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福剑近况 历史学近况
历史学近况
1.请讲一讲袁世硕的历史和近况
袁世硕 1929年11月19日生 于山东兖州。
1953年7月山东大学中 文系毕业,留校任教,历助教、讲师、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 授,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文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 师。兼职有山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中国水浒学会副主席、山东省古 典文学学会主席。
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四十余年, 近十余年重点研究蒲松龄与《聊斋志异》,著有《孔尚任年 谱》、《聊斋诗词选》、《清诗别裁集》 (点校)、《元曲百科 辞典》等,发表论文《郭勋与水浒传》、《漫谈孙悟空和西游记 的时代特色》、《贾宝玉心解》等论文三十余篇。 蒲松龄研究方 面,主要著作为《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1988年出版后,国 内《文学遗产》、《文史哲》、日本《东方图书评论》、《中国 古代小说研究动态》、美国《亚洲学学报》等刊物,均发表了评 论文章,推许为近十余年来“聊斋学”研究中最有价值的论著。
2.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近况
创建于1902年,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20世纪40年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陆懋德、杨向奎、徐炳昶、丁易、何乐夫、张舜徽、王树民等先生曾先后在本系任教或讲学。50年代以来,金宝祥、金少英、许重远、萨师炯等专家学者先后在本系任教。
学院内设2系、3所、7中心,即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简牍学研究所、西北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甘肃省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陇商研究中心、西北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C.H.M)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美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资料中心。学院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42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14人,副教授22人,45岁以下教师全部为博士或在读博士。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1人。学院现有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民族学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历史学为国家特色专业,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为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丝绸之路与西北史地研究基地为省部共建创新基地和平台。
在精品课建设中,学院成绩突出,“敦煌学”为国家级精品课,“敦煌学”、“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为甘肃省精品课。2011年,“中国通史与西北史相结合,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敦煌学本科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获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
田澍教授先后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奖与甘肃省教学名师、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称号;李并成研究员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甘肃省教学名师称号。在团学工作方面,学院团委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将教育管理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呈届次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
“大学生读书节”和“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重要载体,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先后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和“甘肃省优秀学生分会”等称号。
3.“果敢”的历史及现状
一、果敢历史回顾 如果追溯果敢历史的源头,它与中国古代的一个皇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即使在今天,许多果敢人依然以皇裔后代而自称。明代中期,国势强盛,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称臣纳贡,接受明王朝的统治。
在当时云南与现在缅甸北部克钦邦、掸邦接壤的地方,明朝采取“以夷治夷”的方式对边境“蛮夷”进行统治。明王朝在此设立了6个宣抚司、宣慰司,其中2个是在目前缅甸版图上的孟养和木邦。
当时,明朝的统治范围很广,萨尔温江的上游是中国的内河,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部分也在明王朝的统治范围。在伊洛瓦底江边的八莫,明朝设立“威远营”,并在此筑坛誓众,其誓词曰:六慰拓开三宣恢复诸夷格心求远贡献,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纵不擒南人自服。
1593年,云南巡抚陈用宾受命用武力收复了蛮莫(八莫),为了加强边防,陈用宾在腾越州边界筑起了八关,即神护关(今云南腾冲县西北孟卡山)、万仞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孟弄山)、巨石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息马山)、铜壁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布哈山)、铁壁关(今云南陇川县西北)和虎距关、汉龙关、天马关(清末中英勘界时,三关划归缅甸)。这八关的关址距当时中缅边界数十里至数百里不等。
1602年—1606年间,缅人举兵向北进攻,先后攻占八莫、孟养等地。1658年3月,南明“小朝庭”桂王永历帝朱由榔,为“大西军”拥戴而举旗反清。
同年10月进入云南,终因不敌清兵而放弃昆明,经保山、腾冲退入缅甸。虽然战事落败,但在此期间却出现一个骁勇善战的罗姓将领,这就是后来在“金三角”威震一方的果敢人罗星汉的先祖。
1662年,吴三桂率清兵10万之众抵达缅甸阿瓦城郊,缅王莽白即将永历帝及其母子妻妾送交清军。永历帝于同年6月被绞死于云南昆明。
在此之后,朱由榔的数千随从,有的降清,有的逃往内地,但绝大部分官兵百姓留在了缅甸北部地区。果敢地区的汉人便是这些明末官兵的后裔,果敢土司和莱莫土司也均延承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官僚体系。
这一时期的果敢地区还有一部分汉人,这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马帮。他们因留恋缅北而长久留了下来,其中以云南、贵州、四川人居多。
此外,“二战”中被打散的国民党远征军的老兵们,因衣食无着,被迫流落缅北,辗转来到果敢。 因此,在缅北果敢一带,人们的籍贯不仅有云贵高原,还有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罗星汉家的祖籍,就是中国南京人,传至罗星汉正好是第10代。 永历帝事件不久,在今腊戍附近的登尼,清政府设立“木邦宣慰司”一职,命其世守其地。
但清政府毕竟鞭长莫及,多时是统而不治,实际上成为“化外之邦”。1897年,英人与清王朝谈判定界,果敢正式划入英属缅甸。
整个果敢辖区呈条状,多为山区、丘陵,主要是由三个大“坝子”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麻粟坝”。平均海拔1216米,年平均气温16.8度,年平均降雨量1674毫米。
果敢南部是闻名于世的莱莫山,它虽然在地理上属于当阳,但与麻栗坝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历史上,莱莫土司、果敢(滚弄)土司均承袭了明清的祖制,所不同的是,莱莫山由于是缅甸掸人的聚居区,汉掸文化交融在了一起,而果敢至今仍是较完整的华人传统。
无论从文化底蕴,还是对于族系的认同上,这些地区的大多数百姓,几乎都以自己是华人而自豪。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也与中国别无二致。
对于任何外部势力,这里有一种天然的抵制与排斥。这也是作为缅甸少数民族的果敢汉人始终与缅人不能融合的原因所在。
英人统治缅甸时期,果敢、莱莫等地因是掸族聚居地而享受到了较大的民族自治权利,传统的社会形态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二战时期,这里山高皇帝远,同时日本人对掸邦网开一面,同英国人一样,采取了宽松的统治方式,使区内民众得以休养生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掸族、旅缅华人以及许多土司武装,奋起抗战,为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 在果敢地区活跃着数支地方势力,最具影响力的是罗氏家族、杨氏家族、彭家声及果敢同盟军等。
这几支地方集团的发展史,与果敢历史演进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致于我们在研究果敢的历史与现状时均无法予以回避。这些地方势力的形成与发展,则构成了果敢历史的主干。
参考资料 果敢的历史和现状.四月网[引用时间2018-3-25]。
4.沈阳讲武堂历史及现状介绍给我谢谢
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25号的“东北讲武堂”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培养干部最多的军事机构。
它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列为中国四大军官学校。大东区政协委员邹长顺建议:“东北讲武堂”亟待引起全社会关注,应该恢复其原貌并作为教育基地加以保护。
1906年清盛京将军赵尔巽创立盛京讲武堂,主要培训清军巡防营军官,1907年改为“东三省讲武堂”,清灭亡后消失。1919年2月,张作霖恢复了东三省讲武堂,1927年9月改称“东北陆军讲武堂”。
张学良是首批毕业生,孙烈臣、汤玉麟等均从该校毕业。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陆军讲武堂”消失。
在台湾,“东北陆军讲武堂”赫赫有名,很多老者是从这里毕业的,包括其家属对“东北陆军讲武堂”都有感情。 “东北陆军讲武堂”与沈阳大型企业中捷友谊厂相邻,这次中捷友谊厂即将搬迁,这对于凸现和保护“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是一场千载难逢的机遇。
5.美国历史及其现状简介
美国的高校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侧记 作者:徐国利 2005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我随“安徽大学高级教育行政管理人才赴美培训班”到马里兰大学进行了为期3周的培训和考察。
马里兰大学是一所州立的大学,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乘地铁便可到达华盛顿。马里兰大学在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约位居40名左右。
期间,除了倾听美国学者和管理人员讲授美国高等教育基本状况和管理外,我还结合自己的专业,注意考察和了解美国高校的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发展的一些问题。为此,我采访了马里兰大学历史系的高峥博士[1],和他进行了两次较深入的交谈,以期尽可能地了解马里兰大学乃至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一些状况。
这里,便结合自己的历史研究专业和历史教学,重点介绍和总结我所了解到的美国高校的历史教育、美国历史研究现状和历史研究的致用性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当然,由于考察的时间短,了解的面很小,因此文章所谈只是个人一孔之见,而且也未必就很正确。
之所以写出,是认为此一孔之见或许能对我们高校历史教育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开展有所启示。文章不当之处,欢迎同仁批评指正。
一、重视人文和历史教育 美国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视人文和历史教育,人文历史学科的院系在美国是较普遍地设置的。如,马里兰大学是一个由马里兰州办的州立高等教育系统,由十三所大学组成,我们培训所在的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是这一大学系统中最主要的大学,它拥有师资和研究力量雄厚的历史系,所开设的历史课程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这样的历史系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当我问高峥博士马里兰大学系统的其它院校是否孝有历史系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都有。”
而马里兰大学系统中有些是工科或自然学科类的大学,如,University of MD Biotechnology、University of MD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这在中国大陆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香港和台湾地区拥有人文系科的高校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
现在,我们拥有历史系等人文系科的高校并不多,主要是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院校。而且,目前或缩小招生规模,或是将历史系易名,或是将其改为其它系科,中国的许多高校是唯恐有历史系和哲学系等人文系科。
同时,在美国的大学中,人文历史学科的课程是大学生必修课的重要内容。而中国高校的人文历史课却基本是面向各自专业的,非人文专业的学生学习人文课的很少。
当然,这种状况目前已经得到改善,我们的许多大学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来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如,许多非综合性大学开始设立人文学院等。
但是,与美国大学久成体系的人文历史教育机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美国的大学为什么会如此重视人文和历史教育呢?究其根源,是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实际上是整个的美国教育)以“通才”教育为根本理念的教育精神和原则决定的。
而人文历史教育是“通才”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的“通才”教育,即,不论是文科、理工科还是其它学科,都把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知识及其思维方式作为办学的宗旨和主要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养成学生兼具人文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由于美国的大学是将向大学生全面传授各种知识作为重点,因此,专业技能和技术的教育在美国的大学教育中是第二位的。这在其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体现。
高峥博士说,美国的大学一般不将自己视为培养技术专家的地方,所以在美国从来没有哪所大学以自己是“工程师的摇篮”一类的荣誉来自诩。美国大学十分重视人文知识的培养在专业与技能学习中的基础地位,不少专业性和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和专业在本科阶段是不设置的,必须要等学生在本科阶段打下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去学习。
如,律师是美国最吃香的职业,学习法律的人自然也相当多。但是,美国的大学本科没有法律系和法学专业,只有修完了人文和社会学科的大学生才有资格去进一步学习法律。
我认为,这种思路和做法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法律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规范,它是附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形成的,现实社会的法律是对历史上法律的继承与发展。
因此,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那么,法律对他来说只是一堆机械的条文,他也就不能真正很好地懂法和执法。 美国的大学都普遍设有人文历史学科的院系,也与这些院系的毕业生就业不难,而且往往能在社会竞争中出类拔萃直接相关。
高峥博士介绍说,在美国历史学毕业生不仅就业领域相当广泛,而且不少人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人才,如,美国国会中有不少议员是历史系毕业的,美国总统也不乏历史系出生的。历史系学生如此,其它人文系科也不例外。
因为美国是一个讲实用的社会,如果一个专业的学生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那它在美国社会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当然,美国人文历史毕业生就业容易,与他们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全面合理有关,因而具有较为全面的学科知识有关。
上面已说,美国大学讲“通才”教育,也就是说,大学。
6.请讲一讲体育主持名嘴宋世雄的历史和近况
宋世雄: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高级体育评论员。
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获最佳国际广播电视体育主持人奖。
今年是宋世雄体育主持生涯的40个年头。他表示将在60岁退休,好好地跟家人团聚,也对自己几十年的主持生涯做个总结和回顾。
他说:我退休后,不会忘记关心着我的热情的观众,我将继续为他们服务。 借《羊城晚报·新闻周刊》,特向球迷表示谢意,谢谢他们对我的支持和关怀,也谢谢他们对我的批评。
今年10月中旬,刚从加拿大探亲回来的宋世雄来到广东三水主持了三水国际龙舟节,他那特殊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吸引了很多观看者。在三水的观龙楼,记者采访了他。
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到他的夫人钟瑞,他说:“在我取得的许多成绩中,我的夫人对我的帮助很大,不论是播音技术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有她的一份默默地支持和帮助。” 前些年,有媒体把宋世雄评为中国十大最差艺人之一。
然而,不管外界如何评价,当记者采访钟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时,发觉在她的心中,宋世雄永远是最好的。 恋爱趣事 宋世雄1939年冬天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一个偏僻的村庄,至于他的具体出生日期,据说他的母亲已不记得了,只知道是属兔的没错。
但是到了70年代,他在干部履历表上填的是1939年11月13日,11月13日是他和钟瑞的结婚纪念日。 宋世雄小的时候,全家人为了生计,随父亲到了北京,于是他成了北京人。
奇怪的是,这个靠“嘴皮子”走上成功之路的著名节目主持人,5岁以前都不会开口讲话,甚至到街上买肉都只能用手比划。但是到了5岁的时候,这个“小哑巴”突然说话了,喊出的第一句话是“妈妈”。
这就应了中国一句俗话:“贵人语话迟”。 小学时的宋世雄是个体育迷,乒乓球、篮球都玩得不错。
到了中学,这种迷恋简直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经常到体育场看篮球和足球比赛,甚至连国家队某个球员习惯把运动衣放在短裤外面都非常留意。
很快,他又被广播电台的体育节目迷住了,把当时的体育节目主持人张之当成了崇拜的偶像。 1960年,宋世雄美梦得圆,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了一名体育记者。
从此,他开始沿着梦想的路线前进,并且再也没有停滞过。 我是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的,比宋世雄早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几个月。
他刚进电台时,是体育记者,我是播音员,他经常拿稿子来发,一来二去,我们就很熟了。 因为他没经过专业训练,又很好学,就经常来向我请教,我就常教他发音和用声等方面的知识。
无数美丽而静谧的黄昏,在办公室或是公园里,宋世雄练气时,我就在他的身边。共同的事业和爱好使我们的心靠近了。
一天晚上,我约宋世雄去人民剧院看戏,是杜近芳和叶盛兰主演的《柳荫记》,进了场坐下来,宋世雄才发现,邻座的竟是未来的岳父母和小姨子。 3个人时不时地扭头望望宋世雄,他心慌意乱得根本分不清台上谁是梁山伯谁是祝英台。
心里直嘀咕:人民剧院今天哪儿是在演《柳荫记》,分明是在上演“相女婿”嘛。其实,这出戏是我精心安排的,我以为剧院的光线比较昏暗,父母对宋世雄的“目测”不会很清楚,容易蒙混过关。
谁知父母亲的眼力非常厉害,光线尽管昏暗,还是发现了“问题”:这年轻人,太瘦了真的太瘦了,莫非患了什么病? 为了女儿的终生幸福,他们不得不规劝我:你还是再考虑考虑吧。 虽然父母让再考虑考虑,但我仍和宋世雄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王府井体育场看职工篮球赛,宋世雄坐在场地边,边看边练习解说。 我则在一旁当惟一的听众,帮他做记录,时而纠正他的发音。
把宋世雄感动得不行:我得一知己足矣! 1965年11月13日,经过4年的恋爱,我们结婚了。 恩爱加油站 记者采访宋世雄夫人钟瑞那天,正好宋世雄起程去日本参加'99世界排球锦标赛的直播。
那天我上大早班,3点就要起床,要赶到电台播送《新闻和报纸摘要》。我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嘈醒了老宋,因为他10点钟还要去坐飞机。
可我一起床,老宋立即也跟着起来了。忙着帮我弄早餐,并帮我泡好一壶茶,以便我播音时喝。
看着他在忙乎,我不禁眼里有些湿润,几十年来,不管宋世雄是什么身份,什么级别,只要他在家,碰上我上大早班,他总会这样为我做早餐、泡茶。 我说:“你起这么早干啥,多睡一会,等会你还要坐飞机呢。”
老宋却说:“这么多年,都习惯了。我这一出去,又要一个多月才能回来,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来,咱们握握手吧!” “你看,他就是这么好玩”。隔着电话,记者也能感觉到钟瑞好听的声音透着笑意。
1990年,宋世雄得了严重的甲状腺机能亢进。住院期间,工人体育场举行迎亚运的大型义演晚会,他坚持做节目主持人,并一丝不苟地进行多次彩排。
我担心他的身体,接他的车从医院到体育场要经过我们家,我就端着不凉不烫的鲜鱼汤等候在马路边,拦住车,让他喝汤。 刚开始,他感到在马路上喝汤有些“那个”,我说,你正生病,又要主持节目,不增加营养怎么顶得住?非要他喝下不可。
喝完了鱼汤,宋世雄去彩排,返回医院时,车又经过家门口,我又候在马路边,手上端着的是红枣莲子汤,每次都换个样。看到宋世雄站在马。
7.中国消防的历史和现状及未来谁帮下忙
历史就不说了说说现状吧。
人数:全国有现役制消防武警13万左右。这13万人里面把院校、后勤、政工等非一线的机关人员减去后,大概有2万人不到在干防火监督,8万人在基层中队负责灭火执勤(数字不一定准确,是本人估计),汶川地震后国家高层开始感觉到这个部队的重要性,今后2年到将扩编3万左右。
实际对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各类火灾和抢险救援事故陡然增多的背景下,扩编这点人也只是杯水车薪。装备:经济发达的地区消防装备就相对好一点,因为这个部队的特殊性,军饷由国防经费出,装备则要由地方政府购买。
在经济贫困落后的地区,装备建设更是无从谈起。连基本的办公经费地方政府都很难全额保障。
消防工作说白了没钱是搞不起来的。未来:新消防法即将在今年5月1日出台颁布,对防火监督、灭火救援又有了一些新要求,应该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好事,但是还不知道效果怎么样。
拭目以待。
8.香港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历史岁月共回眸】
【历史沿革】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喻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
【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又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个大小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
【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归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