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桓灵之世 桓灵时童谣原文_翻译及赏析

火烧 2022-10-23 16:10:29 1108
桓灵时童谣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两汉·佚名《桓灵时童谣》桓灵时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桓灵时童谣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两汉·佚名《桓灵时童谣》桓灵时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古诗三百首 童谣选官制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被推举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识字。
被荐举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
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
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

赏析

“举秀才,不知书。”凡举作秀才科的人,本应文才深秀、学富五车,但实际上却连字都不识,于是便产生了名与实强烈的对比,夸张又并不让人觉得虚诞。

“察孝廉,父别居。”孝、廉本来两科,后来合而为一,应是事亲孝顺、处事廉洁之人当选。这里复词偏义,重在讲“孝”。孝之最为基本的,就是奉养双亲。但这位被荐之人,竟是与父亲分居而住,就中国古代家庭观念来看,无疑是不孝之举了。

“寒素清白浊如泥”,寒素与清白,可能是性质相近的两个科目。汉代察举科目,只随皇帝高兴与需要而定,所以并不固定。《晋书·李重传》中讲到举寒素要符合“门寒身索,无世祚之资”的条件,选举制度汉晋相延,变化不应很大。范哗在《后汉书·扬雄传论》中说:“中兴以后,复增淳朴、……清白、敦厚之属。”可见二者都是选举科目。一般科目之名称与它所要求的品质应是相当的。故清白、寒素科出来的,应是出身清贫、为官清正之人,而实际上,劳动人民的评价则是“浊如泥”,可见他们是当不起那四个字的。

“高第良将怯如鸡。”汉代不仅文官由重臣推荐,武将也如此。《汉书·昭帝纪》:“始元五年,诏举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五年七月,诏三公、特进、九卿、校尉,举列将子孙明晓战阵任将帅者。”大概武将之举,均要求“列将子孙”,正因此,此科目才取名“高第”吧。高第与文学对举,在此又与良将并举,可知与上面“寒素清白”一样,是两个相近科目。被荐之人,应“刚毅武猛,有谋谟(《顺帝纪》)”,然而实际上却胆小如鸡,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创作背景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命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这一制度正式确定。这本来是选拔人材的办法,但在东汉后期腐朽的政治环境中,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清白正直之士受到排挤陷害,出现公然“卖官”的事。这首童谣,便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揭露与讽刺。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折花 一作:折梅)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陆凯《赠范晔诗》

赠范晔诗

南北朝陆凯

桓灵之世 桓灵时童谣原文_翻译及赏析
古诗三百首梅花友情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宋代·杨万里《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古诗三百首 国小古诗行舟赞美儿童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宋代·张舜民《村居》

村居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古诗三百首 乡村写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