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此起彼伏的反教会反压迫斗争为何慢慢消退了
清朝末年此起彼伏的反教会反压迫斗争为何慢慢消退了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陆续和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这些条约当中,有一条是这样规定的:外国传教士可以在中国自由传教,并且建造教堂。
这些传教士开始是在沿海传教,随着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陆,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也就不局限于沿海了,不断增加的外国教堂成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前哨据点。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有“耶稣、天主教原系为善之道,自后有传教者来至中国,一体保护”的内容,为西方传教士来华提供了法律的依据。随后的中美《望厦条约》明确规定了可以在中国建立教堂。在来华的传教士之中的确有虔诚的信徒,他们确实是为了宗教信仰才来中国传播洋教的,除传教外,还做了大量有益的事,如办理医药卫生,破除迷信、提倡天足、创办孤儿院、盲人院、聋哑学校,兴办教育事业、参加扶贫救灾等社会事业,提倡禁吸鸦片,禁止蓄妾、早婚等传统恶习。但因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也引起部分国民的反感和误会。而有些教会也不免有干涉地方诉讼、强购民地来兴建教堂等引起人民反感的作为。
总体看,传教士是为帝国主义或称西方列强侵略服务的。传教士们依仗不平等条约和本国的武カ,在我国各个地区广泛发展教徒,收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情报,为他们自己的国家服务。同时在中国大地上为非作歹,做了不少残害中国人民的坏事。
清廷既恨外国政府侵略中国,也痛恨外国人把宪政、法制和民主的思想输入中国。实际上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的知识分子倡导的变法维新思想,的确是外国在中国的外交人员和传教士灌输给他们的,因之也引起了慈禧对他们的痛恨。
进入清末,中国社会的反教会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由于帝国主义和清政府越来越紧密地勾结在一起,共同镇压人民,所以反教会斗争和反清起义常常是交织在一起进行。许多地方从反教会斗争开始,波及到攻打州县衙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媚外的清朝官吏。
1906年2月,福建漳浦县天主教堂借故拘留农民,引起公愤。四乡农民聚众拆毁教堂,知县前往弹压。“乡民乃迁怒县令,挟之入城,并破县狱,囚犯走散一空,城内之耶稣教堂亦被攻毁”,全城大乱。闽浙总督崇善派兵镇压,捕杀乡民10多人,赔教堂款3万两。接着,河南淮宁县“仁义会”首领吴太山率领群众反抗教会压迫,捕杀仗势欺人的教民多人。“仁义会”又称“大刀会”,是准宁、西平、遂平、泌阳等地的民间秘密结社。参加的成员以农民为主,另外还有贫苦的知识分子和小商贩等。《西平县志》记载,“仁义会”“以扫清灭洋为帜”。吴太山是山东人,曾参加义和团运动,失败后逃到河南,创立“仁义会”。当河南巡抚派兵前往淮宁镇压“仁义会”时,吴太山等见寡不敌众,到西平避险,后又投奔遂遂平县“仁义会”首领苗金声。苗金声是遂平八里铺人,家有七、八亩地,当过兵,带过戏班。他与吴太山决定于3月29日在西平县金刚寺起义,部众“千余人,马七八十匹”。后来,转移到遂平县嵖岈山,凭据石寨,抗击清军。不久,南阳总兵率领清军进攻馇岈山。义军在苗金声指挥下,奋勇迎战。最后因寡不敌众,不幸失败。苗金声逃至鹿邑,被清军捕杀。与此同时,湖北罗田的张正金聚众焚毁安徽霍山教堂。当清军前往镇压时,群众高擎“官逼民变”、“辅清灭洋”旗帜,英勇抵抗,曾一度围攻县城。安徽巡抚咨调河南、湖北两省军队“会剿”,才将群众镇压下去。
当年,江西也发生一起一“南昌教案”,轰动一时。南昌县知县江召棠因办理荏港民教械斗一案赴教堂交涉,法籍传教士王安之逼迫江在他事先拟好的条款上签字,由于江严词拒绝,被王刺伤,因流血过多致死。血案发生后,激起南昌各界人民的愤慨,前往痛哭吊祭者达数万人。一幅哀挽写道:“会垣重地面敢戕官,目中尚有人哉!吁!同僚之耻也,同宗之慼也,同乡之疚也,同种之忧也。”学界也散发大量的传单,揭露惨案真象,号召各界人民于2月25日在百花洲公祠开特别大会,讨论对策。南昌革命团体易知社人士也投身到斗争中。在爱国心的驱使下,各界群众络绎不绝,前往沈公祠。一时间,百花洲畔人山人海,所谓“下流社会”的劳动群众占了绝大多数。主持会议的绅士害怕引起暴乱,临时宣布改期集会。江西巡抚胡延幹又派兵监视会场,不准伸张正义,深恐得罪洋人。这样,已经到会的各界群众便更加愤怒。于是,群众一哄而起,捣毁了沈公词。随后,便举火烧教堂,城内外英法四所教堂一日之间尽成废墟。杀人凶手王安之被击毙。英法传教士及其家属八人亦被杀。
事情发生后,法国公使大肆咆哮,说中国人排外。英、法军舰驶入鄱阳湖示威。清政府急忙宣布将胡廷幹撤职,派人偕同法国使馆人员往江西查办。经过三个月的磋商,签订了《南昌教案合同》,清政府被迫把江召棠的被害说是“情急自刎”,杀害六名中国人以抵命,将地方官吏多人撤职,赔偿教堂银25万两。消息传到日本,中国留日学生非常愤慨。同盟会员宋教仁从日本报纸上翻译了《痛诋法人之无道》的论文一篇,称为《南昌事件概论》,寄回国内“报馆登之,以壮国人之气”。
在此后的三、四年间,“焚教堂、戕教士”的案件时有发生。1907年5月,浙江象山县乡民捣毁教堂,掀起反教会压迫斗争。6月,四川开县谭汝霖率众“打教堂”,将城内教堂、学堂及教民房屋拆毁。知县率兵镇压,被群众击退。群众很快转向抗捐斗争,将酒捐肉厘各局一概捣毁。9月,江西南康天主教民因勒买攘抢耕牛起衅。农民黄太盛等为了报仇,设坛学习神拳,并将教堂付之一矩,杀死法籍传教士1人,教民数十人。反教会斗争很快波及赣州、崇义等地。清军前往镇压,群众被捕杀十余人。于是,各乡习神拳群众迅速结成队伍,“黄衣执祯”,围攻赣州城。不久,被请军残酷镇压下去。1908年,安微英山县乡民烧毁教堂。此后,发生了反教会压迫斗争有湖北随州、蕲春,山西左云等州县。
1906年以后,全国反教会斗争的次数相对减少一些,社会影响也不如以前。一方面因南昌教案清政府颁发上谕,严命各省文武官吏,切实保护外国人财产及教堂,又命张之洞会同外务部“妥筹民教相安之法”,千方百计压制人民的反教会斗争。一方面,同一时期内各省收回利权运动蓬勃发展,劳动人民纷纷卷入新的斗争。
总之,随着国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农民自发的反教会斗争,慢慢让位于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