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青海历史名人500 青海有哪些名人?

火烧 2022-08-11 05:35:04 1058
青海有哪些名人? 青海历史文化名人系列报道进士篇 i a 2008年09月21日08:42 青海新闻网严宜是清朝时期青海历史上第一位考取功名的进士。在仕途中,面对盐政衙门贪污成风的现状,他出淤泥而不染

青海有哪些名人?  

青海历史文化名人系列报道进士篇sina 2008年09月21日08:42 青海新闻网

严宜是清朝时期青海历史上第一位考取功名的进士。

在仕途中,面对盐政衙门贪污成风的现状,他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留下了一世英名。

褚裕仁,字伯敦。

他不仅通经学,而且精书法,行文有大家风范。

杨兴霖考取进士后前往四川彰明县任知县,其间“课农桑、兴学校”。

他离职后,“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数千里为遥。”

云蔚桐在安徽地区负责军务,兢兢业业,最后积劳成疾,年仅二十九岁的他最后病逝在军中。

据《青海省志·人物志》收录人物的分布状况来看,青海历史上文化名人的地理分布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

每一个地方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相对集中出现,都有它自己的特点,都要经历生长、成熟、衰落的周期。

例如,从历史上看,在南凉政权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海乐都地区大量涌现出不少文治武功方面的人才;但到了元明清时期,西宁、湟中、大通、互助等地的人物开始崭露头角。

前清时期,严宜、褚裕仁、杨兴霖、云蔚相、晃炳等14名文进士均出自西宁、湟中等地。

这一时期,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了西宁地区。

●严宜:克己奉公传美名

据我省地方史学者李逢春先生考证,严宜当年生活在今天西宁市城北区寺台子一带,在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考取了举人。

获得这一功名后,他依然孜孜以求。

7年后,他千里迢迢赴京赶考,终于殿试成功,考取进士功名。

严宜在云贵一带任知县、知州多年。

后来调入盐运,掌管长卢盐区蓟水分司的盐运事务。

长卢盐区管辖着自山海关至黄骅县的各盐场,而蓟水分司的盐运河道,从天津蓟县到北塘入渤海,全长300公里。

那时盐政衙门贪污成风,可严宜坚决不受贿。

后来案发,只有他一人没有涉入案中。

严宜的廉洁公正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也得到了上司的肯定。

当记者翻阅《西宁府续志》中有关严宜的相关记载时,发现了一些他的逸事。

他不仅清正廉明,而且在为官路上还富有传奇色彩。

严宜任桐梓县知县时,看到山贼梁之贤聚集数百人,依据河水之险,时常抢夺附近的居民。

于是,他带领众人,攻破山贼的老窝,擒获了梁之贤,将他们绳之以法。

由于这一事件,严宜被调往贵筑县任知县。

后来,有一些毛贼,从云南地区进入了贵州境内,藏在山中,打家劫舍。

严宜知晓后,召集周边村民,带领官兵出其不意,将那些毛贼团团围住,切断他们的水源和粮食。

时间不长,毛贼们只好束手就擒。

从此以后,这一带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被人称为与著名理学家陆陇其齐名的严宜,对程朱理学很有研究,并且有很多著述。

但是,他的诗作大部分都遗失了。

他现存的诗作多属于赠答为内容,形式上多为七律和五古。

严宜的诗歌笔调灵动,多有精练深沉的警句。

●褚裕仁:通经学,精书法

褚裕仁,字伯敦,嘉庆庚辰进士。

他不仅通经学,而且精书法,行文有大家风范。

他在上学期间,聪明伶俐的特点就表现出来了。

青海历史名人500 青海有哪些名人?

他的老师因此非常喜欢他,对他的才能赞叹有加,常常让他和自己一起阅览试卷。

后来,褚裕仁随同康公离开青海来到了北京,居住了好多年。

在京城,褚裕仁接触到了许多文人,受到了文化氛围的熏陶,学问长进很大。

在这样的环境中,褚裕仁刻苦努力,常常是不分昼夜地读书,对于不懂的,就及时请教别人。

付出总有回报,这位青海人在异乡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价值。

褚裕仁每到一地任职,都非常注重当地的文化教育。

请看这样一个故事:

张载,号横渠,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陕西眉县横渠镇张子祠,书院是张载读书讲学著书立说的地方。

清顺治二年,张氏后裔世袭五经博士张文运之子,张承胤时为张子祠奉祀官,他与凤翔张子后裔修建张子茔墓,并兴建石门、石马、石碑坊。

对墓地绿化扩大,当年完工,并请在朝监察御史李大年为石门提写了“宋代儒尊”四个大字。

道光三年,褚裕仁上任后来横渠拜谒张子祠,“见其堂宇倾危,遗像剥落,墙垣颓废无存,不重修不知为祠矣。

”于是,褚裕仁带头捐银,购买建筑材料,三个多月后工程竣工,并把围墙扩大。

秋天完工后,褚裕仁撰文立碑,并为书院门庭悬挂“张横渠先生讲学处”横匾。

褚裕仁一生好学上进,据《西宁府续志》记载,他直到离开仕途,依然“与门人讲和行并进之学”。

●群星璀璨耀河湟

杨兴霖,字雨臣。

根据《西宁府续志》中有关文字的记载,他是一位极其孝顺的人。

父亲去世后,他在父亲坟前建起了一个小房子,“庐墓三年”。

一时间,被当地人传为佳话,成为了孝顺的典范。

杨兴霖是道光辛丑联捷进士,他在四川彰明县任知县期间,“课农桑、兴学校”,重视当地的农业建设和文化教育。

在他离职后,当地人泪眼送别,相送数千里,还对他依依不舍。

“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数千里为遥。”

回到青海后,杨兴霖成为了湟中书院的主讲。

他“启迪后进,不遗余力”。

在他的辛勤培育下,一大批青海人考取功名,为青海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他影响了当时众多的文人。

云蔚桐,字雨人,原名汝霖。

他天生聪慧,对于看过的经史子集过目不忘,并且能够背诵,让周围的人都很惊奇。

在这种天赋下,咸丰年间他考取进士功名,被授予内阁中书。

三年后,云蔚桐被调到安徽地区负责军务。

在任期间,云蔚桐带着青海人的质朴,兢兢业业,最后积劳成疾,二十九岁的他病逝在军中。

青海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冲撞、融合、升华而形成的,既有历史的多变性,又有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还有地理单元的多面性。

晁炳、李长芳、葛浑元、赵星瑜、张琦、刘耀生、张明遵等文人,来自青海的不同地区,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组成了辉煌灿烂的青海文化,为青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祁万强)

参考资料:news.sina/o/2008-09-21/084214478329s.s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