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副省长 中国历史上云南省第一位省长:赛典赤·赡思丁
中国历史上云南省第一位省长:赛典赤·赡思丁
中国历史上云南省第一位省长:赛典赤·赡思丁
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圣裔(先知穆罕默德后裔)。中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宣传家。在1405—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的航海壮举。郑和的六世祖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就是中国历史上云南省第一位省长。
郑和的六世祖——赛典赤·赡思丁在元初时来自中亚,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相当于云南省省长),追封为“咸阳王”。其后代因长期与汉族共处,改从汉俗。
元朝首创行省制度。元代分为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朝设有中书省1个,行中书省10个。中书省直接管辖“腹里”地区(指大都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包括今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江西、湖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宣政院。宣政院管理西藏和藏区军政事务。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此外,还有一个澎湖巡检司。元朝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群岛和琉球(台湾)。元代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行省,一般简称省。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代。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年),先知穆罕默德后裔,元朝杰出政治家,云南行省的奠立者。赛典赤才学过人,颇受元世祖忽必烈重用。赛典赤·赡思丁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心腹重臣。受元世祖忽必烈重托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主持滇政。所到之处轻财爱民,多惠政,不仅为统治者信赖,亦为百姓称颂。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云南行中书省后,派其为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相当于云南省省长)。赛典赤·瞻思丁在主政云南的六年中,兴利除弊,整顿行政、兴办屯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建立学校,理顺与当地各民族的关系赛典赤·赡思丁简介,显示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拥戴。在担任云南平章政事的六年间,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滇、川期间,修路、架桥、设驿站,加强了大西南内地的联系,为早期开发西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云南期间,消弭分裂,设置州县,维护统一,同时大力兴修水利,开垦土地,推动云南农业迅速发展。
赛典赤·赡思丁,又名乌马儿,中亚布哈拉人。“赛典赤·赡思丁”全名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赛典赤意为“尊贵的圣裔”(即穆罕默德后裔);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儿有“长寿”之意。原籍中亚今布哈拉。1219年蒙古大军西征,赛典赤·赡思丁率千骑归顺成吉思汗,受到礼遇而举家东迁。赛典赤少年即充任成吉思汗帐前宿卫军,随从征战。1251年,蒙哥继大汗位,赛典赤奉命行六部事,后任燕京路总管,继升为采访使,各职任上均有不俗惠政。宪宗年间任燕京路总管时鼎力资助忽必烈平定云南。至元元年(1264年)出任陕西四川行省平章政事,为元军攻打南宋理财备战。在位三年,政绩卓然;1261年,忽必烈继位,赛典赤升任燕京宣抚使,翌年拜为中书省平章政事,成为从一品的朝廷大员赛典赤·赡思丁简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管理,兼管财政,制定纸币交钞发行规矩,严格控制其发行量,使国家财富出现了兴旺的景象。1264年,赛典赤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在任三年,户口、财政和屯田收入大为增加,受到中书省的表彰和奖励。他还在各地兴办学校、修建道路,增设驿站,得到各地人民的称颂,陕西人为他在长安树功德碑,记其政绩。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这是云南省历史上第一次建省)。赛典赤受命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相当于云南省省长)。在中国历史上,赛典赤是第一位云南省省长。忽必烈亲自对他说:“云南是国家西南的屏障,我曾经亲征云南,由于委任的地方官不得当,使云南得不到良好的治理,各族人民生活不得安宁,或有离心倾向。我想选一位修养良好、为人宽厚而且有政治才干的人去治理云南,没有能比得上你的人了”。赛典赤深感殊遇之恩,以63岁高龄欣然领命。赛典赤·赡思丁的治滇方针是“省徭役,招散亡,恤鳏寡,兴儒教,备水旱灾,礼接贤士,削冗官,建屯田,制楮币,设路食以得劳民,薄征税以广行旅,饥寒者得以衣食,流散者得以抚绥。”赛典赤治滇六年,政绩卓著。赛典赤在担任云南省省长时的政绩如下:
(1)创建云南行省,统一地方行政。为了更好的推行政令,公元1276年赛典赤把云南行省的省会从大理迁到了昆明,从此,昆明就成为云南省的省会,700多年来一直延续到现在。云南行省制度的确立,革除了军管民的弊政,削弱了地方势力,促进了云南的治理,加强了全国的统一。这种与全国行省体制一致化的改革,使云南成为中央有效管辖的一个行省,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重大贡献。

(2)轻徭薄赋,兴屯田,办水利,建驿站,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赛典赤到云南后认识到农民负担沉重,断然减轻赋税,以致后来百姓有“租甚轻”的赞叹。不仅如此,因云南交通艰险,运输不便,交纳粮税不易,他又以方便百姓为重,采取种种轻徭薄赋措施,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减税的同时,赛典赤组织开展军民屯田,开发土地,增加人民和政府收入。他高度重视兴修水利。在全省各地适宜地区,广修水利,开发良田。亲自主持兴建了滇池地区水利灌溉系统工程,解决了滇池出口壅塞,水淹良田、漫城郭之祸,使许多因淤塞而被迫废弃的土地重新变为良田。他还在云南积极推广内地生产技术,教民播种,并设义仓以平价为百姓贷种子,让技术人员教人民以新方法饲养蚕桑,“收利十倍于旧”。一系列与民休息、开发农业生产的措施,使云南出现了繁荣景象。针对云南山高路险,交通闭塞的状况,赛典赤到任后大力兴修道路,建立驿站。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省内辐射状道路交通体系,改善了云南与川、黔等地的交通状况。驿站的设立,交通状况的改善,不仅有利于政令的畅通,亦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3)赛典赤治理昆明,最大的功绩还是他主持兴修水利。首先,除去滇池盆地水患,疏浚河流,设坝闸以节水分洪。现昆明上游最重要的松华坝水库,就是由赛典赤始建。又重理大理国时开挖的金汁河、银汁河分流并资灌溉,使洪水受人控制。在滇池下游,清除出水口的淤泥、砂石后,整治河道险阻,使滇池水可顺畅流入金沙江,避免城市被淹,同时“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今梁家河一带丰产良田,其时还是水潦。这次历时3年,用民工2000多的宏大工程完工后,滇池周边地区一片富饶景象,直赛江南鱼米之乡,史籍上说是到了牛马成群、鱼虾之多可拿来肥田的地步。赛典赤去时,昆明百姓痛哭连日,朝延封赠“咸阳王”称号,以示隆礼,直至今日,人们还以诗文戏曲传唱其政绩功德,如今在昆明建有“忠爱”牌坊纪念他。
(4)兴儒办学,倡导文化教育。忽必烈行汉法、宗儒学,以中原的汉族文化治理天下,赛典赤对此亦有深入认识。到任云南之后,赛典赤积极兴办教育,立孔子庙,购买书籍,从中原迎请教师,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并捐个人俸金在昆明五华山购置土地建成云南历史上第一座庙学——大成庙,从内地选聘学者、文人前来任教,“劝士人子弟以学”,云南各少数民族首领亦纷纷“遣子入学”,学习儒家文化知识。在赛平章的倡导下,云南各地相继办起了学校。他还在当地修建了孔子庙,宣扬儒学,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了边疆地区人民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增强了中华各族凝聚力,为加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云南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史上,赛典赤也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赛典赤在尊崇汉文化、修庙办学的同时,也在各地修建清真寺,使穆斯林有场所过正常的宗教生活。
(5)高度重视民族团结。云南是个多民族居住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且在历史上各政权多以宽松而只具象征意义的羁縻政策治之,若处理不得当,便会引起离心或反抗。赛典赤入滇以后以政治家宽宏大量的风范,公正行政,想各族人民之所想,尊重少数民族首领,真心为少数民族人民服务,得到了各族人民的高度信任和拥戴,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赛典赤正是凭借这种豁达的胸怀,不随意用兵,不轻易杀人的感化政策,使云南各民族人民一心归顺,保持着融洽和谐的关系。
赛典赤受命治理云南六年,勤勤恳恳,鞠躬尽瘁,使云南出现政通人和局面。元世祖至元16年(1279年),赛典赤·瞻思丁死于云南省长任上,送葬群众“号泣震野”。元世祖忽必烈闻讯后亦十分悲痛,在高度肯定了赛典赤的政绩后,令云南官员“尽守赛典赤成规,不得辄改。”元朝政府进封追赠赛典赤为“上柱国、咸阳王”。云南地方立庙祭奠,每年清明之时祭奠,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赛典赤(咸阳王)墓在今云南昆明市松华坝,上书“元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墓”。七百多年已过去,云南百姓还经常到他的陵墓前缅怀纪念,表明了各族人民对这位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高度肯定和衷心爱戴。赛典赤·赡思丁的第六世后代就是中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2007年11月11日
细菌战史实宣传志愿者 韩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