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怎么体现 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新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的成就有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这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创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释放,也才能敢于向书本、权威和传统的经验提出质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性思维环境,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否定权威。教师在教学中可用“:我最关心的是有没有和我不同的观点!”“哪位同学能超越大家的看法,我们就为他鼓掌。”通过这种期待性的语句,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超越自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强化教师的创新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用创造性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当前创新型社会的必需。这当然就需要肩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必须具有超前的意识,具备创新的品质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先进的方法,异于寻常的手段,不墨守成规,机械呆板,用自己鲜活灵动的思维引领学生,用奔放张扬的个性感染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创新性教学的规律,注重民主、启发的原则,引导学生多参与、多实践,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和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事实证明,每个学生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关键是能否具有滋养创新品质的土壤,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学生创新品质的塑造作为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潜移默化,不断渗透,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1.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本领。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由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预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凸显其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探究发现的世界,从而引导其不断创新。如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出示:用一只青蛙进行下面的实验:搔扒反射、血涂片的制作、观察心脏的节律性搏动、鉴定骨的成分等实验,你怎样安排?通过一只青蛙,串联了这么多实验,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2.通过情境创设,给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亲身经历去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针对膝跳反射,我让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个扮演“实验者”,另一个扮演“被实验者”。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了切身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物栽培、小动物的饲养、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等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五、创新学习方法的培养
1.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学习过程呈现自主、主动、创新相互依存。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反复实践中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主要让学生按下面步骤进行。第一,自学生疑。学生通过自学,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要发问。第二,合作质疑。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合作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个人或小组的疑难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或者是归纳释疑。第三,巩固拓展。巩固是对学习知识的尝试记忆,尝试不仅有练习这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的运用,让学生明白用处理问题的方法,体会到方法是从普通的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并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尝试着用已有方法解决。
2.问题学习法。我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形象直观而又蕴含一定的趣味。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ATP是高能化合物”时,提出如下问题:细胞中主要是由什么细胞器来产生能量的?细胞中哪些生理过程在不断消耗能量?细胞产能与用能明显存在了空间上的隔离,细胞怎样解决这一矛盾?通过从这些问题入手,学生很自然地想去探索有关ATP的知识了。
生物科学和自然科学极为密切,其研究对象具体而客观,生物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造史,高中生物学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已明确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教学目标之一。所以,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于师者责无旁贷。在生物教学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生物教学工作者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新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的成就有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这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创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释放,也才能敢于向书本、权威和传统的经验提出质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性思维环境,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否定权威。教师在教学中可用“:我最关心的是有没有和我不同的观点!”“哪位同学能超越大家的看法,我们就为他鼓掌。”通过这种期待性的语句,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超越自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强化教师的创新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用创造性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当前创新型社会的必需。这当然就需要肩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必须具有超前的意识,具备创新的品质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先进的方法,异于寻常的手段,不墨守成规,机械呆板,用自己鲜活灵动的思维引领学生,用奔放张扬的个性感染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创新性教学的规律,注重民主、启发的原则,引导学生多参与、多实践,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和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事实证明,每个学生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关键是能否具有滋养创新品质的土壤,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学生创新品质的塑造作为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潜移默化,不断渗透,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1.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本领。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由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预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凸显其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探究发现的世界,从而引导其不断创新。如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出示:用一只青蛙进行下面的实验:搔扒反射、血涂片的制作、观察心脏的节律性搏动、鉴定骨的成分等实验,你怎样安排?通过一只青蛙,串联了这么多实验,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2.通过情境创设,给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亲身经历去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针对膝跳反射,我让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个扮演“实验者”,另一个扮演“被实验者”。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了切身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物栽培、小动物的饲养、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等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五、创新学习方法的培养
1.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学习过程呈现自主、主动、创新相互依存。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反复实践中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主要让学生按下面步骤进行。第一,自学生疑。学生通过自学,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要发问。第二,合作质疑。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合作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个人或小组的疑难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或者是归纳释疑。第三,巩固拓展。巩固是对学习知识的尝试记忆,尝试不仅有练习这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的运用,让学生明白用处理问题的方法,体会到方法是从普通的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并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尝试着用已有方法解决。
2.问题学习法。我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形象直观而又蕴含一定的趣味。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ATP是高能化合物”时,提出如下问题:细胞中主要是由什么
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正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 天,我们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浅谈如何在生物课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点体会 和认识。1.在生物课堂上,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 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我校的教学模式发生可改变,师生共用讲学案)。因此生物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在课堂上建立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安全、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教师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去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创新意识的开端 ;激励学生求异思维 ,大胆猜想 ,理论联系实际能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形成强烈的探究、创新的欲望,关键要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而这种氛围首先来源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培养学生创新的关键是教师的思想要创新,要放下架子,要相信学生,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将思维的空间更多地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哪创新数严密逻辑推理推导新东西若提高兴趣我觉应用题比较能结合提高趣味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样的提问感觉没有意义
一、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数学。如在数学课堂中的“掷骰子”“烙油饼”“玩扑克牌”“掷硬币”等游戏。教师就可以借助麻将牌上的骰子,斗地主用的扑克牌作为教具,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从而渗透集合、排列、概率、统筹方式等数学理念。因此,学生获得的是生动鲜活的直观感受,而不是枯燥的数学理论。
二、通过实践创新活动,贯穿数学理念,轻松学数学。例如,三个小朋友互相握手,最多要握几次就可将学生三人一组进行分组相互握手?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培养班级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再比如学校长廊植树,20米长廊没两米植一棵树,这条长廊要植多少棵树?在讲解这道题时,数学老师可以与劳技老师一起开展一次校园植树活动。学生们身体力行,现场练兵,按照题目要求植树。这样既解决了数学实际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成功的快乐和热爱校园的愉悦。
三、将日常生活事例加入数学元素,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数学连减,就可以让学生算一算家长给学生的生活费,零花钱的开支情况。一来学生可以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省吃俭用,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再如乘法教学,可让学生算一算每日三元的营养餐补贴,每周每学期的补贴总额。学生从中学到了回报社会,感恩政府的教育。再比如认识20以内的数,可让学生回家捡鹅卵石,数家禽只数现炒现卖,学生一定兴趣盎然。
四、评价体系要新,不落俗套。传统哦哦那个的评价方式无非是以阿拉伯数数字定成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老师使用的题海战术,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苦不堪言。其实老师可采用分块评价的方式,比如学生背口诀公式的能力,基本演算能力,分析题意、数学操作的能力,成绩上升幅度大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评价。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要给与公正的评价,切忌从高分到低分逐一成绩排队,这将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打击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数学教学要做到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新,评价体系新,让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培养创新意识,让数学伴随学生成长。比如学生通过在家庭生活中抽筷子,分苹果,买鸡蛋,存硬币等活动建立数字概念。轻松快乐学数学,不再为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概念、演算而头昏脑涨,从而告别“代数几何想破脑壳的时代”。快乐学习,幸福人生!
如何在生本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把他们分成小组,也叫小团体,上课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告诉他们光自己做的好还不行,要他所在的这个小团体都好才算真的好,让孩子们明白团体荣誉不是只靠自己一人的努力就可以的。还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在教别人的时候是很光荣的事,多鼓励孩子们做小教师,培养他们做小教师的自豪感,团结协作的精神就体现出来啦啦
如何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都离不开创新意识的支撑。如果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则学起知识来更轻松,更易掌握,同时也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学生只要把学的知识作为自己创新的成果,就能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发展的目的。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使我意识到:必须放手构建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引导学生创新的基础“再创造”。
小学生都具有同样的特点:总是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而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则反之。数学课恰恰需要用旧的知识来做学习新知识的铺垫。这样一来就更需要教师能转变方式,变旧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的向导,运用旧知识的根源作用,从旧知识出发,使学生形成新的探索欲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研究的欲望。
例如,当学生掌握了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说一个数,你能迅速判断是否能被2或5整除吗?”当学生判断几个数后,再问:“我不仅知道这个能不能被2或5整除,我还知道它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说几个数,老师进行判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变旧知识为新动力,进行新的学习。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是“教”这个主导下的主体;“教”是对“学”的主导。就是说,课堂教学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心理水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思考学生可能会怎样去想,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教师基本可以不讲,可以在强化认识基础、认定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认知冲突。
二、 鼓励学生创新的尝试:“质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牛顿就是看到苹果落地后提出问题,从而进行研究,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更应该注意学生的质疑环节,并且加以充分利用。
首先,要培养学生“敢问”的心理。学生受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质量不高或离谱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敢于发问的精神,然后再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质疑。其次,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边听边想、引发质疑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边听边想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引导,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捕捉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进行加工再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知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质疑之后,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尽可能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在这方面首先要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亲自动脑、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解答关键,总结出规律。
三、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突破:“求异”。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当按照一般常规解决问题而遇到阻碍时,能迅速改变方向,突破原有思路,另辟蹊径,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的思维。锻炼学生求异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喜欢用分析法,有的学生偏爱综合法,也有的学生经常是双管齐下。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不能强求一律,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发挥其潜能。
求异思维必须尝试多样的形式,尽力避免思维的单一化,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能力,让思路变通,殊途同归。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设疑的巧妙。例如,在教学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我设计了如下的一组练习题:(1)1/2+1/3(2)1/3+1/4(3)1/3-1/4(4)1/4-1/5…… 让学生通过计算、归纳总结出规律。学生经过分析、研究,最后得出: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如果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而分子都是“1”,那么计算的结果就可以是原分母的乘积为分母,分子是原分子的和或差。
通过此类的练习,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遇到问题要敢想敢试,只要善于动脑,就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成绩。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设想、敢于求异的思维能力。
四、锻炼思维能力的翅膀:“想象”。
想象是一种把人脑中过去所形成的无数个条件反射的暂时联系的重新组合,使它复活起来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曾有人说过:“想象孕育着创造,想象是创造之母。”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异常丰富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引发出新的知识。例如,在教会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后,让学生用几个几何图形拼合成组合图形,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组合,拼成了小房子、汽车、花草等图案,既复习了几何图形,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为将来的学习组合图形奠定了基础。
另外,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决定,让学生主动探索、创新、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要让学生都在学习活动中分享到创造的喜悦。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我们教师着眼于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使之能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新世纪学生。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当今社会呼唤创新型人才,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面对当前学校的现状,我们要改变观念,开拓进取,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到创新,学生觉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其实在社会发展中时时都有创新,从解决一个问题,到发现一个问题都体现了创新的思想。创新并不神秘,它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人人都有创新的机遇,人人都有创新的天赋。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如果当初陈景润的中学数学老师不是给他以哥德巴赫猜想的启蒙和引导,也许不一定使他日后立下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雄心壮志。教师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对培养创新思维就显得比较重要了。二、几点做法(1)创设情境——唤起创新意识。在讲授新课之前,我们都要为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一定的铺垫,也就是情境创设,一个成功的情景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例1:在讲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设计这样一段开场白:“班上50个学生,第一个学生有1元钱,第二个学生有2元……第50个学生有50元,问这些钱能否买一台电脑(5000)?,有学生用计算器算,有学生分类计算,即个位数相加,十位数相加,也有的学生在找规律,学生研究气氛活跃,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课例2:在研究市场营销的数学应用课上,问学生“你们有什么盈利的方法”,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集中在薄利多销和提高售价上,有学生指出降价和提价应该有一定的尺度,有一种最佳状态,达到了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2)联系课本——挖掘创新素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有创新意识,教师要认真组织创新的材料,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尝到创新的乐趣。如何组织创新素材,有人认为:创新素材应该从课本以外去找,即从生活、生产、科学研究等方面去找,当然有一些道理,但我们应该以本为本,适当择取课本以外的内容,既学到了课本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数学教材涉及许多定义、定理、公式,这些内容都是前人经过长期探索发现总结而得到的,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定理公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去证明,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