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同安历史遗址 历史上同安府

火烧 2021-09-04 21:16:05 1117
历史上同安府 同安历史多久了同安县历史悠久。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四乡置大同场,是为同安县之前身。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正式建置同安县。辖境包括今同安县、集美镇、灌口镇、厦门市区

历史上同安府  

同安历史多久了

同安县历史悠久。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四乡置大同场,是为同安县之前身。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正式建置同安县。辖境包括今同安县、集美镇、灌口镇、厦门市区、金门县及龙海县一部分,至清末基本稳定。民国3年(1914年)1月,析出嘉禾里(今厦门市区)、金门岛、大嶝岛、小嶝岛置思明县。1953年11月,析集美乡归厦门市。1957年4月,析灌口镇之锦宅、金山2乡归龙溪县,其余12乡划归厦门市。1971年3月,划南安县大嶝公社和石井公社的莲河、霞浯2个大队归同安县,形成现今同安县之辖境并稳定下来。

宋至清代,同安县隶于泉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两次隶于晋江地区和厦门市。1973年9月起至今一直隶于厦门市。1997年4月30日撤县改设厦门市同安区。从建县至改区,同安县县级建制经历1064年之久。

同安的桥的历史

1559年6月25日(明嘉靖三十八年五月二十日),倭寇再犯同安县城被击退。自1354年倭寇首犯同安以来,闽南倭患不断,嘉靖、隆庆年间最为猖撅,计达10次,平均两年一次,其中县城被劫3次。倭寇抢劫财物后,还焚毁宫府、民舍数十家。 …《厦门历史上的今天》

1561年12月(明嘉靖四十年),同安知县谭维鼎率兵民主动击攻打倭寇,活捉其头目阿土机,歼敌千余名。谭维鼎任知县以来,发动全县兵民,结社立寨,相助守望,并主动出击倭寇4次。至1569年,同安倭患基本荡平,为表彰他平寇的功绩,民众建铭恩亭。今亭尚存。 …《厦门历史上的今天》

1564年2月16日,(明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初五),明将戚继光追击倭寇于同安王仓坪,斩倭寇数百人,倭寇坠崖无数。当时,倭寇屡侵扰闽浙沿海,是明代末期一大祸患。 …《厦门历史上的今天》

1582年2月17日(明万历十年元月二十四日),明官吏洪朝选被害于福州狱中。洪朝选,1516年生于同安县洪盾村,字舜臣,号芳洲。25岁登进士,1568年升任刑部左侍郎,代理刑部尚书。掌管刑法大权后,他秉公执法,触犯宰相张居正等。先被罗织罪名,削职回同安;后又被陷害,被抓入省府大牢,遭酷刑折磨致死。12年后沉冤获昭雪。其陵园重修于同安洪厝刺柏仔山。著作有《洪芳洲文集》。 …《厦门历史上的今天》

1597年4月25日(明万历二十五年三月初十),同安雨雹、大者如蛋,破瓦伤稼,澳头一带尤甚。 …《厦门历史上的今天》

1640年2月7日(明崇帧十三年正月十六日),同安大雪,深尺许。 …《厦门历史上的今天》

1648年10月12日(清顺治五年八月二十六日),清将佟国器等率军数万人攻同安县城,从北门倾城而入,郑成功守军全部壮烈牺牲,知县叶翼云、郑将邱缙等殉职。清军人城后又屠城4日。双方战死或被杀达5万余众。今同安民俗,该日为祖祭日。 …《厦门历史上的今天》

1648年4月(清顺治五年三月),郑成功军队首攻同安县城并任叶翼云为知县。在长达60年的清、郑军对峙期间,郑军曾5 次占领同安县城:1654年1月,二进同安,并筑丙洲城,坚守达二年之久;1657年2月,又取同安县城;1674年6月,郑成功之子郑经进同安,击败耿精忠军;1678年8月,郑将刘国轩军队又攻入同安县城。 …《厦门历史上的今天》

1652年4月11日(清顺治九年三月初十),郑成功军队在同安用地雷崩城,引清总督陈锦至江东桥大战,清兵败而退灌口。7 月,陈锦被其家丁所杀。 …《厦门历史上的今天》

1666年9月17日(清康熙五年八月十九日),郑成功部将洪旭病故。洪旭,字念尽,号九峰,同安马巷人。从军后,先在郑芝龙部任千总,封忠振伯。他愤于郑芝龙降清,转投郑成功参加反清复明,成为郑军一名重要将领,取漳州后升为户官;攻浙江,占舟山,兼理兵官,后累官至中提督,镇守厦门。其练兵营部即今称“洪本部”处。 …《厦门历史上的今天》

1681年3月17日(清康熙二十年正月二十八日),开发台湾的功臣陈永华在台湾忧郁而终。陈永华,同安县灌口人,字复甫,1634年生。16岁中秀才,当时明朝刚灭亡,他弃儒投郑成功军中任参事,成为郑的谋士。他力主东征收复台湾。郑经时,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近20年里,他推行屯田制度,提倡种蔗制糖,设置学校,设科举等,加快台湾的开发。1680年因内部矛盾被迫上书告老去职,不久就忧郁病逝。 …《厦门历史上的今天》

1713年9月13日(清康熙五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将吴英病逝。吴英,字为高,号愧能,同安人。年壮从军,因平耿精忠有功,升为副总兵。 1680年随清将康福安攻金门、厦门,逼郑经遁台。与施琅配合,又攻下台湾。升为四川提督,又力破吴三桂余部。为清王朝的巩固竭尽汗马之劳,为此康熙皇帝亲写御书 “作万人敌”四字以赠。后调回福建,任水师提督并卒于任上。 …《厦门历史上的今天》

谁可以例举一下厦门历史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厦门历史沿革简述

福建有四大岛,依大小次序排列是:平潭岛,东山岛,金门岛,厦门岛。

宋元明清的厦门,指的都是厦门岛。历史上的厦门,行政级别很低,它隶属同安县,“同安县十一里之一里耳”,而同安县隶属泉州府。据最新唐墓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唐时厦门,称嘉禾屿,又名嘉禾里。宋时延续此名,称其“产嘉禾,一茎数穗,故名”。不过,在24巻简明《中国大百科全书》里,尚查不到“嘉禾屿”词条,可见其默默无闻。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兴筑厦门城,城建成于洪武二十七年,始有厦门之名。清初,郑成功据厦门,以厦门为反清复台基地,设思明州,旋废。民国元年,改设思明县。1933年先改为思明市,后改为厦门市。连同鼓浪屿,厦门市面积总共不过约为130平方公里,可谓弹丸之地、蕞尔小岛。现在厦门面积1516平方公里,那是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岛外的扩展。由于填海造地,目前实际面积已达1645平方公里。这个数字不大,但已经是本岛面积的十多倍。

厦门地理位置,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民国厦门志》说它“实屏蔽澎、台,控制浙、粤”,《台湾府志》云:“台郡、厦岛,鸟之两翼”。明设中左所,清驻水师提督、海防厅、台厦兵备道、兴泉永道。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十闽之保障,海疆之要区也。故武则命水师提督五营弁兵守之,文则移兴泉永道、泉防同知驻焉。”(《道光厦门志》)也就是说,厦门本身的行政级别低,但在厦门设置的军事机构与行政机构级别很高,台厦兵备道连台湾都管了,兴泉永道署管兴化、泉州二府及永春州。

如果把厦门看作一个人,他出身贫寒,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是靠海吃海的渔夫,是灌园织布的村姑。如果把厦门视为一本书,它开篇平平,没有大起大落,但平淡中有伏笔,有哲理,越来越引人入胜,创造过辉煌的篇章。

厦门历史地位的彰显,始于明末清初。明永乐以后,中国闭关自守。郑成功为筹集军饷,在厦门设立五商、十行,以厦门港为中心,积极开展海外及沿海地区的贸易。众所周知,南宋时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的繁荣带动了它管辖而离它不远的厦门的发展。后刺桐港没落,漳州月港崛起,月港没落时,兴起的是厦门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闽海关在厦门设立。近代的厦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觊觎之地。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厦门与广州、上海、宁波、福州一起,被迫成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也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这是厦门的耻辱,但也是厦门抗辱奋争、发展的契机。新中国建立后,台湾海峡两岸关于“一个中国”的“对话”,使厦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那“对话”的形式很特殊,是军事对峙,是“万炮震金门”。改革开放以后,厦门成为经济特区、副省级单列市,越来越为全国乃至世界所关注。著名经济学家钱伟长预言,厦门的未来将成为东方纽约港。尽管这只是一种方式的表述,但的的确确,厦门更辉煌的篇章,有待未来写出。

相比起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厦门历史不长,建城至今600多年。但古之同安包含厦门,今之厦门包含同安,同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1700多年(从它第一次建县,即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算起)。至于厦门的人类文明史就更长了,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就多次在本岛西南部采集到石锛、石斧,50年代文物普查,曾发现12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最近的翔安考古调查,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

漫步厦门,我深切感受到,这是一块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它怀抱里没有埋藏国之重器,也罕见令人震惊的世之珍宝,然而,它在近现代抗争中崛起,拥有不遥远过去的辉煌;他饱含历史的深刻,不乏文化的厚重,多少金戈铁马之声犹萦在耳,一部近现代的发展史历历在目。它盈蕴深远的文脉,充满现代化活力,让人触得到深沉而强有力的脉搏。参考资料:厦门市文化局

在中国历史上,同安的名人很多,你能说出哪些名人?请查找有关资

薛令之(683年~ 756年)字珍君,号明月先生。福建长溪廉村(今福安市溪塘镇廉村)人。唐神龙二年(706年)进士。开元间累迁左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知章并侍东宫。后因李林甫冷落东宫,赋诗讽谏唐玄宗,引起玄宗 不满,遂托病辞官归里。后迁居厦门岛,所居处因而得名薛岭。他以诗文名,为闽人以诗赋登第第一人。有《明月先生集》、《补阙集》行世。

薛舜俞(生卒年未详)字钦父,薛岭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被授予南剑州(今南平市)教授(学官)。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06月18日),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人)。北宋宰相,著名天文学家、药物学家,先后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为官清廉,他创造的水运仪象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钟。

陈化成(1776年-1842年06月16日),近代民族英雄,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人)。官至江南水师提督。鸦片战争期间率部在吴淞口抗击来犯的英国舰队时牺牲。

辜鸿铭(1857年07月18日—1928年04月30日),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马约翰(1882年-1966年),福建厦门人。清华大学体育教授、柏林奥运会中国队的领队、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曾任第九届远东运动会中国代表团总教练、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田径队总教练。解放后曾任中华中国体育总会主席。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08月12日),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市集美区)人。早年侨居新加坡经营实业,后倾资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1950年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侨联主席等职。

同安历史多久了

同安县历史悠久。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四乡置大同场,是为同安县之前身。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正式建置同安县。

辖境包括今同安县、集美镇、灌口镇、厦门市区、金门县及龙海县一部分,至清末基本稳定。民国3年(1914年)1月,析出嘉禾里(今厦门市区)、金门岛、大嶝岛、小嶝岛置思明县。

1953年11月,析集美乡归厦门市。1957年4月,析灌口镇之锦宅、金山2乡归龙溪县,其余12乡划归厦门市。

1971年3月,划南安县大嶝公社和石井公社的莲河、霞浯2个大队归同安县,形成现今同安县之辖境并稳定下来。 宋至清代,同安县隶于泉州(路)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两次隶于晋江地区和厦门市。1973年9月起至今一直隶于厦门市。

1997年4月30日撤县改设厦门市同安区。从建县至改区,同安县县级建制经历1064年之久。

同安的历史

晋太康印象同安三年(282年)析东安县(驻地今福建省 南安市)置同安县,当年即废。

康贞元十九年(803年)析晋安4乡置大同场,为县之前身。后晋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正式升场置县,辖3乡11里,隶属于泉州府。

辖区包括今厦 门、同安县、金门县及龙海一部分。[1] 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

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949年,南唐升泉州府为清源军(辖今泉州、厦 门、莆田、漳州)。

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升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

同年,宋复平海军。宋同安县下辖3乡33里,后并为27里,再缩为11里,即同禾、民安、翔风、嘉禾(以上属绥德乡)、长兴、从顺、感化、归德(以上属永丰乡)、仁德、安仁、积善(以上属明盛乡)。

[2] 元代改里为都,3乡之下统44都。永丰乡下辖原从顺里西界1~5都,原感化里西界6~8都,原归德里西界9~10都,原长兴里东界1~3都,计13都;明盛乡下辖原仁德里西界11~13都,原安仁里西界14~16都,原积善里西界17~20都,计10都;绥德乡下辖原同禾里东界4~7都,原民安里东界8~11都,原翔风里东界12~20都、原嘉禾里西界21~24都,计21都。

[2] 元代属于泉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复里制,里下辖都。

增置在坊里辖县城2隅。全县共划3乡12里2隅44都。

同安历史遗址 历史上同安府

洪武二十年为防倭患,尽徙大小嶝岛2都人民于内陆。永乐元年(1403年)从顺里5都并为3都,感化里3都并为1都,长兴里3都并为1都,归德里2都并为1都,县辖3乡12里2隅35都。

后都下设图。成化六年(1470年),大、小嶝2都人民奏复其旧。

至此,同安县下辖12里2隅37都53图。[2]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筑“厦门城“。

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 门,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县 绥德乡 嘉禾里 改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清代开始,隶属福建 兴泉永道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兴泉道管辖下设台厦兵备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 门,永春州、大田县,道台自泉州移驻厦 门。清沿明制。

乾隆四十年(1775年),析翔风、民安2里(丙洲除外,划归从顺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置马巷厅。光绪间行保甲制,改图为保。

至清末,同安的行政建制层级为:县→乡→里→都→保→甲(每保10甲,每甲10户)。全县共3乡9里21都。

[2]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兴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国3年改名厦门道,管辖厦 门、莆田、泉州和大田县,4月,划出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不久废。民国元年(1912年),裁马巷厅复归同安县。

至民国36年,稳定为13乡镇150保2325甲,保持至1949年9月同安解放。[1] 民国四年,1915年划出 金门岛和附近岛屿设置金门县。

1933年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市,厦门市成立,旋改特别市,同安县和厦门市隶属兴泉省(治所泉州),兴泉省辖今泉州、莆田、厦 门, 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撤销,厦门岛内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地同安县)。

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厦 门、泉州、莆田)。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 厦门岛沦陷, 同安县仍隶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进入了福建大陆,攻入厦门, 后金门战役(古宁头战役),金门炮战。详见金门战役、金门炮战[3] 相关 文章和词条(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击,正式划上了句号)。

1949年9月 隶属于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泉 州,管辖泉州、莆田、厦门。1950年7月 改属福建省泉州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泉州、莆田、同安县,后改名为晋江专区。

1953年11月 划出同安县集美乡到厦门市郊。1958年10月 从晋江专区划出改隶于厦 门。

1970年8月 再划归晋江地区。1973年9月 归隶厦门市。

[2] 1949年后县以下建制历经区、乡、公社、乡镇、镇的变更。1996年12月 全县辖19镇、场(不含良种场),共18个居委会213个村委会。

辖域面积由解放初的1481平方公里缩小为1078.55平方公里。[1]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县设区。

2003年04月26日,国务院批准:分出设立厦门市翔安区,将厦门市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2003年09月,撤销开元区、鼓浪屿区,大幅减少政府编制,节约行政开支,促进社会发展,降低施政成本。

行政区划调整前:同安区面积1048平方千米,人口55万。行政区划调整后,同安区辖大同街道、祥平街道、莲。

厦门历史发展史上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 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厦门有几千年的历史

厦门没有几千年的历史。倒是同安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前(幼1700多年历史),管辖地除现厦门全境外,还有漳州的角美和大小金门。

同安区是厦门市的六区之一,别称“银城”,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不久废。唐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复置。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属泉州府。1958年析同安县划归厦门市,1970年06月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3年06月复析同安县归厦门市。实施县治,因县城呈束腰银锭状故称“银城”。历史上曾管辖过金门、厦门两岛及集美、龙海部分地区,解放后行政区域曾几度变更,1973年划归厦门市管辖,曾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唯一辖县,地处厦、漳、泉金三角(闽南金三角)开放区的中心地带,是我国沿海较早的开放县之一。 旧称“同安县”,1997年5月撤县设区。2003年09月,厦门市区划调整,原同安区一分为二,拆为同安区和翔安区。调整后,仍为厦门市最大行政区。 同安区是厦门最大的行政区,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土地总面积658平方公里,连接翔安区和集美 区,距离厦门岛大约40分钟车程。环东海域位于同安区,翔安区交界处,是厦门市政府新规划的北部市级中心。

厦门哪一年从同安分出来

古同安,今厦门。

历史上岛内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后厦门独立,再后来管辖同安! 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

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

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

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

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