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包拯简介 包拯去世后葬在何处?直到900多年后,专家终于找到了答案
包拯去世后葬在何处?直到900多年后,专家终于找到了答案

包拯,北宋著名的大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清官,因铁面无私,不畏权贵,被后人尊为“包青天”。公元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本来此时就可以做官,但他是个大孝子,一直在家侍奉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后才踏入仕途,历任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青史留名的忠臣,几乎都是敢于直谏的人,包拯也不例外。据史书记载,包拯担任监察御史期间,认为三司使张尧佐能力欠缺,就屡次上书弹劾,因张尧佐是宠妃的伯父,宋仁宗就没有同意。包拯对于皇帝的做法相当不满,在上朝的时候,当着众大臣的面怒怼仁宗。
包拯几乎不给皇帝开口说活的机会,不停地数落张尧佐不作为,唾沫星子都飞溅到皇帝的脸上。最终,宋仁宗不仅没有责怪包拯,还听从了他的谏言,罢免了张尧佐的官职。公元1062年,包拯因病去世,终年64岁,皇帝相当伤心,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九百多年来,关于包拯究竟葬在何处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包拯葬在了河南巩县;也有人认为,他葬在了老家安徽合肥的大兴集,但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包拯墓曾了一个谜团。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专家发现了包拯墓,终于揭开了困扰世人900多年的谜团。
1973年的4月,合肥的一个地方开始建造炼钢厂,附近的坟墓都需要迁走,人们就发现了包拯的墓地。当地博物馆得知此情况后,立马组织考古专家到达现场,对其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墓中找到了刻有三千余字的墓志铭,不仅记录了包公一生的生平事迹,还详细记载了他去世后从河南运回老家合肥的经过。
然而,墓中除了两块墓志铭外,只留下一堆杂乱的尸骨。据专家推测,包拯墓地曾在金兵入侵时被盗过,否则不会是这样的。后来,为了纪念包拯,在1987年为他重建了墓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合肥包公墓园。
专家利用现代技术对其遗骨进行检测,不仅判断出包拯的身高约为1.65米,还发现遗骨中的汞的含量超标。多说人认为,当时包拯去世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从开封运到合肥路途遥远,就在棺材中放入了朱砂(硫化汞)进行防腐,这也是汞含量超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