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香港随便一个地址 香港国际机场详细资料大全
香港国际机场详细资料大全 香港国际机场(IATA:HKG,ICAO:VHHH),位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新界大屿山赤鱲角,机场设有182个停机位、两条跑道,跑道长度3800m,方向70度和250度,编
香港国际机场详细资料大全
香港国际机场(IATA:HKG,ICAO:VHHH),位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新界大屿山赤鱲角,机场设有182个停机位、两条跑道,跑道长度3800m,方向70度和250度,编号07L/25R、07R/25L。24小时全天候运作;香港国际机场曾在十二年内被英国航空评级机构Skytrax八度评为全球最佳机场。

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航空港之一,全球超过100家航空公司在此运营,客运量位居全球第五位,货运量多年高居全球首位。
自香港国际机场在1998年7月启用以来,一直坚守“安全、营运效率、顾客服务及环境”四大原则,先后超过60次获选为全球最佳机场。机场拥有两座客运大楼及两条跑道,为香港带来巨大的社会及经济价值。机场与业务伙伴约73000名人员紧守岗位,巩固了香港在国际及区域的主要航空物流中心地位。为应付机场的长远需求增长,机场管理局正计画扩建成为拥有三跑道的世界级顶级机场。
2018年5月,香港机场再次荣登“世界十佳机场”榜首。
2018年9月20日,香港国际机场将正式启用自助保全闸口,采用生物特征技术,为离港旅客进入机场禁区前核对证件。
基本介绍
中文名:香港国际机场外文名: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机场代码:IATA:HKG,ICAO:VHHH通航日期:1998年7月6日飞行区等级:4F机场类型:民用运输机场所属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管理:香港机场管理局机位数量:182个跑道长度:3800m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2017年)货邮吞吐量:490万吨(2017年)别名:赤鱲(liè)角机场地理坐标:22° 18'32"N,113°54'52E市区距离:34 km海拔高度:9m北跑道:07R/25L 3800米 IIIA类仪表着陆南跑道:07L/25R 3800米 II类仪表着陆 描述,建设阶段,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天际走廊,一号客运大楼,二号客运大楼,中场客运廊,北卫星客运廊,海天客运码头,禁区,货运设施,第一层,第二层,跑道,扩建工程,目的,三跑道系统,航天城,航线网路,交通换乘,机场快线,巴士,的士,停车场,客运数据,机场事故,机场荣誉,描述
香港国际机场成立至今, 一直是国泰航空、国泰港龙航空、香港华民航空、香港航空以及香港快运航空的枢纽机场,同时为国际航空联盟寰宇一家的重点机场,由2010年起,香港国际机场的货运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位,也是以国际旅客客运量计算世界第二最繁忙机场。 机场连线全球约190个航点,超过100家航空公司在机场营运,每天提供逾1100班航班。2016年,香港国际机场的总客运量达7050万人次,总航空货运量共452万。香港机场的航空交通量于2017年持续增长,年内机场共接待旅客超7200万人次,同比增长3.3%,其中中转旅客占了1/3。建设阶段
1989年 10月11日 英属香港总督卫奕信爵士宣布在赤鱲角兴建新机场的计画,该项计画是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的一部分。 1990年 4月4日 临时机场管理局根据《临时机场管理局条例》成立,负责规划、设计及兴建新机场。 1991年 9月3日 中英两国政府签订《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表示双方坚定支持新机场建设计画及“机场核心计”其他工程项。 1992年 3月2日 批出新机场客运大楼设计契约,价值 5. 36亿港元。 公布《新机场总纲计画》。 11月30日 批出新机场工地开拓工程契约,契约总值 90. 4亿港元。承包商负责开拓机场岛平台。 1993年 12月21日 新机场工地开拓工程扩展至榄洲。 1994年 11月4日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机场委员会签署有关新机场及机场铁路财务安排的《会议纪要》。 11月17日 中英土地委员会就赤鱲角新机场的批地安排达成协定。 1995年 6月16日 机场平台的开山及填海工程完成。 6月30日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机场委员会就有关机管局的《财务支持协定》的条款和航空货运服务专营权达成协定。 7月19日 《机场管理局条例草案》获立法局通过,确立机管局的永久法定地位。 12月1日 《机场管理局条例》生效。政府将预付临时机场管理局的 366 亿港元转为注资。机管局与政府正式签署《财务支持协定》与《批地档案》。 1996年 5月30日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机场委员会双方签署协定,批准尽早兴建新机场第二条跑道(北跑道)及相关设施。 1997年 2月20日 政府飞行服务队的双引擎飞机在新机场着陆,完成新机场首次飞机着陆仪式。 12月31日 机管局宣布成立一家名为机场保全有限公司的附属公司,为新机场提供航空保全服务。 1998年 1月13日 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新机场于1998年7月6日启用,并命名为香港国际机场。 1月18日 机管局在客运大楼举行第一次试运作,测试大楼的运作就绪情况,逾 500名人士义务扮演“旅客”,另有 950名来自机管局、政府部门和航空公司的职员参加。 1月23日 香港特区政府在宪报刊登机管局的机场收费计画。该计画适用于新香港国际机场。 2月15日 机管局在客运大楼举行第二次试运作,测试大楼的运作就绪情况,逾 1 000名人士义务参加。 3月28日 机管局在客运大楼举行第三次试运作,测试大楼的运作就绪情况,逾 1 200名人士义务参加。 5月2日 在第四次机场试运作中,国泰航空公司的 747型飞机于新机场着陆,成为首架在新机场着陆的商用航机。旅客捷运系统亦首次投入运作。 6月21日 机场快及捷运东涌举行启用典礼。 6月22日 捷运东涌站首天运作,前往赤鱲角的各专利巴士线投入服务。 7月2日 gjzxjm主持香港国际机场开幕仪式。 7月5日 机场彻夜由启德搬运到新机场。 7月6日 香港国际机场正式启用。由纽约开出的国泰航空 CX 889 号班机,于早上6时27分降落新机场,成为第一班降落的客机。开往马尼拉的国泰航空 CX 907 号班机则为第一班离港的客机,开出时间为早上7时19分。 12月27日 香港国际机场在一天内接待超过 10 万名旅客。这是机场启用以来旅客人数最多的纪录。 2009年 10月14日 机管局主席张建东博士对行政长官支持机场发展中场范围表示欢迎。中场范围发展计画将为机场提供额外的停机位、机坪设施,以及新的客运廊,令香港可应付直到2020年的预计航空交通需求。 2016年 3月31日 香港国际机场中场客运大楼开幕,如期全面投入运作,提升机场客运能力。 8月1日 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工程正式启动。地理位置
香港国际机场位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离岛区大屿山,机场路畅航路,距离香港的市中心约34公里。 香港国际机场自1998年在赤鱲角启用以来,一直跻身全球最繁忙机场之列。2015年,机场的客运量达6,850万人次,货运量共438万公吨,飞机起降量406,000架次。香港国际机场也是全球其中一个最具效率的航空枢纽。现时共有超过100家航空公司在香港提供航空服务,往来全球超过190个航点,当中39个位于中国内地。作为首屈一指的国际及区域航空中心,香港国际机场对维持香港的亚洲国际都会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贡献。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从这里出发,可于五小时内飞抵全球近半数人口聚居的地方。凭此,再配合机场广阔的航空网路,奠定了香港的国际商业中心地位。基础设施
天际走廊
2019年1月10日,机管局将分2阶段更改18个闸口的号码。一号客运大楼亦会分阶段更新现有设施,如候机位置会增设特色座位,同时亦会引入智慧型登机闸口,与闸口资料萤幕。 2019年3月28日起,现在的15至22号闸口,号码将改为5至12号。而2020年当“天际走廊”启用后,现在位于北卫星客运廊的501至510闸口,亦会改为13至22号闸口。一号客运大楼
香港国际机场一号客运大楼为香港国际机场首座客运大楼。大楼占地57万平方米,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场航厦建筑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有关纪录于2008年被面积达98万平方米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打破。大楼内设登机柜位、接机区及香港机场购物廊。机场客运廊(即登机闸1-80 及511-530)也位于一号客运大楼的建筑内。 香港国际机场的一号客运大楼由英国著名建筑师霍朗明设计,有55,000平方米的玻璃幕墙及117,000平方米的地毯。客运大楼的设计灵感来自飞行概念,呈Y字型,尽量使乘客方便而设计,包括简单清晰的指示牌、3公里长的自动行人扶手电梯、无人驾驶铁路等,令旅客可快捷方便地穿梭整栋大楼。设计亦使旅客能使用最短的时间,可以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往返市区,因此除于大楼旁设有机场快线外,也设有地面运输中心,提供机场巴士服务、的士服务、酒店专车泊位等。一号客运大楼先后两次进行扩建,西北客运廊于2000年1月启用,而扩建后的东面大堂则于2004年落成,另外一号客运大楼南北两侧均预留扩建空间。 大楼内设登机柜位、接机区及香港机场购物廊。机场客运廊(即登机闸1-80 及511-530)也位于一号客运大楼的建筑内。 一号客运大楼的机场客运廊被划分为多个区域,总共设立有49个停机位,设立于停机坪上的停机位则有27个,而货运停机坪的停机位则有36个。中央客运廊的一个停机位和西北客运廊的四个停机位,建设了两道不同高度的登机桥,及东面客运廊由原来的两道登机桥所修建成为的三道登机桥,可以供予新一代的大型飞机空中客车A380停泊。此外,香港国际机场于2005年10月特别为到小型客机设定了专用的N20登机桥(即20号登机闸口)。另外,用作显示各闸口航班状况的提示板亦改为液晶显示屏。 为配合香港法例,2007年起客运大楼非禁区部份已列为禁菸区。而客运大楼设有残障人士辅助设施,亦达至国际标准。香港电讯商电讯盈科所提供的免费Wi-Fi覆蓋整座一号客运大楼,任何人士皆可免费使用。二号客运大楼
香港国际机场二号客运大楼(施工期间称为航天广场)是香港国际机场第二座客运大楼,耗资28亿港元兴建,于2007年2月初开始投入服务,于同年6月1日举行正式开幕典礼。此客运大楼将于2019年改建配合三跑道系统,此安排原为最极端情况下的建议,但最终仍须采用,被批评为浪费公帑及资源。二号客运大楼占地140,000平方米,耗资28亿港元兴建,计画建设为一个接通海、陆、空交通的枢杻。除了机场的航空功能外,二号客运大楼同时接驳海路的海天客运码头;同时,陆路方面则设有大型旅游车总站,汇聚通往中国内地、香港酒店及旅行团的客车服务。二号客运大楼与多项新落成的设施,将会合并构成香港国际机场北面商业发展计画——航天城。二号客运大楼 二号客运大楼东北面的七层高的机场行政大楼(HKIA Tower)为香港机场管理局的总部,于2007年2月26日正式开幕,总楼面面积为19000平方米。大楼天台辟为机场展望台,与航空探知馆连线。全新二号客运大楼扩建由Aedas担任主设计建筑师。改建后的二号客运大楼将拥有全面处理离境/到达行李搬运的能力,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提升至250,000 平方米。 二号客运大楼在3楼(地面层)的两端及中间均设有出入口分别连线地面运输中心及一号客运大楼抵港层。二号客运大楼的登机柜位设于第5层,设有56个登机柜位,有需要时可增至112个。现时大部份登机柜位仍空置,共有3个登记区(N、P、Q),合共24间航空公司在此办理登机手续。乘客可于二号客运大楼登机柜位的另一端进入3楼办理登机手续及通过香港海关后,便可前往第一层乘搭旅客捷运系统,前往一号客运大楼东大堂登机,唯前往33-80号闸口的乘客需在东大堂换乘另一捷运路线。3楼的过境巴士设36个旅游车上客位。中场客运廊
中场客运廊位于香港新界赤鱲角香港国际机场一号客运大楼以西的中场范围内,楼高5层,总面积达105,000平方米。中场客运廊根据《中场范围发展计画》于年动工,由凯达环球负责设计,金门建筑为总承建商,项目耗资逾100亿港元,2011年1月,机场管理局宣布启动中场范围第一期的发展计画,计画耗资70亿港元,包括兴建设有20个停机位的中场客运廊、一条跨场滑行道,以及伸延现有的旅客捷运系统,连线中场客运廊。2014年11月25日下午,香港机场管理局为中场客运廊举行平顶仪式。中场范围发展计画将为机场提供额外的停机位、机坪设施,以及新的客运廊,令香港可应付直到2020年的预计航空交通需求。2015年年底竣工,2015年12月28日局部启用,2016年3月31日正式启用。第一中场客运廊将会分为南北两翼,南翼设有9道登机桥及1个遥距停机位登机闸口,北翼则设有10道登机桥;共20个廊前停机位及1个遥距停机位登车处,其中19个廊前停机位附设登机桥(闸口201至219),包括两个可容纳空中巴士A380的停机位。候机区设有商铺、食肆及航空公司贵宾室。客运廊于营运初期,每年可以接待1,000万人次的客运量。中场客运廊 中场客运廊由Aedas担任主设计建筑师,奥雅纳负责设计,项目耗资逾100亿港元,2015年年底竣工,2015年12月28日,中场客运廊局部启用,首班出发的航机为香港航空前往冲绳的航班HX658,直到2016年3月31日中场客运廊举行开幕典礼,全面投入服务。 中场客运廊每年可处理额外 1 000 万人次客运量。中场客运廊共有五个楼层,总面积达 105 000 平方米,提供 20 个停机位,以伸延扩建的无人驾驶列车,连线一号客运大楼。 中场客运廊将会分为南北两翼,南翼设有9道登机桥及1个遥距停机位登机闸口,北翼则设有10道登机桥;共19个廊前停机位,闸口号201至220,及1个遥距停机位登车处,当中包括两个可供A380飞机停泊的机位。由现有的旅客捷运系统连线机场一号客运大楼。客运大楼亦增设多项新设施,包括备有充电设施的座椅、躺椅设计的座椅和观景台等。候机区设有商铺、饮食店及航空公司贵宾室。 中场客运廊的登机闸口安排给香港航空优先使用,后来香港快运航空、捷星航空、乐桃航空、亚洲航空、宿雾太平洋航空也于2016年2月2日成为第二批使用中场客运廊的航空公司。北卫星客运廊
北卫星客运廊是香港国际机场的航厦之一,坐落于一号航厦以北,楼高两层,面积达20,000平方公尺,设有10个供窄体飞机停放的廊前停机位(闸口501至510),候机区设有10间商铺及2间食肆。客运廊于于2009年12月中开始投入服务,预计每年可接待逾500万人次的旅客。北卫星客运廊海天客运码头
海天客运码头目前是附属于香港国际机场的过境渡轮码头,位于机场东北面。前身是赤鱲角码头,为境内码头,提供来往屯门、大澳及沙螺湾的渡轮;码头于2003年开始改作境外服务,原有的渡轮服务则移往东涌新发展码头。目前有59家航空公司参与提供办理登机手续服务,每天共有近70个班次。来自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及澳门的旅客若要乘搭香港国际机场航班,先在当地办理出境手续然后乘坐渡轮到达此码头,无需办理入境香港手续即可乘坐旅客捷运系统进入机场管制区域登机;乘搭航班抵达时转搭渡轮离港亦可。禁区
1/F - 香港国际机场旅客捷运系统中场客运廊车站 2/F - 行李处理系统处理室 3/F - 不设此层 4/F - 遥距停机位登车处、政府部门及航空公司办公室 5/F - 抵港层、政府部门及航空公司办公室、转机区 6/F - 离港层:候机厅及商店 7/F - 离港层:食肆及航空公司贵宾室货运设施
香港国际机场拥有完善的货运设施,每年能够处理超过300万吨的货物,最终达至处理每年900万公吨的目标。而这些货运设施均以专营权或特许经营牌照方式批授予第三方服务商经营。现时机场设有两层的货运服务。第一层
香港空运货站超级一号货站现时处理机场中约一半的货物量。而香港空运货站的总部「超级一号货站」占地27万平方米,耗资10亿美元兴建,由全自动化的航空货箱贮存系统控制,是世界上最大型只处理空运货物的设施,每年能容纳260万吨货物,同时亦是世界上单一最大的空运货站。亚洲空运中心现时一年能处理150万吨货物(包括扩建后的一号及二号货运站),并正扩建以应付更庞大的空运货物数量,打算兴建第三个空运货站。DHL中亚区枢纽中心是香港国际机场第一座快递货运站,每小时处理量超过20,000个包裹及15,000件快递档案。空邮中心空邮中心由香港邮政营运,占地2公顷,耗资5.66亿港元兴建。中心设有先进的邮件机械处理系统,邮件分类、包装、装箱及运上航机的所有工序,均全部自动化。每天可处理邮件量为70万件。第二层
海运码头是24小时运作,年货运可达15万公吨,由珠江海空联运有限公司营运。机场空运中心占地6公顷,总楼面面积为139,000平方米,提供货物仓储设施和物流服务。商贸港物流中心由商贸港香港有限公司营运,占地1.38公顷总楼面面积为31,400平方米,位于机场岛的南商业区,提供物流服务。跑道
香港国际机场有南、北两条跑道,均长3800米,宽60米,可以容纳新一代的大型飞机升降。至于仪表降落系统进场类别,南跑道(07R/25L)属第II类,北跑道(07L/25R)则第,可供飞行员在能见度(RVR)只有200米的情况下着陆。两条跑道的最终容量为每小时超过60架次起降,而现时繁忙时段的跑道流量则高达每小时53架次。香港国际机场的北跑道(07L/25R),一般用于客机降落;南跑道(07R/25L)则一般用于客机起飞和货机起降。 机场南跑道于1998年7月6日与机场同日启用,首班抵达航班为纽约甘迺迪国际机场起飞的国泰航空航班;北跑道则于1999年5月26日正式启用,首班抵达航班为由上海起飞的港龙航空航班。香港国际机场的客运大楼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场航厦建筑,总平方面积71万平方米。 第三条跑道已于2016年8月1日起正式动工。香港国际机场在三跑道系统运作下,将可处理每年客运量1.02亿人次、货运量890万公吨,以及飞机起降量607 000架次。 根据“规划大纲”,香港已选择三跑道系统计画,其中从北到南的三条跑道,最北端跑道为降落专用,中间的跑道为起飞专用,最南端的跑道为起降混合用。扩建工程
目的
自1998年以来,香港机场的航空交通量增长不断上升。2015年,机场的客运量达6850万人次,货运量共438万公吨,飞机起降量406000架次。而香港国际机场的现有双跑道系统快将饱和,加上亚洲邻近机场(包括深圳宝安、广州白云、上海浦东、新加坡樟宜及首尔仁川机场)均积极扩建设施,因此香港国际机场有迫切需要扩建成为三跑道系统,以维持竞争力。 另一方面,若机场未能及时扩建,不但将无法满足航空交通需求,更会损害其航空枢纽地位。在航空服务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机票价格会上升,最终令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与中国香港人民受损,同时削弱香港作为贸易和金融中心的整体竞争力。三跑道系统
为配合未来航空交通量增长及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竞争力,机场管理局将扩建香港国际机场成为三跑道系统。香港国际机场在三跑道系统运作下,到2030年将可处理IATA Consulting所预测的航空交通量,即每年客运量1.02亿人次、货运量890万公吨,以及飞机起降量607 000架次。 2016年4月26日,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核准赤鱲角分区计画大纲草图,以及根据《前滨及海床(填海工程)条例》批准进行相关的填海工程。 三跑道系统工程于2016年8月1日正式启动。 三跑道系统项目不只是兴建一条新跑道,其规模差不多等于在现时机场旁兴建一个新机场,涉及的工程包括: 在现有机场岛以北填海拓地约650公顷,约相当于34个维多利亚公园或100个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人工岛的面积。填海方式将采用深层水泥拌合法等免挖方法 兴建面积超过280 000平方米的三跑道客运大楼、57个停机位(廊前:34个、 远方:23个),以及停机坪 兴建一条全长3 800米的跑道,以及滑行道,同时重新配置现有北跑道 兴建全长2 600米的旅客捷运系统,连线二号客运大楼至三跑道客运大楼。新的旅客捷运系统最高车速每小时80公里,由二号客运大楼前往三跑道客运大楼需时2.5分钟,每小时可接载最多10 800名乘客 兴建新的行李处理系统,连线二号客运大楼与新客运大楼,运送行李速度每秒7至10米 扩建现有二号客运大楼,提供出入境及全面旅客服务 兴建其他相关的机场配套基础建设、道路网及交通设施 待三跑道系统建成以后,机场每年将可应付在《香港国际机场2030规划大纲》中预计的额外3 000万人次客运量。三跑道系统客运大楼设施可视乎需求情况进一步扩建。航天城
SKYCITY 航天城是与香港国际机场近在咫尺的大型综合发展项目,占地约25公顷。这个商业项目将结合零售、餐饮及娱乐设施、办公大楼及酒店等,以满足与日俱增的本地及海外旅客需求。 第一期发展项目预计于2021年启用,包括一幢总楼面面积约 33 700 平方米、拥有450至750个房间的酒店,以及一个总楼面面积约 195 000 平方米、集零售、餐饮和娱乐于一身的独特设施。航线网路
亚洲: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韩国、中国内地、日本、印度、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高棉、巴林、斯里兰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马尔地夫、以色列、新加坡、蒙古国、缅甸、卡达、汶莱、约旦欧洲:俄罗斯、法国、奥地利、英国、荷兰、德国、西班牙、义大利、瑞士、芬兰、土耳其、比利时、丹麦、瑞典、都柏林美洲:加拿大、美国非洲:模里西斯、南非、衣索比亚大洋洲:纽西兰、巴布纽几内亚、澳大利亚、斐济、帛琉交通换乘
香港国际机场是目前香港最大的交通枢纽,而其的多式联运系统可来往香港多个地点和到达不同珠江三角洲的各地点。 来往香港多个地点: 乘搭机场快线前往中环只需 24 分钟,前往亚洲国际博览馆只需两分钟 49 条专利巴士路线 每天有约 700 班本地旅游车由机场前往市区 连系珠江三角洲: 每天有 550 班内地客车来往机场,连线超过 110 个内地城市及县镇 从海天客运码头开出的渡轮,可于30 至 90 分钟内到达珠三角港口 每日有约 295 部“航天跨境轿车”来往机场与珠江三角洲城镇 目前,有九个口岸提供这项跨境快船转驳服务,分别是深圳蛇口、深圳福永、广州南沙、广州莲花山、东莞虎门、中山、珠海九洲、澳门外港客运码头及澳门氹仔。在蛇口、澳门外港客运码头、澳门氹仔、福永或东莞虎门登船的旅客,更可预办行李托运手续,省时省力。 机场快线铁路机场快线
机场快线是可快速到达机场的专线铁路,每12分钟一班,机场快线站点附近还有穿梭巴士,方便旅客快速到达站点周围的宾馆,票价和运营时间详见下表: 运营区间运营时间穿梭巴士成人票价儿童票价来回票价 香港站 -机场站 05:50 -
次日00:48 H1、H2 100 50 180 九龙站 -
机场站 05:53 -
次日00:52 K1、K2、K3、K4、K5 90 40 160 青衣站 -
机场站 06:00 -
次日00:59 无 60 30 110 博物馆站 -
机场站 06:00 -
次日00:45 无 5 2.5 无 注:单位为港元。
巴士
机场的巴士服务可分为五类。分别为机场巴士、对外巴士、通宵巴士、机场及东涌区内巴士服务,以及跨境巴士。机场巴士 机场巴士编号以A字为首,由机场客运大楼开出经青屿干线直接前往市区,不经东涌及机场后勤区,路线使用车辆普遍较其他机场巴士线为佳,车资亦较高,除A35线外,A线亦是香港唯一可以在售票处购票的巴士路线(城巴629线除外),乘客可以在机场地面运输中心的城巴和龙运客务中心购票。 城巴负责营运前往香港岛及九龙区共5条机场巴士路线,分别为前往鸭脷洲鸭脷洲邨的A10线、北角码头的A11线、小西湾蓝湾半岛的A12线、红磡站的A21线及蓝田站的A22线。城巴统称以上路线为城巴机场快线。 龙运巴士则提供前往新界区的巴士服务,共5条的的机场巴士路线,分别为往荃湾愉景新城的A31线、屯门富泰邨的A33线、沙田愉翠苑的A41线、马鞍山耀安邨A41P线及往粉岭联和墟的A43线。 新大屿山巴士提供一条往大屿山的巴士路线,为以梅窝码头为终点站的A35线。与其他A线不同,A35需绕经机场后勤区及东涌。愉景湾交通提供往愉景湾的机场巴士服务。珀丽湾客运亦提供往珀丽湾的机场巴士服务。 路线目的地 A10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鸭脷洲邨 A11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北角码头 A12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小西湾(蓝湾半岛) A21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红磡车站 A22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蓝田站 A31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荃湾(愉景新城) A33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屯门富泰 A35 梅窝 - 机场(客运大楼) A41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沙田愉翠苑 A41P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马鞍山耀安 A43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粉岭联和墟 对外巴士 对外巴士编号以E字为首,除E31、E21A、E21X只前往东涌逸东邨外,其余E线均提供连线机场及市区的服务,只有该等路线需途经东涌市区和机场后勤区,故车资比机场巴士为低。城巴及龙运巴士均提供多条对外巴士路线,连线机场及香港岛、九龙、新界各区。 路线目的地 DB02R 机场(客运大楼)- 愉景湾码头 NR334 机场 - 珀丽湾 E11 赤鱲角/机场博览馆 - 天后站 E21 赤鱲角/机场博览馆 - 大角咀维港湾 E22 赤鱲角/机场博览馆 - 蓝田北 E22A 赤鱲角/机场博览馆 - 宝林 E22B 赤鱲角/机场博览馆 - 宝林 E22P 赤鱲角/机场博览馆 - 油塘 E23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彩虹 E31 东涌逸东 - 荃湾愉景新城 E32 机场/机场博览馆 - 葵芳铁路站 E33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 屯门市中心 E34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 天水围市中心 E34P 天水围市中心 →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E34S 天水围市中心→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E41 机场/机场博览馆- 大埔头 E42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 沙田博康 通宵巴士 于各A及E线服务时间终结后,龙运、城巴、愉景湾巴士提供多班往返市区的通宵巴士服务。路线号码都以N为首,其中往返港岛的N11、往返油尖旺的N21、往返荃湾的N31和往返愉景湾的DB02R全晚提供服务,其余路线则会在凌晨零时左右由机场发车往市区和在三时至五时左右由市区发车往机场。 路线目的地 N11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 中环(港澳码头) N21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 尖沙咀码头 N21A 尖沙咀码头 -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N23 东涌站 - 慈云山(北) N26 东涌站 - 油塘 N29 东涌站 - 宝林 N30 东涌铁路站 - 元朗(东) N31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 荃湾(愉景新城) N42 东涌铁路站 - 马鞍山耀安 N42A 东涌铁路站 - 粉岭联和墟 机场及东涌区内巴士服务 机场及东涌区内巴士服务龙运、城巴分别提供连线机场、后勤区及东涌市的巴士服务,路线号码均以S为首。主要路线为S1,来往港铁东涌站及东涌市中心。 路线目的地 S1 东涌铁路站 - 机场(客运大楼)/机场博览馆 S56 东涌站/东涌新发展码头 - 机场(客运大楼) S64 逸东 - 机场(客运大楼) 跨境巴士跨境巴士服务在2003年开始运作,连线各珠三角城市。机场认可的营运商包括香港中旅汽车服务、永东直通巴士、环岛大陆通。的士
香港的士有三种类型,各使用不同的专用通道。的士有红色(市区)、绿色(新界)、蓝色(大屿山)之分。 市区的士:可行走机场及香港各区,但不得行走东涌道及大屿山南部的道路。起步价为22港元,2千米之后为每0.2千米1.6元,等候时间为1.6元/分钟,每件行李(轻便行李除外)或每只动物5元。 新界的士:只可行走新界地区,以及大屿山及赤鱲角若干指定道路,以接载乘客往返地面运输中心。起步价为港币18.5元,2千米后为每0.2千米1.4元,等候时间为1.4元/分钟,每件行李(轻便行李除外)或每只动物5元。 大屿山计程车:可行走大屿山及机场岛各区。起步价为港币17元,2千米后为每0.2千米1.4元,等候时间为1.4元/分钟,每件行李(轻便行李除外)或每只动物5元。停车场
香港国际机场提供4个停车场。 1号及4号停车场与一号客运大楼相连,1号停车场(露天)提供短期停车位;4号停车场(室内)提供短期及长期停车位。两者合供提供二千多个停车位。2号及3号停车场与二号客运大楼相连,2号停车场(露天)提供短期停车位;3号停车场(露天)提供长期停车位。两者合供提供1400多个停车位。而二号客运大楼东北边亦设有机管局及政府专用停车位。客运航空公司及航点。客运数据
香港国际机场2012年9月16日公布,该机场8月依旧繁忙,客运量及飞机起降量连续第二个月创出单月新高。 受暑假期间迅速增长的需求带动,香港国际机场8月客运量持续上升,达创纪录的520万人次,同比增幅为3.9%。飞机起降量也于同期刷新纪录,达30470架次,比往年同期上升5.2%,货运量亦增加3%,达23.8万吨。 新华社讯息,分析指出,8月客运量增长主要受访港旅客人数增加带动,这一数字较往年上升7%。其中,香港往来东南亚及日本的客运尤为繁忙。而货运量上升主要由出口货运量同比增加3%所致。 香港国际机场管理局行政总裁许汉忠说,机场客运量及飞机起降量都刷新纪录令人鼓舞。年底一般是旅游高峰期,眼下临近中秋节及国庆黄金周等重要假期,预计客运量及飞机起降量在未来数月还将稳步增长。 2012年1月至8月,香港国际机场客运量达3790万人次,货运量260万吨,分别较往年增长5.6%及0.2%,飞机起降量同期上升5.4%。 2014年12月21日,香港国际机场共有1178架次航机升降,创单日航班升降数新纪录。 2019年1月13日,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表示,2018年香港国际机场交通量持续增长,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比2017年增长2.5%和1.5%,创下新高。机管局数据显示,香港国际机场三项航空交通量创新高:2018年,机场客运量为7470万人次,货运总量增至510万吨,飞机起降量比2017年增加1.7%,达42.77万架次。 2007 3月13日 香港国际机场在国际机场协会举办的2006年机场服务质素大奖中,在年客运量逾 4 000万人次的机场类别当选为“全球最佳机场”,并在整体选举中位列第二。 2010 12月28日 香港国际机场的客货吞吐量首次分别突破5 000万人次及400万公吨,刷新全年客、货运量的纪录。 2014 1月19日 机管局公布三项航空交通量于2013年录得稳定增长,当中客运量及飞机起降量分别达创新高的5 990万人次及372,040架次。 2015 1月18日 三项航空交通量于2014年刷年度新高,当中客运量、货运量及飞机起降量分别达创新高的6 330万人次、437.6万吨及390 955架次。 2016 1月18日 三项航空交通量于2015年刷年度新高,当中客运量、货运量及飞机起降量分别达创新高的6 849.6万人次、438 万吨及406 000架次。机场事故
1999年8月22日:型号为MD-11型的中华航空CI 642班机在八号风球之下降落南跑道(07R/25L)时翻侧,机身仰卧在草坪,右机翼折断并发生火警,事件造成3死210人受伤。民航处调查报告指出事件为正副机长操作错误所造成。 2006年8月3日:台风“派比安”吹袭。当日香港天文台无发出八号风球,但由于机场上空阵风和风切变强劲,引致香港国际机场出现混乱。8月3日全日有超过620班航机受影响,包括158班航机延误,303班航机取消及99班航机需转飞其他地区,影响旅客达11万人次。较年前台风“尤特”的影响更大,成为香港国际机场启用以来影响最大的事故。至8月6日,机场运作才恢复正常。 2006年10月10日:机场航空公司登机电脑系统在清晨5时发生故障,所有航班需改由人手办理登机手续,而航班资料显示萤幕也未能显示资料,令旅客需花更长时间办理登机手续,机铁香港站及九龙站则全日停办登机手续,受影响航班共有47班。 2008年6月7日:机场对外的唯一连线道路北大屿山公路,由于暴风雨引致山泥倾泻和严重水浸而中断达十小时,期间旅客只能乘坐机场快线进出东涌及机场。 2010年4月13日:型号为空中客车A330-300的国泰航空CX780班机由印度尼西亚泗水飞往香港途中因引擎故障:右引擎熄火,左引擎无法降低推力,在下午1时45分于北面跑道(07L/25R)紧急降落时,6个轮胎爆裂并着火,8人受伤。 2013年4月7日:傍晚6时04分,国泰航空一班往日本名古屋的客机CX532在停机坪上客后,桥上一名51岁操作员将登机桥离开航机机身以退后及缩回时,登机桥突然猛烈摇晃,继而底部的零件突然松脱,两秒后,其中一条登机桥突然倒塌向左翻侧倒塌,并且撞向连线商务舱的登机桥及扯脱机门,两道登机桥连带操作员一同塌下,操作员意外堕地被困,机场特警人员率先到场,拯救出被登机桥压倒被困的操作员,并且即场为其急救。是次为香港国际机场启用以来首宗登机桥倒塌事故。 2017年5月24日:中国东方航空765号班机(空中客车A321)降落香港国际机场时滑出跑道,铲入草坪,前轮及一后轮触及草地,机场方面一度封闭北跑道,香港民航处列「严重事故」机场荣誉
2018年5月15日,第九届世界航空公司排行榜新闻发布会暨第八届世界空姐节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香港机场再次荣登“世界十佳机场”榜首,这也是连续第九年荣登榜首。 很赞哦!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