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动物农场 为什么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呈悲观态度?
为什么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呈悲观态度?
引言:在世界文坛上,乔治·奥威尔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作家,他以反乌托邦小说闻名于世,被称为 “一代人的冷峻良知”,而《1984》和《动物庄园》作为乔治·奥威尔最为著名的两部作品,即使在今天也依旧畅销,其思想性影响深远,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说《1984》中,乔治·奥威尔没有对书中的情节内容,进行任何理想主义构造,他在小说中对1984年的社会预言,甚至是呈完全悲观的态度。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乔治·奥威尔,让他对未来世界下了这样一个看似无情的定论呢?
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诞生
1945年,二战的胜负结局已定,美国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于8月6日和9日,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实战中动用原子弹。原子弹爆炸后,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而这一次,也让世界各国彻底地见识到了原子弹的巨大威力。
仅仅3年之后,乔治·奥威尔便出版了小说《1984》。在书中,乔治·奥威尔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一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添加到了小说中加以介绍和描写。
乔治·奥威尔认为,一旦世界几大强国都拥有了这种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那么未来不仅不会再那么轻易地发生大规模战争,世界格局甚至还会异常的稳定。因为大家都知道原子弹的威力,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用的,而且一旦动用类似原子弹式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只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这自然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但在世界格局稳定的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因为外部环境的稳定,所以各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和既得利益集团就会更加追求社会阶层的稳定性,造成的现象就是“阶层固化”。统治阶级和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利益,会锁死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那么这种情况下,底层人民的生活则是非常无望的,是永无天日的。
电影《1984》剧照
二、可怕的思想控制
人类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的物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类拥有思想,拥有比其他物种更加复杂和高级的思想。自古以来,整个人类社会就是靠思想来维系的。原始社会,人类靠神话和传说建立统一的思想;后来,西方国家的宗教主宰着人们的思想;而古代中国,则靠“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来维系社会的运转。
所以说,只要主宰了思想,那么就相当于主宰了一切。但人类社会从来不缺乏野心家,所以既然知道了思想控制的威力,那么一些统治者自然会不择手段地控制人们的思想,让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思想,迎合小部分人的利益需要。

1936年12月,乔治·奥威尔赴巴塞罗那报道西班牙内战,后加入统一工党市民军,正式参与西班牙内战,但几个月之后,他因吼部中弹而不得不回国养伤。
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却看到了国际纵队内部间的权力斗争和清洗。权力与支配无所不在,不容存在任何个人意志的斯大林式极权主义,使乔治·奥威尔更加透彻地洞悉到了人性的阴暗之处乔治·奥威尔简介,也让他见识到了思想控制的恐怖性。
因此,这段经历为乔治·奥威尔之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最为基本的立场,也为小说《1984》中,以思想控制为主的内容,提供了现实素材和灵感来源。
三、科技对权力的加强
“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这是在漫威电影中流传的一句话,虽然是电影中的套路,但把这句话拿到现实世界,也分外有道理。科技是向着资本去的,一开始,穷人还以为科技能够提高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但实际上呢?科技会变成一种强有力的非暴力统治和压迫手段,让底层人民永无翻身之日。
如今,生物和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很多富人都想通过科技来延长自己的寿命,或者加强自己的力量,而穷人呢?穷人似乎只能依靠天赋来改变命运,而天赋其实也是一种变异。在普罗大众之中,唯有变异者才有能力与富人较量,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变异只是一种臆想。
在小说《1984》中,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种叫做“电屏”的监控装置,这种装置可以监视监听范围内的影像和声音,一切事情都在幕后者的监察之下。只要你被发现有任何背叛“老大哥”的行为,那么思想警察就会找上门来,对你进行暴力惩罚,亦或是让你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
“电屏”算是一种科技产物,对于监察者来说,它的用途很像如今的手机和电脑,你的任何信息都可以被监视。在那个时代,能够对未来的科技,做出这样的预言和判断,可以说,乔治·奥威尔对人类社会的理解,真的是非常深刻。
通过这种装置,在高强度的监视之下,任何异端思想都会漏出猫腻。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作家赫胥黎更是描写了一个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上层社会所掌控的世界,更加可怕的是乔治·奥威尔简介,权力的双手,甚至已经伸向了还处在胚胎时期的人们。
结语:
稳定、思想、科技,这三点看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需之物,某种情况下却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当中的桎梏。以科技对暴力进行升级,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这正是乔治·奥威尔在小说《1984》中,对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种悲观式的预言,但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无疑是最不想看到的世界。
而这样的一个悲剧式结局,也不由得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现实世界,正如美国著名公知克里斯托弗·希钦斯所言:披上任何信念的铠甲都不会比“保持怀疑”更重要。乔治·奥威尔在小说《1984》中所描绘的那个世界,它有可能就眼睁睁地发生在我们面前,甚至此时此刻,现在。
参考文献:
乔治·奥威尔《1984》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克里斯托弗·希钦斯《致愤青》艾玛·拉金《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许知远对话汪建《13邀》第二季界面新闻《致愤青:披上任何信念的铠甲都不会比“保持怀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