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夜读的故事100字 悬梁刺股的含义
悬梁刺股的含义
悬梁刺股的含义
头悬梁,锥刺股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唸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囊萤映雪
“囊萤”是说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于是抓来萤火虫放在口袋里借光的故事。“映雪”指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藉著这大雪微光看书的故事。
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揹著柴一边走,一边看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囊莹映雪:晋朝时的车胤,由于家中贫苦,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他就抓些萤火虫放在网袋中,利用一闪一闪的微弱萤光来读书。另外一位名叫孙康,每到夜晚时,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虽穷苦,并没有停止学习。
悬梁刺股的反义词
悬梁刺股的反义词——游手好闲、吊儿郎当、不思进取、 半途而废、虎头蛇尾、三心二意 一曝十寒
悬梁刺股:【拼音】:[xuán liáng cì gǔ]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悬梁刺股的近义词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负薪挂角
悬梁刺股的孙敬
《太平御览》中说他最后成为了当世大儒,成就不可谓不高。但是较郑玄、董仲舒等人来说,首先天赋上可能有差异,你刻苦可以超越平凡的人或一部分天才,但是与刻苦之处不下于你的天才还是会有差距。其次 我国两汉时期,经学最为昌盛。西汉时今文经学盛行,当时立于学官的五经十四博士,全是今文经学。董仲舒是今文经学大师,也是它的发起者。而西汉末年古文经学逐渐兴起,东汉则是古文经学兴起、抗争,直至超过今文经学的时期。郑玄以古文经学为生,兼采今文经学之长,融会为一,而形成郑学。郑学盛行,是经学史上承先启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俩个人在特殊的时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因此更为人所熟知,而像孙敬这些为经学发展做出贡献但并不突出的,最后只能像流星一样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
PS:一家之言,呵呵。
悬梁刺股的反义词是
【成语】: 悬梁刺股
【反义词】:不求上进、不学无术
【近义词】: 悬头刺股
【拼音】: xuán liáng cì gǔ
【解释】: 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举例造句】: 我悬梁刺股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清·李渔《比目鱼·赠行》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刻苦学习
【故事】: 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悬梁刺股的拼音
悬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基本释义
形容刻苦学习。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悬梁刺股的故事
1、悬梁刺股是两个故事:
”悬梁“讲的是: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侯到了三更半夜的时侯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侯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刺股: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侯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侯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2、成语辨析
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刻苦学习。
近义:映雪读书、凿壁偷光
反义:无心向学
示例: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悬梁刺股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悬梁其解为:用绳索等吊具绑其头部(头发),使其固定在一个空间位置(悬空),不会因困倦自由活动,
其中“梁” 指房梁,“股”在古代为大腿的意思
,故为“股”。[不是指屁股]
故也称:头悬梁,锥刺股。

见于《国策·秦策一》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泊,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