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古墓中出土一件文物,专家大喜:就凭这件宝贝,就能让外国人闭嘴

火烧 2022-11-21 08:08:02 1029
古墓中出土一件文物,专家大喜:就凭这件宝贝,就能让外国人闭嘴 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当中,出现过不少青史留名的人物,除了朱元璋、朱棣等雄才大略的皇帝外,有一人几乎是家喻户晓,那就是七次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的

古墓中出土一件文物,专家大喜:就凭这件宝贝,就能让外国人闭嘴  

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当中,出现过不少青史留名的人物,除了朱元璋、朱棣等雄才大略的皇帝外,有一人几乎是家喻户晓,那就是七次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的郑和。他出生于明朝初年的云南昆明,十岁的时候被蓝玉带到南京,然后入宫做了太监,后来被送到燕王朱棣的府中。

郑和原本姓马,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明成祖朱棣赐予“郑”姓,并被任命为内官监太监,地位仅次于司礼监。从公元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堪称古代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彰显了大明国威。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有着不同的说法,甚至不少人怀疑,是明成祖为了寻找消失的建文帝而做出的决定。而《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不管怎么说,郑和下西洋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他被誉为“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这一点就连外国人也非常佩服。

据史书记载,郑和曾远航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途中的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了东非地区,甚至有些说法称他曾发现美洲、南极洲。然而,不少外国人对郑和所使用的船体的大小及排水量表示怀疑,因为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船只长达44丈,宽为18丈,排水量超过上千吨,比哥伦布等人所使用的船只大数倍。

古墓中出土一件文物,专家大喜:就凭这件宝贝,就能让外国人闭嘴

所以,在那些外国人看来,按照当时造船技术,明朝压根就不可能造出如此巨大木制帆船,也不能对它进行控制。面对这种质疑,原本只需要拿出当时造船的图纸,或者是其他证据就足以反驳。但是,由于战乱等原因,这些资料基本都毁于战火之中,这就有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

2010年6月,考古专家在南京发现了一座古墓,虽然此墓地已经被盗,但当专家看到墓中的一件文物时,无不高兴的不行,几乎所有人都开心地说道:“就凭这件宝贝,就能让怀疑郑和船队船只规格的外国人闭嘴。”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件文物,能让专家有如此信心呢?

原来,这座墓地的主人叫洪保,他与郑和一样,都是燕王府中的太监,且同为辅佐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的功臣。更难得的是,洪保曾作为下西洋的副使,也就是二把手,在整个船队中的地位和作用仅次于郑和。洪保墓中有一块寿藏铭,这估计是盗墓贼没有看上眼,就没有把它带走。

这块寿藏铭上,刻有25行共741个字,除了介绍洪保的生平事迹外,还有这样的记载:“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这里的“五千料”,是当时船只载重量的单位,按照单位换算,相当于现在排水量为2500多吨的巨船,从而有力反驳了外国人对郑和船只规格的怀疑,难怪专家见到寿藏铭这个宝贝时如此兴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