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次北固山下翻译及赏析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原文_翻译及赏析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原文_翻译及赏析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南北朝·徐陵《关山月》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出自南北朝徐陵的《关山月》古诗三百首,边塞思念译文译文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征人思乡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原文_翻译及赏析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南北朝·徐陵《关山月》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出自南北朝徐陵的《关山月》

古诗三百首,边塞思念
译文
译文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征人思乡怀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的我而没有睡觉。
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
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从军征战何时能够还乡。
赏析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其中有三个值得赏析和品味的诗点。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这首诗作成功之处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
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而后四句则又转回到边塞的征夫心怀:战事犹酣,解甲归田恐是遥遥无期,忧虑无限,无形中也对应思妇在高楼遥望边疆而无眠,隐含了思妇伤心地牵挂,企盼早日相聚。这样一种构思巧妙地突出:对战争的怨恨;对夫妻别离思念之同情;对圆月美景却带来了更多离愁的怨伤。
创作背景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宋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 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徐陵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曲径穿花寻蛱蝶,虚阑傍日教鹦鹉。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酒盏镟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罗袂从风轻举,愁杀采莲女!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 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 很赞哦!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