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备废弛 四川武备学堂的历史该学堂走出的历史人物
四川武备学堂的历史该学堂走出的历史人物
四川武备学堂
武备系的由来
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了以“编练新军”中心的新政运动。
全国各省编练新军日趋高涨,四川方面总督岑春煊于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年),为准备训练新军的人员,开办了“四川武备学堂速成班”,次年开始招收“四川武备学堂”的第一期学生。
四川武备学堂是四川创办的第一所军事学堂,其毕业生分配到四川新军,渐渐成为川军中、上级军官。
辛亥革命后,四川武备学堂出来的尹昌衡、胡景伊掌握了四川军政大权后,更进一步安置和重用武备生,以至武备生几乎控制了川军的各级领导权,同时,军中设有武备同学会以相联系。
于是,在近代四川历史上的第一支军阀派系——武备系形成了,前期首脑人物为尹昌衡和胡景伊,后期首脑人物为周道刚与刘存厚。
武备系的建立
1911年,四川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保路运动”,在成都成立保路同志会,推选立宪派蒲殿俊、罗伦为正副会长,各县保路同志会亦先后成立,很快发展至数十万人。
清政府下令镇压,四川总督赵尔丰屠杀请愿群众,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
同盟会会员乘机组织同志军,在各县发动武装起义,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武昌起义后,赵尔丰被迫退位,在成都成立了蒲殿俊为都督的大汉四川军政府,在重庆建立起张培爵任都督的蜀军政府。
蒲殿俊的新政权极其软弱无能。
12月8日,蒲殿俊和朱庆澜在东校场阅兵,突然军队哗变,蒲仓惶逃离成都,成都城中秩序大乱。
这时,军政部长尹昌衡急忙脱身出城,驰往凤凰山找到第六十三标标统周骏和营长宋学杲。
周、宋即率部入城平息混乱。
平乱后,由军官和士绅共推尹昌衡为都督,罗伦为副都督,同时杀掉了赵尔丰。
为了巩固新政权,尹昌衡将军队扩编为三镇:即以原十七镇改为第一镇,宋学皋任统制;以同志军收编为第二镇,彭光烈任统制;以巡防军溃散部队收编为第三镇,孙兆鸾任统制;以援川军为第四镇,刘存厚为统制。
1912年大汉四川军政府与蜀军政府合并,以成都为政治中心,设四川军政府,尹昌衡出任四川军政府都督,张培爵任副都督。
四川军政府成立后,尹昌衡即改编川军为五个师:第一师师长周骏,第二师师长彭光烈,第三师师长孙兆鸾,第四师师长刘存厚,第五师师长熊克武。
尹昌衡任胡景伊川军军团长统辖川军五个师。
不久,重庆镇抚总长夏之时辞职出国留学,胡景伊兼任镇抚总长。
除熊克武外,尹昌衡、胡景伊与四个师长,都是四川武备学堂的教官与毕业生或者关系密切的民军首领。
这样,几乎控制了川军的各级领导权的武备系建立,当时为川军中唯一的军阀派系。
武备系的衰落
1913年袁世凯制造震惊国内的宋教仁案,孙中山决定发动二次革命予以讨伐。
此时,尹昌衡已经加入了国民党,袁世凯担心他也加入讨袁行列,便蓄意扶植共和党籍的胡景伊,而胡景伊也趁机投靠袁世凯。
1913年6月,袁世凯正式任命胡景伊为四川都督,解除了尹昌衡的川督职务,任为川边经略使。
二次革命后,尹昌衡遭到袁世凯构陷下狱,直至1916年袁世凯死后才出狱,一度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
后归隐成都,以著书自娱,不问军政。
胡景伊出任四川都督后,秉承袁世凯的旨意,镇压四川的革命党人。
首先,他企图编遣由国民党系组成的驻重庆的熊克武第五师。
8月4日,熊克武在重庆宣布独立,西上讨胡。
9月12日,重庆被占领,四川讨袁之役失败。
胡景伊投靠袁世凯,镇压了国民党人发动的重庆起义,本以为可以稳坐川督的宝座。
此时,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考虑到滇、黔两省会反对,于是特派自己的亲信陈宦于1915年3月以会办四川军务、四川巡按使的身份赴四川坐镇。
而胡景伊则被调到北京,任参政院参政,授以将军府毅武将军,从此失势。
1915年5月底,陈宦率伍祥祯、冯玉祥、李炳之三混成旅入川,控制了全部川军及全省政务。
川军武备系由此受到严重威胁与打击。
1916年1月,蔡锷将军率领的护国军经贵州毕节入川,进军神速。
川军武备系首领刘存厚在纳溪宣布加入护国军,自任护国川军总司令,迎蔡军。
5月22日,陈宦宣布四川独立,和袁世凯断绝关系。
陈后为川军及四川人民所迫,无法留任,只得率部出川。
护国战争结束,入川滇、黔军占据了四川省大片地方和成都、重庆等重要城镇,并且四川督军罗佩金奉行“弱川”的政策,压制川军。
川军将领深感祸将及己,第二师师长刘存厚乘机联络川军各部共谋驱罗。
1917年4月18日,刘存厚率部围攻驻成都皇城之罗佩金部,刘罗之战爆发。
4月24日,罗佩金战败退出成都,北京政府免去罗佩金四川督军职,由戴戡暂代。
刘罗之战后,紧接着又爆发了刘存厚与戴戡的刘戴之战,结果黔军又被赶出成都遭歼灭,戴戡身亡。
1917年7月,北京政府任命周道刚为四川督军。
周道刚与刘存厚为武备系后期首脑人物。
经此,川军武备系势力一度崛起。
周道刚出任四川督军不久,云南军阀唐继尧借护法之名发动了靖国战争,率滇黔联军进攻四川。
1917年12月3日,周道刚与四川查办使吴光新战败撤出重庆,周道刚率残部败走永川、资中,从此脱离军界。
12月8日,北京政府任命刘存厚为四川督军,在成都令川军第一、二、三师重新部署,推举熊克武为四川靖国各军总司令。
1918年2月20日,川滇黔靖国联军攻入成都,刘存厚等部退往陕南汉中地区。
2月25日,唐继尧自任熊克武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3月,孙中山正式任命熊克武为四川督军,杨庶堪为四川省长。
1918年 靖国之役后,武备系后期领军人物周道刚、刘存厚相继被逐出四川,武备系日渐没落。
武备系的首脑

尹昌衡(1884—1953年)原名昌仪,学硕权,号太昭,彭县(今彭州市)人。
1902年入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后保送赴日本留学。
1909年毕业回国,1910年返川,任四川督练公所军事科长,后升任编译局总办,教练处会办,陆军小学堂总办。
1911年11月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任军事部长。
12月8日成都发生兵变,军政府都督蒲殿俊、副都督朱庆澜相继逃遁。
成都城内一片混乱,尹昌衡急率部队连夜入城,平定了叛乱。
遂被成都军政各界会议推为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
原川督赵尔丰交出四川政权后,仍率部驻在成都并暗中进行复辟活动,威胁着四川军政府,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挥所部擒获赵尔丰,并在皇城内召开公审大会,将其斩首示众。
1912年成、渝两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尹昌衡任都督。
同年7月,领兵西征,3个月平定康藏叛乱,改任川边经略使。
后被袁世凯骗至北京,以“亏空公款”罪,处以9年徒刑。
1916年袁世凯死后出狱,从此闲居。
著有《止园文集》等。
胡景伊(1878—1950)字文澜,巴县人。
1901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四川陆军武备学堂监学兼教习。
辛亥革命后投靠袁世凯,1912年7月任护理四川都督,1913年6月任四川都督。
8月4日熊克武在重庆兴师讨袁,他调军队镇压并在各地屠杀革命党人及讨袁军骨干300余人。
1915年4月为袁世凯所迫交出军政大权。
1938年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受孔祥熙委托调查西康宁属矿产资源。
解放后,被特邀为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
周道刚(1875—1953),字菶池,又名凤墀,双流人。
少时求学省城书院及中西学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派赴日本学习军事,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光绪三十年(1904年)毕业回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周道刚任四川武备学堂监学兼军事教习。
次年,武备学堂改为陆军小学堂,任监学、教习,继任总办,并任陆军65标标统。
宣统元年(1909年),代理陆军33混成协协统。
因惩处士兵中同盟会会员的活动,引起士兵强烈不满。
继而又秉承川督赵尔巽旨意,将士兵中革命党人伍安全处死,遭到士兵反对,被撤职。
民国4年(1915)初,袁世凯派亲信陈宦督川。
年底护国之役。
次年7月蔡锷任四川督军,任命周为第1师师长。
8月,蔡锷离职去日本治病,川省军政大权由滇军参谋长罗佩金总揽。
罗截留川款数百万,又占领成都兵工厂,引起川军极度不满。
6月3日,周道刚等邀集川军师长聚会成都,推刘存厚领衔,联名电北京政府,声讨罗氏。
6月,北京派王人文为查办使。
王抵重庆,商得熊克武同意,任命周道刚为四川督军。
周在重庆宣誓就职后,拉拢川军,驱逐滇军,暗拒北军,导致北军、滇军、黔军、川军(熊克武第5师)四面围攻。
周弃城逃走,结束军阀生涯。
民国14年(1925)春,杨森在全川发动统一之战,周道刚在成都以绅耆之名通电全国,呼吁罢兵息战,恢复和平。
7月,刘湘击败杨森,邀集各军首领齐集成都,举行善后会议。
周道刚以川军宿将身份,被刘湘推为会议副主席。
民国30年(1941)3月,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月15日当选为川康建设期成会会员。
次年7月,当选为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民国33年(1944)10月,在"青年民主宪政促进会"发起的成都5大学12社团主办的"国是座谈会"上,周道刚以国民参政员身份出席发言,要求国民党取消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民国34年(1945)4月,再次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民国36年(1947)夏,川西发生米荒,周因囤积居奇遭社会团体以"快邮代电"严厉谴责,1953年病死于成都。
刘存厚,字积之。
四川简州(今简阳)人。
清末举人。
早年就读四川武备学堂,日本陆军士军学校毕业。
回国后,任南武备学堂堂长。
参加光复云南。
辛亥革命爆发后,任援川滇军总参谋,率两个团进驻叙府、泸州和自贡盐场。
滇军回师,四川军政府成立,所部改编为川军第四师,驻叙、泸一带。
1912年后任四川陆军第二师师长、重庆镇守使。
1915年参加护国战争,任四川护国军总司令、肇庆军务院抚军。
1917年后任四川督军。
1923年后任川陕边防督办兼四川陆军检阅使。
1927年后任国民党政府第二十三军军长。
1933年在四川参加“围剿”中国工农红军。
老百姓称他为"刘瘟牛"。
后长期在原籍寓居。
1949年到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
著有《云南光复记》、《护国川军战纪》、《蜀军志》等。
四川武备学堂的主要教官与将领
顾藏。
1903年任四川武备学堂总教习
杨芳毓,资阳县人。
入四川武备学堂炮兵科,毕业后留为教官。
王伯乔,又名王贞杰,自贡人。
四川武备学堂教官。
张 毅(蓬山),湖北人。
四川武备学堂任教。
彭家珍,金堂(现青白江区城厢镇)人。
早年四川武备学堂,1906年赴日本考察军事,在日本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彭家珍任东三省天津兵站副馆长,代理标统之职。
1912年彭家珍携带炸弹刺杀良弼,壮烈牺牲。
周 骏(吉珊),成都人一说金堂人。
1908年任四川武备学堂监督。
1909年任新军第十七镇管带、标统。
1912年任四川陆军第一师师长。
1913年任陆军第十五师师长兼重庆镇守使。
1916年任四川督理。
孙兆鸾。
读布告时读“草管人命”、“马革里尸”,向人祝寿云:“人面寿星”,人称“白字将军”。
四川陆军第三镇镇将。
第三师师长孙兆鸾。
彭光烈,双流东升乡人,同盟会员,川军将领。
1904年考入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后,任四川陆军小学堂教官,加入同盟会。
清廷组建新军,成都成立第十七镇,彭任十七镇第三十三混成协部队官、六十七标三营管带官,累升为十七镇五十八标标统(团长)。
1912年为川军第二师师长。
1914年去北京,任将军府将军。
1918年返川,后又到北京,任川军刘存厚驻京代表。
陈德葵。
四川武备学堂毕业。
重庆将校学堂教育长。
重庆将校学堂系刘伯承元帅就读的军校。
王陵基,字方舟,乐山人,1886年生。
四川武备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历任四川陆军学堂副官、队官等。
民国成立后,王陵基历任团长、师长、重庆卫戍司令、四川第五路剿匪总指挥、四川保安司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