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
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
关羽的武艺与连斩四将、令诸候胆寒的华雄根本不是势均力敌,而是远胜于华雄。白马坡前的斩颜良之战,更是惊人。简直是一刹那间的电闪雷鸣——颜良这位被袁绍称为是足以拒华雄的上将,就这样命送黄泉。关羽的“神速”,不是空穴来风,是他高超武艺的自然流露。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且看单刀赴宴一段:
周仓在阶下厉声言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云长
变色而起,夺周仓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视周仓而叱曰:“此国家之事,汝何敢多言
!可速去!”仓会意,先到岸口,把红旗一招。关平船如箭发,奔过江东来。云长右手
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
伤故旧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
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
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
情节是简单的,而气氛是紧张而惊险的。在这里关羽大无畏的精神威严的气势、巧妙的安排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罾口川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刀斩庞德、更是将关羽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关羽名震华夏,孙曹胆寒,在此不作赘述。
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刮骨疗伤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将这一形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力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
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
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
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二、 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当然,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亦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作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释敌酋,失盟友,丢了身家性命,害了一兄一弟,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其忠义勇传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先看其对内争强好胜、不睦人情这一点。第三十五回中关羽听说刘备收了马超,并知道马超武艺高强,于是就要从荆州入川来与马超比试高下,幸诸葛亮致书说服才免此举。此事并非虚构,在《三国志关羽传》中亦有记载:
关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马)超人才可谁比类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指汉高祖的大将黥布、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④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同样,当刘备做了汉中王,封 张、赵、马、黄并列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服气。(七十四回)诸葛亮的信中和费诗的话中均肯定了关羽高于其他几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关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这一点。这一点与其兄刘备较之逊之千里。(当初,刘备面对追兵,虽身陷险境,却不忍丢弃百姓,携民渡江,至今被传为佳话,同样为了笼络大将赵云的心,他甚至不顾亲身儿子阿斗的安危,这种胸襟、气度、深谋远虑的确是世间少有。)
再看华容道一节。
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
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
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
知瘐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
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
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
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多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
于地。云长回身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
,并皆放去。
在这里,“义”已经束缚了关羽的正常思考与行动。报恩的思想、旧日情义,使关羽模糊了最起码的敌我界线。华容道义释曹操,把困窘的敌酋放走,固然使得关羽的“义”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连不太推崇《三国演义》的王国维,也承认“叙关壮缪(即关羽,追諡壮缪侯)之释曹操,则非大文学家不办”⑤(《文言小言》)……。但是,此处也暴露关羽的致命弱点,他因旧情而忘却了孙、刘两家所付出的千军万马的 代价,在大是大非面前,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着实是得不偿失,因小失大。他自知华容道事关吴蜀大局,来前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且他与曹操的对话亦曰:“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但在公私之间,他犹豫不决,似乎斩杀了曹操,则会使自个儿的“义”受到蒙蔽,可以说他是为了自己弃吴蜀大业于不顾。放了曹操等人,又不便向军师交待,其实如此重大之策,军师早有定夺,且反复交代,惟恐关羽见恩而“义”。此时的关羽,已不再是许田围猎之时的他了,他已过多地顾虑到个人的声誉得失,而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置于己后,可以说,他已被英雄主义冲昏了头脑,完全没有了大将之风。
再看失荆州一段,关羽气盛高傲,不讲策略,背弃了刘备与诸葛亮共同制订的联孙抗曹的大政方针,擅自专行,拒绝东吴使者的友好,破坏了联合战线。东吴向关羽“求亲”,遭到他粗暴无礼的拒绝(“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使得自己陷于被动局面,也促使孙权下定决心要取荆州。再者,随军司马王甫 曾让关羽多多提防东吴取荆州,而关羽由于高傲,压根儿看不起东吴,根本不把王甫的话放在心上,仅多设烽火台而已,导致失荆州走麦城。由此可见,关羽虽有大将之能而无王相之才。
而荆州之失也可看作是蜀汉事业的转折点。且不说荆州之丰裕富足,先看它作为军事要塞的一面。荆州是屏障,抵御了敌人的进攻,保证了蜀汉人民的安宁;同时,它也是入口,只有从这开启缺口,才可以进一步入侵内地。失去荆州,在战略位置上,蜀国已陷于被动。再看,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使得张飞、刘备悲痛欲绝,为了报仇,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联孙抗曹之基本路线,先后辞世。蜀汉王国从此一蹶不振,每况愈下。虽有诸葛亮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便最终未能避免亡国的悲剧。可以说,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大,不仅仅是害自己丢了性命,他还是杀害刘备、张飞这一兄一弟的间接凶手,也对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可以说,关羽对蜀汉王国的衰败,难辞其咎,害己害人害国,其悲剧命运可叹、可悲。《三国演义》这部钜著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关羽不断成长、成熟直至走向毁灭的全过程。

作文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

常山赵子龙
在三国里我最喜欢的武将有两个~一个是紫微大帝汉寿亭侯关羽关云长,另一个就是人称常山无敌将的赵云赵子龙~这两个人,可以说是我在三国人物里的最爱~
不哦过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赵云。
现在我就来说说长阪坡时的赵云~
先说装束:
头戴一顶护前额,后披肩,双风翅,叉银尖,抵刀枪,挡锤鞭,名工打就的冲天白银盔——盔缨鲜艳。
身披一件金丝绕,银丝绣,十八扎,九吞头,甲拦裙,吊金钩,巧匠制成的白银锁子甲——威风抖擞。
腰中栓一根金镶边,白玉嵌,挺刮牢固的狮蛮带,紧身靽。
肋间束一条:千丝织,万丝绞,柔软坚韧的勒甲绦。
胸前佩一块放光华,耀眼睛,小巧玲珑的护心镜。
外面罩一件蜀缎锦,如皎月,合体配身的白战袍。
左挂悬一口斩蛟龙,戳猛虎,削飞箭,劈车鐗,切金玉,断毫发,三尺纯钢龙泉剑;再缠一根金绞节,银绞节,节节如飞链,大虎将,击勇夫,九节镔铁紫金鞭。
右边挂一张胜潘党,赛养叔,七尺铁胎宝雕弓,其弓声洪赛如鈡。
飞羽袋中插三支可穿杨,能射雁,百发百中狼牙箭。
足蹬一双铜包头,铁包跟,翻的山,越的岭,虎头云跟靴,踹在金镫。
胯下一匹行千里,走八百,追阵风,赶日月,鹤顶白龙驹,雄壮体魄。
手中抱一条杆长丈二尺,锋开五指阔,红缨随风飘,钻子葫芦式,鼠白亮银枪,枪上无三合。
威风凛凛敌胆寒,杀气腾腾神鬼怯。
出枪曹将马溜缰,驰骋疆场战技绝。
——好一个常山无敌英雄将!
再说功夫:
在长阪坡,赵子龙单枪匹马独闯曹营,视百万曹军如无物,斩杀五十四员曹将(高览、杨明、朱慈、牛贤、高平、高槐、晏明、晏腾、曹成、曹顺、韩琼、王雄、王飞、淳于琼、淳于安、淳于普、夏侯恩、公孙王、辕门十将、胡车儿、张绣、钟缙、钟绅等~),还杀退张郃、枪扎曹操、鞭打徐晃、钻打许褚血喷张辽吓退曹洪,百万军中子龙独占熬首!
在这被枪挑的五十四员将中有两个人最为著名第一个就是河北四挺柱之一的高览,在一个就是北地枪王张绣。高览是个憨大匹夫,有勇无谋,(但武功可和虎痴许褚并驾齐驱。)可张绣并不是~
张绣的杀手枪名曰:百鸟朝凤枪,就是一个枪头化作一百零一个,只有一个是真的!而赵云的杀手枪为蛇盘七探枪,是有七条不同的蛇演化而来(土灰蛇、腾蛇、白蟒、蟮蛇、四脚蛇、双头蛇、火赤练)!
张绣的枪法是家传的,而子龙的枪法确实自创的~在这一方面张绣就不如子龙了!
蛇盘七探枪的枪谱:
草中窸窣又声喧,探出土灰蛇一盘。
腾蛇展翅刺左右,白蟒翻身扑面蹿。
蟮蛇有胆腰间刺,蝎蜴舞抓石缝钻。
两头毒蛇双吐舌,斑斓赤练目光炫……
至于人品,忠诚那就不用说了!赵云实在是一员勇冠三军的“虎威将军”!
在历史上,赵云也是一个几近完美的人,在三国演义里并没有把赵云夸张,可以说赵云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武将!
以上是小弟我对赵云的看法~ 用不用的上,还请楼主细想!
┏ (^ω^)=

谁能为我介绍一下《三国演义》的一个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 号卧龙
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空城计 水八阵 三气周瑜等无不体现出其智慧,世人称他为卧龙。他神机妙算,所以人称卧龙一点也不为过。

三国演义中姜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诸葛亮:
孔明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钟会
钟会与姜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钟会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州名士,(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胜也。”(参见《三国志*姜维传》)
却正:
姜维身为上将,位高权重,可是住宅简陋。除了薪俸,家无余财;除了正室,别无妻妾。从不声色犬马,衣服仅仅够穿,车马仅仅够用————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以身作则、使世风清廉,而是真正从内心觉得这样已经满足。象他这样好学不倦、清廉朴素的人,自是一代表率。
孙盛:
姜维是魏国人,却投奔蜀国,不忠;抛弃父母祖先,苟且偷生,不孝;攻击自己的祖国,不义;战败不自尽,无节;对内,驱策百姓上战场,以求表现,对外,无法抵抗外侮,招致敌人攻击,无智无勇。姜维“忠孝节义智勇”皆不备,实际上是魏的逃犯,蜀的庸臣。
陈寿:
姜维粗通文武,立志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可是穷兵黩武,没有远见。缺乏判断能力,终于被杀。
何焯:
姜维执政时,蜀的根基已经不稳,政治司法,今非昔比,人民无法很快从战争中恢复了。
干宝:
姜维是蜀相,国家灭亡,却不去死,反而死于钟会之乱,不值。
王鸣盛:
姜维想复兴蜀汉,功败垂成而死,忠义之心,日月可鉴。陈寿在晋当官,对此事不敢直言。
明代大学者李贽称伯约为“又一孔明”。
转一文:姜维,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不公正的
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真的是这样吗?不管别的,让我们先来看看姜维在历史上的历次北伐吧。根据《三国志》记载,姜维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烽火三国论坛 -- 烽火三国论坛—中国人智慧象征的时代
第一次,西元238年,姜维和蒋琬合作率偏师出陇右,结果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oobP,
第二次,西元244年,姜维和费纬出兵兴势,派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勉强保住关中
第三次,西元248年,姜维率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收服了凉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西元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由于邓艾事先得到情报,廖化无功而返. Y
第五次,西元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平手。
第六次,西元254年,姜维率兵围南安,因粮草接济不上,主动退兵。
第七次,西元255年,姜维出陇西狄道,魏将李简率众投降。维乘胜攻取河关,临洮两县,杀死魏将徐质。
第八次,西元256年,姜维再出狄道,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后来魏军大举增援,于是回撤。
第九次,西元257年,姜维与邓艾战于段谷,由于蜀将胡济失期不至,蜀军大败,死伤惨重。
第十次,西元258年,姜维利用诸葛诞在淮南反叛,率数万人出骆谷,与邓艾相持不下。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退还。
第十一次,西元261年,姜维领兵进秦川,又遭邓艾相距,力战不胜,遂撤兵。
纵观姜维历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正是因为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才使得魏军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土狭民寡仅一州之地的蜀汉竟迫使拥有九州之地的强大的曹魏被迫采取战略防守长达三十年,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至于北伐中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魏将邓艾手里,我一向认为邓艾是魏国最优秀的将领。而且姜维攻,邓艾守,从兵力和补给上也是魏国占优,姜维败在他的手里可谓败得其所。说姜维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不断衰退的蜀汉政权,一点也不过分。
曾有人说姜维北伐造成了蜀汉“兵困民疲”,这的确是不克避免的,但同样道理魏国也有损耗啊,而且作为战败方的魏国损耗远比蜀汉来得大,因此我们不妨认为正是姜维的积极北伐才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啊。
[苦撑危局] 有一种观点,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于过早被灭亡。这句话从理论上讲是不错,但我也要再者引用厦门厦新队主教练迟尚斌的一句话“守是守不住的”。东晋桓温就凭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
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如果说这是错的话,那么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错误而已。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极快,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董允在世时,每见黄皓必怒斥之,所以黄皓不敢有所作为。董允过世,朝中便无人再能制得住他。姜维曾想出去黄皓,但为刘禅所阻。而黄皓也因此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然后加以谋害。姜维深知其中厉害,所以不敢放弃兵权。而保住兵权的唯一方法就是领兵出战,不打仗还要你带兵干吗?
道理很简单。设使姜维采取坚壁固守的策略的话,那么不久他就会被削去兵权,而由黄皓的亲信阎宇来替代,请持“坚守论”的朋友们想一下,阎宇带兵的话蜀汉能守多久呢?三十年吗?三年就不错了!
到了蜀汉后期,优秀的将领也不多了,称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张翼,以及后来的降将夏侯霸。面对强大的魏军,姜维一人要担负起统帅,大将,参谋的全部职责。稍懂军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维当时作战的艰难了吧,可是尽管是在这种条件下,姜维仍然能在战术上不断取得胜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指责他呢?
蜀汉最后的奋战]
西元263年,钟会,邓艾领大军征蜀。这是二十九年来魏国头一次主动进攻,时间是在姜维屯田避祸的两年后。你看,你不攻,对方就来攻了!
姜维采取廖化的建议合兵一处,死守剑阁天险。钟会十万大军在姜维五万蜀军的坚守下,寸步难进。就在钟会几乎想要撤军的时候,素有胆略的邓艾偷渡阴平得手,直趋成都,在击败诸葛瞻的部队后,顺利进至成都城下,怯懦的刘禅当即投降,使得姜维在剑阁死守的努力化为泡影。《晋阳秋》的作者孙盛指责姜维应该在邓艾奇袭绵城,江油的时候迅速回兵成都,保卫成都,不该坐视蜀汉灭亡。我觉得这个指责太过牵强。
熟悉军事的人都知道大军回撤只要稍有不慎,被敌军从后面抄袭的话,损失是很惨重的。隋以百万大军攻伐高丽,因补给不上而撤退,途中遭到高丽军队的袭击,当时高丽举国之兵不过十万,而隋军在撤退的过程中整整损失了三十万!姜维如果要撤军,他后面的十万钟会大军岂会坐视不理,钟会也是一代奇才,可以说姜维真想回守成都的话,他的五万蜀军将一卒不存!
而我觉得应该受到指责的不是姜维,倒是那个死后赢得忠烈之名的诸葛瞻。诸葛瞻虽然对蜀汉忠心耿耿,但他没有继承孔明的谨慎的优点,而且不识兵法。
当时邓艾攻绵竹不过数万人,而诸葛瞻手中也有个两三万人。当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据险死守,坚壁清野,根本不该迎战邓艾。邓艾是久经沙场的名将,诸葛瞻是个从没正式参战过的新手,正面应战岂有不败之理!人家姜维算的上是久经战阵吧,还不是选择死守,看样学样也应该会了。只要诸葛瞻据险死守,不出数月邓艾
补给肯定出现问题。举个例子东晋的一代豪杰大司马桓温,领四万兵北伐,孤军深入,两次击退前来拦截的前秦军队,直逼长安,前秦雄主符健就是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桓温因军粮不继,只得徘徊灞水前,最后前秦征调三万精兵,双方在白鹿原展开激战,桓温败退. .....现在问题也是一样,邓艾孤军深入西蜀重地,巴不得寻求蜀军正面对决。因为是在敌人的国土作战,士兵的凝固力特别强,因为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了,孙子云:深入则专,就是指这个道理。只要避开这种锐气,等魏军补给不继,再在其回撤时给予致命一击
或者等钟会大军撤退,姜维回撤合兵一处,邓艾不死也难啊!
所以,在蜀汉最后一战中应负战败全责的不识姜维,而是诸葛瞻,他实在对不起他死去的父亲啊!
首先,请注意姜唯同志在段谷死的是些什么兵,那是蜀汉自丞相时代以来历代流传下来的精兵,这一战基本死绝了。蜀汉的军力大损,再也不是以前那支威震陇西的部队了。
其次,魏军进攻汉中时,姜唯虽然在避祸,但是,整个蜀汉的防御体系依然是他掌握控制,并不是如某人所想,是被架空了。姜唯实权仍在。而正是姜唯,他一改以前魏延与王平的防守方法,妄图来个开启口子,诱敌深入,然后聚而歼之的战略,结果这个构想被完全打破,魏军凭借国力的优势,在每一个方位都达到了优势兵力,是姜唯不但无法歼敌,而且还差点自己回不来。整个汉中防御体系被彻底击垮。
第三,当时的蜀汉,已经不对汉中守军报任何希望了。成都留守的精锐部队,已经在董厥的带领下,前往剑阁防守。等邓艾偷袭成功时,诸葛瞻的部队已经是老弱病残了。
最后,邓艾深入重地,自然会就地补给,而且,他即使打不进成都,还可以在背后打姜唯,那将是一场三国时代的法兰西会战。没有了补给,被包围后的剑阁蜀军,可没有敦克尔克给他们撤退啊!
姜唯确实是蜀汉某期出众的军事家,但是面对着优势兵力的魏军,他还是败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