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重磅 ‖ 兩人在“前線”的選擇與擔當彪炳千秋
重磅 ‖ 兩人在“前線”的選擇與擔當彪炳千秋
作者 :蘆葦搖曳
引 言
在軍隊一次重要會議上,習主席告誡全軍,我們千萬不要做當年蘇聯話劇《前線》中的那個固步自封的戈爾洛夫。
話劇《前線》中危機時刻,最高統帥部果斷地起用了善於打仗的將領歐格涅夫,最終轉敗爲勝。打仗就是打將。任何一場戰爭,都是將領智謀和膽識的較量。
我軍建軍之初曾有“兩個前線”,至關重要,關乎黨和軍隊的命運,即“八一”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因敵強我弱,起義均失敗了。可在這兩次起義中,有兩個將領在前線面對不利的局面及低落的士氣,高瞻遠矚,毅然站出來,舉起火把,堅定信心,將隊伍向勝利的明天引領,挽救了革命,保存了武裝力量,使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最終贏得了勝利。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92年過去了,讓我們一起重回當年“兩個前線”,尋找制勝的密碼。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江西這塊神祕的紅土地上,有兩個曾十分不起眼的地方,有兩個人同年同月在戰火紛飛的前線挺身站出來,振臂一呼,挽救了危局,讓紅旗繼續舉下去,其智謀擔當和遠見卓識將永載中國革命的史冊。
這兩個地方,一個是永新的三灣,另一個是安遠的天心圩。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爲霜。
在贛西的山路上,行走着一支打着“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大旗的隊伍。隊伍中的士兵有的穿着國民黨軍裝,有的穿着老百姓布衣,也有的穿着知識分子的褂子和長褲,但均領系一條紅領帶,手戴紅臂章,印有鐮刀、斧頭和槍,代表工農兵。
這天是92年前的9月26日,md率領秋收起義失敗後的隊伍,步履艱難地翻山越嶺,向羅霄山脈中段轉移,前面的山路一片迷霧籠罩。
早在7天前,面對起義失敗,前委書記md在前線審時度勢,不再教條執行原定攻打長沙的計劃,決定率部向羅霄山脈轉移,以保存革命力量。
天氣炎熱,行軍疲勞,後有追兵,前有堵擊,有些士兵覺得革命成功希望渺茫,產生了悲觀情緒,離隊逃亡的人幾乎每個連隊均有。起義總指揮盧德銘還犧牲在蘆溪縣一個叫三口巖的地方。
29日下午,起義部隊翻越一個大山口,終於來到了永新縣三灣村。此時遺留下來的戰鬥力量,僅剩不足1000人和48匹馬。
起義部隊進村後,md就住在協盛和雜貨鋪。
三灣村是贛西一個普通的小山村,四周大山環抱,滿山竹林蔥翠,溪水潺潺而過,距縣城39公里,僅有十餘戶村民。這裏儘管偏僻,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蓮花經永新通寧岡的交通要道。
追兵緊隨而來,此地不能久留。下面隊伍向哪裏走?到何處落腳?怎樣才能穩定這支隊伍?面對隨時都有可能潰散的隊伍,前委書記md蹙着眉,夾着煙,披着衣服在鋪子前的小路上踱步,開始梳理秋收起義後失敗的教訓……
誕生了6年之久的中國共產黨,依然沒有擁有一支獨立的軍事武裝。黨雖然整合和影響了一些國民黨軍隊,並在軍隊中建立了黨的組織,但黨組織(支部)都是設在團一級,連一級沒有黨的組織,難以直接掌握士兵。從黨前期組織的“三大起義”失敗來看,缺乏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一個主要原因。當下,怎樣在前線把這支以農民爲主體的革命武裝,建設成爲黨所領導下的完全新型的人民軍隊呢?
一縷晚霞透過樹葉,照在md的臉上,讓他頓時靈感突現,也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關鍵在於加強軍隊中黨組織的建設。
事不宜遲。當晚,md在協盛和雜貨鋪召開中共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討論部隊現狀及其解決的措施,決定對部隊實行整頓和改編。
窗外秋風陣陣,屋裏油燈閃爍。透過窗子的燈光,照射到遠處的山坳和樹林。會上,大家士氣低落,氣氛沉悶。陡然一陣山風吹進來,油燈忽閃一下,差點被吹滅。
md帶頭髮言:工農革命軍接連打了一些敗仗,軍力只剩下這麼點人和槍。我看,損失也好,退卻也好,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這支隊伍沒有健全的黨組織的領導。這次暴動過程中,指揮上出現了各行其是的問題……我們還有八九百人,只要站得住腳,穩住軍心,就是一支了不起的革命軍隊……
最終,會議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
忽如一陣春風來,又猶一針清醒劑,更似一聲鼓勁的號角,讓這支在前線瀕臨絕境的隊伍看到了希望。
從9月29日至10月3日,用了5天的時間,md對秋收起義隊伍進行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把部隊由一個師縮編爲一個團,名稱是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
改編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在各級部隊分別建立黨的組織,部隊的一切重大問題都必須經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
通過三灣改編,部隊換羽重生,煥發出了新的戰鬥力,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爲後來上井岡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灣改編是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使即將潰散的隊伍凝成了鋼鐵般的堅硬,在人民軍隊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後來,md在總結井岡山斗爭的經驗時指出:“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而他作爲這個隊伍中的最高指揮員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時形勢嚴峻、困難重重之下,他不盲目蠻幹,不怕擔責,善於審時度勢,其以遠見卓識穿透硝煙迷霧,不僅看到了明天的前線,更看到了未來的前線,始終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使這支剛剛成立、經過戰鬥洗禮的隊伍走出困境,浴火重生。
這年10月下旬,距三灣300多公里的贛州安遠縣天心鎮,時任第9軍副軍長的dz率南昌起義軍餘部來到這裏時,主力部隊在潮汕已經失敗,孤立無援,給養緊缺,僅剩800多人的部隊一片混亂,上下充斥着失敗的低落情緒,陷入了瀕臨潰散的危險境地。
“dz同志在南昌暴動的時候,地位並不重要,也沒有人聽他的話,大家只不過尊重他是個老同志罷了。”這話是後來出自以直率坦蕩、光明磊落著稱的陳毅元帥之口。
三河壩戰鬥失敗後,身處前線的dz面對這支絕大部分都不是他的老部隊、思想上和組織上相當混亂、領導起來有困難的隊伍,他可藉故走人,有許多人就悄悄地走了。
dz沒有走,也不會走!原本在國民黨隊伍裏可以享受高官厚祿的他,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在國內找不到黨組織,竟跑到德國去尋求革命真理,在柏林結識周恩來和其他共產黨人後,光榮加入黨組織。在革命處於低潮之時,他想起自己的入黨誓言,作爲當時最高指揮員不能退縮。於是,他在前線的硝煙中毅然地站在前列,充當一面旗幟和方向,擔當起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重任,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氣。
dz深知保留這支隊伍的重要性,更深知這個時候需要一個冷靜的領路人。他與md的改編有些驚人的相似——在天心圩對部隊進行思想整頓。
會上,dz沉着鎮定地說: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1927年的中國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國革命。俄國在1905年革命失敗後,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暫時的,到了1917年革命終於成功了。中國革命現在失敗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只是暫時的,中國也會有個“1917年”。只要大家保存實力,革命就有辦法。你們應該相信這一點。
當時在場的陳毅回憶說:“人們在前線失利時,大都失去信心,聽了朱總司令的話,也逐漸堅定了,看到光明前途了,當時如果沒有總司令領導,這個部隊肯定地說,是會垮掉的。”並且還說:“這時候,dz同志才成爲這支部隊的領袖。”
最終,鳳凰涅槃,在前線經過整頓整訓和多方運籌,南昌起義的火種被保留了下來。
危難關頭,緊要之時,前線需要有智謀和擔當的將領站出來引領,需要有人振臂一呼,提振士氣,形成核心,方能轉敗爲勝。
md和dz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極大的歷史自覺,義無反顧地在前線站了出來,勇敢地選擇了擔起保存隊伍、保存實力、保存革命火種的千鈞重擔;他們讓身處困境的官兵看到了光明,煥發出了鬥志。
歷史順理成章地選擇了md、選擇了dz,官兵們更是發自內心地選擇了他們,後來的朱毛紅軍在前線所向披靡,讓敵人聞風喪膽。

三灣改編後,md在前線運籌帷幄,機智甩掉追兵,率隊伍上了井岡山,開闢了我黨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天心圩整編後,dz在前線重整旗鼓,帶領剩餘的隊伍,策動湘南起義後,也浩浩蕩蕩開上了井岡山,與秋收起義部隊合二爲一,成立了紅四軍,使我黨終於擁有了自己的軍隊,紅軍戰鬥力水漲船高,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
歷史雄辯地證明,md和dz在前線的選擇與擔當,是革命之幸,人民之福!
“
話劇《前線》是當年前線的寫照,也是未來前線的一面鏡子。
戰爭瞬息萬變,但有一個不變的鐵律:勝利的勳章,永遠掛在翹望世界軍事戰略高地、勇敢地向着未來戰場進軍的將士胸前。
今天,我們這支處在改革轉型關鍵節點上的人民軍隊,將來在前線面對的一切都是未知,無論是對手、武器,還是作戰樣式,都發生了鉅變。可無論前線將來如何變化,我們要讓更多的“歐格涅夫”淘汰“戈爾洛夫”,尤其是坐鎮“中軍帳”裏的指揮員,一定要具有遠見的智謀和果敢的擔當,方能奪取勝利,打贏明天的戰爭!
主編 :李根萍
編輯 :喬暉、左海亮、張署光、劉德
刊期 :19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