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起源学说四个阶段 三世说的起源阶段
三世说的起源阶段
公羊学说,从“微言大义”解释《春秋经》,在儒学中独树一帜。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对这一主张“改制”的学说大加发挥,使公羊学成为西汉的“显学”。
至东汉末何休为《公羊传》作注,撰成《春秋公羊解诂》,进一步推演阐释,形成比较完备的“公羊家法”。
公羊学作为今文学派的中坚,有独特的理论色彩。
主要有三项:(一)、政治性。
讲“改制”,宣扬“大一统”,拨乱反正,为后王立法。
(二)、变易性。
它形成了一套“三世说”历史哲学理论体系。
《公羊传》讲“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是其雏形。
董仲舒加以发挥,划分春秋十二公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表明春秋时期二四二年不是铁板一块,或凝固不变,而是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按《公羊》学派的“三世说”:“所传闻世”是“据乱世”,“内其国外其夏”;“所闻世”是“升平世”,“内诸夏外夷狄”;“所见世”是“太平世”,“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按照今文公羊家的阐发,《春秋》之“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张三世”。
即孔子将春秋242年的历史,划分成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今文家的这种认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们所“描述”的历史运动,并不符合史实但却符合“理想”。
从春秋“本然”的历史来看,“三世说”的诬妄显而易见。
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即指出:“此三世之说殊难稽信也。
事实上春秋时愈降则愈不太平,政乱民苦无可告诉,可谓太平乎?”
至少从汉代起,今文公羊家已经对于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探讨。
根据公羊家的论述,人类历史的演进,从“据乱世”进入相对平和稳定的“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一条“理想”的社会发展轨辙。
在这套理论中,蕴涵着“历史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样一种可贵的思想胚芽。
第二,“三世说”在本质的规定性上是循环论的。

但在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循环范围内,又存在着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序列,因而也就是一个“进化”的序列。
何休注《公羊传》,更糅合了《礼记·礼运》关于大同、小康的描绘,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三世说”历史哲学,论证历史是进化的,变易和变革是历史的普遍法则。
何休注《春秋公羊传》时的进一步发挥:所见者,谓昭定哀,己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
……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糙,故内其国而外诸夏;……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隐公元年》)
照何休的解释,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经过了所传闻的衰乱世、所闻的升平世,和所见的太平世这样三个阶段。
而所以会是三个阶段者,盖由于“礼”是尚三的等等。
这是何休的历史进化论,《公羊传》本身并没有这么多意思。
自东汉以后,封建社会结构趋于稳定,主张“尊古”的古文经学更适于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取代了主张“改制”、“变易”的今文学说的尊崇地位。
今文公羊学说从此消沉一千余年,迄清中叶方被重新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