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朱元璋与张士诚之战 不自信的张士诚向元朝要官和改称吴王
不自信的张士诚向元朝要官和改称吴王 张士诚这些年表面上看上去似乎还算风光,但其实内心很苦、也很累。至正十七年(1357)八月,在遭受和方国珍的双重打击下,通过前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向书面请降,

不自信的张士诚向元朝要官和改称吴王
张士诚这些年表面上看上去似乎还算风光,但其实内心很苦、也很累。至正十七年(1357)八月,在遭受和方国珍的双重打击下,通过前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向书面请降,江浙左丞相达识帖睦迩承制令参知政事周伯琦等至平江即苏州招抚。当时张士诚提出的投降条件是要元朝封他个王,可至正十九年(1359)元朝“批复”下来时,只封他为太尉。太尉属于“三公”行列,一般情况下属于虚衔,距离王还有一大截,张士诚当然很不满意了。但从本质上来讲,他这个人还算老实,至正十九年(1359)接受元廷送来御酒、龙衣以后,就开始尽一个臣子的本分:向元朝输送粮食。由于“开河变钞”引发出的元末农民大起义,使得大元帝国“南粮北运”漕运工程骤然停止,进而造成了大都北京严重的粮荒,就此元朝出面:张士诚负责出粮,方国珍负责运粮。可张、方两人互相猜忌,张士诚害怕将粮食交出后,方国珍私吞了不说,反倒钉一耙说张士诚根本没出粮,而方国珍害怕张士诚扣了他的船只,并乘虚而入进攻他的领地。你防着我,我防着你,什么事也就别想做成了。这时元朝江浙行省左丞达识帖睦迩出面调停、斡旋,最终张士诚交出粮食:至正二十年为11万石;至正二十一年依然为11万石;至正二十二年为13万石;至正二十三年还是13万石,就在这一年二月张士诚还帮助元朝攻占大宋农民政权的最后一个据点安丰;七月协助元朝江浙行省左丞达识帖睦迩除掉危害一方的苗军元帅杨完者。> > 按理说当时的张士诚对元朝的贡献还是挺大的,元朝官方理应在他原来的太尉职位基础上再往上给他升升,达识帖睦迩将这个情况上报上去,可元廷硬是不答应。这下可惹怒了张士诚,“张)士诚假元名爵,实不用其命”,“城池府库甲兵钱谷皆自据如故”。非但如此,那年北方红巾军三路北伐时,他还派人乘机扩展地盘,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了山东济宁和淮西的濠州等地,“亦遣其将李济据之”。> > 拥有这么大的“功劳”,张士诚心中底气似乎更足了,“乃令其部属自颂功德,求王爵”。江浙左丞相达识帖睦迩再次替张士诚上请,可元廷还是根本不予理睬。在向元朝反复请封王爵无果的形势下,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张士诚在隆平府自立为吴王。为了与后来朱元璋称的吴王相区别,人们往往将以应天为中心的朱元璋政权称为“西吴”,将隆平府的张士诚政权称为“东吴”。可这东吴王实在背运,自己求封王爵老不成,就来个自娱自乐的自称王。可还没开心多久,那个老让他看得比天还高的元廷突然派来了特使户部侍郎博罗帖木儿,要求张士诚做好臣子(元太尉)的本分——漕运粮食上大都。不提便罢,一提到大元朝廷,东吴王张士诚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以违其封王之请,遂不与,海运始绝”,他又开始反元了。 很赞哦! (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