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七年级历史上册简答题问题 初一历史问题

火烧 2022-10-30 18:33:55 1033
初一历史问题 一、赵匡胤建宋。Ⅰ出身:涿郡人 河北涿县 后周世宗时,曾受命整编禁军,受袍泽爱戴。Ⅱ掌权:世宗临终时,特命为「殿前都点检」,令典禁军,因而掌握京师实权。Ⅲ称帝1陈桥驿兵变:A背景:后周世

初一历史问题  

一、赵匡胤建宋。

Ⅰ出身:涿郡人(河北涿县)后周世宗时,曾受命整编禁军,受袍泽爱戴。

Ⅱ掌权:世宗临终时,特命为「殿前都点检」,令典禁军,因而掌握京师实权。

Ⅲ称帝

1陈桥驿兵变:

A背景:后周世宗病卒,幼主继位,人心浮动。

B经过:公元九六0年发生陈桥驿兵变,赵匡胤被拥为帝,改国号宋,仍都汴京,是为宋太祖。

2成功原因:

A掌握禁军大权。

B受晚唐以来军人拥立风气之赐。

二、基本国策

Ⅰ制定国策背景:太祖旴衡国内外情势。

1外患无虞:

A南方:诸国衰弱,无力与宋为敌。

B北方:辽「睡王」穆宗怠于政事。

2内忧危急:兵将骄纵,有兵变危机。

Ⅱ国策:决定采取(先安内再攘外)。

Ⅲ安内政策:即「强干弱枝」,由(中央集权)及(文人政治)两方面进行。

1中央集权:推动「尊王」政策,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A军事上,收掌兵权:

a收禁军兵权:讽示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杯酒释兵权」。

b削弱藩镇:

1.财政权:收节度使财政权,由诸路转运使管理。

2.兵马权:禁节度使置牙军,毁其基本武力。

c改革兵制:选精壮驻守京师,并轮番屯戍地方,兵不为将有。

其它选余的老弱,则仅供地方杂差。

B政治上:削减相权:

a作法:

1.宰相仅主文事:平常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

相;合议决事。

2.军事归枢密使:与宰相并称为「二府」。

3.财政归三司使:

由户部司、盐铁司及度支司掌管,归三司使总辖,号为「计相」。

4.谏官、御史制衡相权:可不凭实证弹劾执政而不受谴责。

b影响:

1.三省制有名无实。

2.谏官和执政的对立,掀动政潮,造成党争。

2推行文人政治:

A措施:

a兴学校、阐儒学、制礼乐。

b礼遇读书人:

1.立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的家法。

2.大量以文官取代武官。

3.广开科场,录用优秀士子。

4.提高士人待遇,免除劳役,并享受审判上的特殊恩典。

B成效:内乱少,大患多来自边疆。

三、全国统一

Ⅰ策略:配合安内政策而进行,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

Ⅱ经过

1宋太祖:北方的北汉依辽为援,于是先对南方各国用兵。

南平、后蜀、南汉及南唐。

2宋太宗:

A收吴越。

B灭北汉:太宗亲征,先败辽援军,再乘胜入太原。

a意义:结束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完作统一大业。

Ⅲ历时:宋以十七年(公元九六三至九七九年)的时间统一中国。

Ⅳ顺利成功的原因

1割据诸国不重武力。

2宋朝兵力较强。

3宋厚待降服者。

Ⅴ疆域

1统一后的宋代疆域:

A北至今河北省中部及山西省北部,与辽接境。

B西至甘肃东部与夏及吐蕃为邻。

C西南则阻于云南,与大理相拒。

2意义:故宋初之疆域,主要在今华中、华南,远较汉唐为小。

第 2节 宋与辽夏的关系

一、辽夏的兴起

Ⅰ辽的兴起

1源起:辽本称契丹,属东胡族,原居辽河上游(热河北部)。

2势力渐强原因:

A汉人避难:安史之乱后。

B推行汉化:耶律阿保机利用回纥王国崩溃,乘机崛起,

模仿汉人文物度,势力因而大增。

3建国:阿保机打破传统的部族联合体制,统一契丹,并于后梁末帝

时代称帝(公元九一六年),定都临潢(热河林西),是为辽太祖。

4扩张:

A辽太祖东西扩地:

a扩地:太祖在位期间,又西取突厥故地,东灭渤海国。

(渤海国原称震国,唐玄宗时受封为渤海郡王。

)

b地位:为当时东亚第一强国;后唐庄宗至以叔父之礼事之。

B辽太宗南侵:

a第一次:太宗德光,助石敬瑭建后晋,取得燕云十六州。

b第二次:灭后晋,想做中国皇帝,因汉人反抗不果,引兵北归。

c影响:中国北边的国防线却从此洞开,影响中国此后的安危至巨。

C辽景宗与宋冲突。

Ⅱ夏的兴起

1种族:夏是党项羌所建的国家,因位于宋的西北,故亦称西夏。

2赐姓:

A唐末:赐姓李,常臣属于中国。

B宋代:曾助宋太宗攻北汉,赐姓赵。

3为乱:族弟继迁不服,依辽为乱,自是,宋夏多事。

二、宋辽和战

Ⅰ宋太祖以和为主:宋辽间二十年没有严重冲突。

Ⅱ宋太宗北伐

1背景:消灭北汉,统一中国。

2目的:想乘胜收复燕云失地。

3战争:

A高梁河之役:

a经过:太平兴国四年,太宗亲征,辽景宗命将接战于高梁河。

b结果:宋军失败,太宗为流矢所伤,仅以身免。

B岐沟关之役:

a起因:太宗雍熙三年,宋以辽女主当政,有隙可乘,于是命将北征。

b结果:又败于涿州(河北涿县)西南的岐沟关,死伤甚重。

c影响:从此,宋为辽人所轻,不敢北伐。

Ⅲ宋真宗时辽南侵

1原因:宋无法制辽,而辽在萧太后的主政下,国势极盛,谋宋益急。

2时间: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00四年)。

3经过:辽兵大举南侵,直抵澶渊,距汴京仅三百里,朝廷纷议迁都求和。

4结果:订下澶渊之盟。

A由来:宰相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击溃辽军前锋。

双方和议。

B内容:

a宋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b约为兄(宋)弟(辽)之国。

c两国以白沟河(河北拒马河)为界。

C影响:

a百年和平:对彼此贸易的恒常发展,有莫大帮助。

b联金灭辽:辽屡向宋索边地,为宋人所恨,终有徽宗联金灭辽之举。

三、宋夏和战

Ⅰ建国前寇掠不息:西夏叛宋依辽,宋采绥抚政策,收效不宏。

Ⅱ建国后边衅益甚

1建国者:赵元昊雄毅有大略,国势大盛。

2据地:据有今宁夏、陕西、甘肃等省大部。

3时间:宋仁宗时(一0三八年),元昊称大夏皇帝。

4都城:兴庆(宁夏银川市)。

5与宋和战:

A宋仁宗时先战后和:

a连年入寇:宋军屡败,赖韩琦、范仲淹力筹战守,防御始固。

b宋夏和议:元昊伤亡大,发生饥荒,国力衰减,贪宋岁币,与宋言和。

B宋神宗时伐夏:

a原因:宋神宗时,夏有内乱,宋欲灭之,发动大军五路进讨。

b结果:夏则以骑兵抄绝粮道,并决河灌营。

宋军大溃殆尽。

c影响:此后宋无力对夏,夏亦因此困敝。

Ⅲ西夏结局:至南宋时代,夏为金所隔,;及蒙古崛起,始为所灭。

Ⅳ为患西陲:与下列因素有关。

1地势优越:北控砂碛,西食河西,据地悬远,宋兵不易到达。

2结辽为援:辽夏二国,始终联姻通好,互为利用;使宋无法全力对夏。

四、辽夏的汉化

Ⅰ辽的汉化

1汉士协助:耶律阿保机发愤图强,汉士中以韩延徽的贡献最多。

2汉化措施:制法度,营都邑,通商贾,造文字,译儒书,树立建

国规模。

其后,辽愈慕中原文物,规模组织更为完备。

Ⅱ夏的汉化:不下于辽人。

1唐代以来:世受中国法制影响。

2元昊时期:用汉士改官制,立学校、制文字、译儒书。

元昊且通汉文典籍。

3元昊以后:皇帝多能兴学养贤,行汉礼,并屡向宋请索九经、孟子等书。

第 3节 宋的变法与党争

一、变法的背景

Ⅰ宋之国势积弱

1积弱现象:

A对外兵败屈辱:对外用兵,屡次失败,仅以纳币等屈辱条件,得维持苟

安的局面。

B对内因于财匮:对内则困于财政上的严重短绌,入不敷出。

2积弱原因—军政措施失常: ~ 40 ~

A军备不修—兵多国弱:

a情形:宋依兵立国,兵则来自招募,又未施以严格训练,以致缺乏战

斗能力,但边事吃重,又亟需武力,只好再增兵额。

b结果:竭天下之财养无用之兵,兵愈多而国势愈弱。

B财用不足—财竭民困:

a官俸:宋代优宠士人,长期以来,冗官充斥,必须支付大量的官俸。

b军费:再加上庞大的军费。

c岁币:巨额输辽夏岁币,遂至财竭民困。

Ⅱ变法原因—士大夫对国势积弱的不满:

1原因:宋代既优礼文人,因而士大夫责任感亦重。

2事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号召,即表露了士

大夫的忧患意识。

3结果:变法的要求,是在这种情况下而产生。

二、新法的推展

Ⅰ庆历变法

1时间: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一0四一~一0四八年)。

2主事者:范仲淹。

3内容:曾提出十项改革计划,包括三大类:

A澄清吏治。

B富民强兵。

C厉行法治。

4结果:因积习已成,反对者众,未能实行。

Ⅱ熙宁变法

1时间: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一0六八~一0七七年)。

2主事者:王安石。

七年级历史上册简答题问题 初一历史问题

为变法运动中后起的急进派。

A仁宗时:曾两次上书,力请改革,但未被接纳。

B神宗时:

a重用原因:神宗决心湔雪以往对外不竞之耻。

b在职:安石先后在职七年。

c意义:这是他得君行道的时期,也是宋代政治最富生气的时期。

3目的:富国与强兵。

~ 41 ~

4新法内容:

A理财方面:

措 施 内 容 优 点

制置三司条例司 直属皇帝,作为财政规画审议机构,由宰相亲自领导。

财政有规画审议机构

青 苗 法 低利贷款于民以便利农作 避免富豪剥削

市 易 法 贱买贵卖,许人民抵押赊贷 1平抑物价;2贷款商贾

免 役 法 改差役为雇役,由人民输钱官府雇人代役 解除劳役的痛苦

均 输 法 将地方上供及京师所需物资,酌依地方实际情况,便宜蓄卖 通有无,省劳费

方 田 均 税 法 画分土地等级,以定税则 平均负担

B整军方面:

措 施 内 容 优 点

裁兵置将 1裁汰疲弱之兵

2于各路分置镇民,授以专权 使兵将相习

保 甲 法 强化保甲组织,规定户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当兵,平时备盗,有事征发 以实行兵民合一的

保 马 法 令邻近辽、夏诸路人民饲养官马 备御敌国的骑兵

置军器监 招募良工为匠师,监造并改良武器 加强战斗能力

C育才方面:

a措施:

1.更改贡举法:

A废明经存进士。

B进士科改试经义策论。

C设明法科:试律令刑统大义。

2.立太学三舍法:

A办法:将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以次转升,上舍成

绩优异者,由政府授以官职;并增加太学生员额,令州县

皆设学校。

B目的:欲渐次以学校教育取代贡举。

三、新法的失败

Ⅰ新法优点:王安石的新法,切中时弊,规制堪称宏远。

Ⅱ失败因素:

A重立法轻人事:为贪官污吏所乘,破坏良法美意。

B重开源轻节流:流于逐利,为保守分子所反对。

C安石刚愎自用:为人执拗,难见容于朝中元老重臣及群贤。

Ⅲ王安石去职:在群小的包围及社会舆论的攻击下,离职引退,最后寄居江宁

,以简朴的平民生活,失意而终。

Ⅳ影响:北宋变法因积弱而发生,党争却因变法而加剧,最后影响到北宋的衰

亡。

四、党争误国

~ 43 ~

Ⅰ起因:与士大夫的褊急性格有关。

1士大夫好为议论:宋代士大夫凡事好为议论,力争到底,彼此结怨。

2台谏权力的滥用:流于恣意攻击,如常造成谏官与执政对立。

3与南北经济文化的逆转有关:南方的跃进,养成了南人开新与泪进的气概

和北人传统与稳健的习性,多有不合,彼此

诋斥。

大致新党多南人,反对党多北人。

Ⅱ两党阵营

1旧党:当时一批以德治为尚的保守分子如司马光、欧阳修等,反对新法,

不肯合作。

2新党:王安石不得不别寻支持者,引用吕惠卿、章敦等新人,因而形成旧

党与新党两个阵营,互相攻讦。

Ⅲ党争激烈

1原因:北宋朝臣间的论争,由来已久,惟皆不关国家大计,无足轻重。

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以后,党争方才趋于激烈。

2发展:

A王安石执政政局不安:旧党人士,多遭贬谪,或被迫引去,政局愈陷不

安。

B王安石去职政治更坏:

a由来:新法因用人不当,推行时颇为扰民,民间怨声四起,安石只好

去职。

b结果:由吕惠卿等继续执政,彼等借新法行私欲,政治因此更坏。

C其后争斗愈烈,新旧党之间往往以报复为事,彼此势力互有消长。

Ⅳ影响:

1政治大坏:至徽宗亲政重用新党蔡京,局势遂不可为。

A立碑禁锢:蔡京为固权位,一意排斥旧党,立碑禁锢,控制全局。

B与童贯勾结:蔡京与宦官童贯朋比为奸,聚敛为务,政治大坏。

2内启变乱:浙江以北沿海各地,尽陷贼区。

3外开边衅:招致金人南侵。

4北宋灭亡:卒致京师不守,华北沦亡。

第 4节 宋与金的关系

一、金的勃兴

~ 44 ~

Ⅰ女真分为二部

1时间:在辽国强盛期间。

2二部:

A熟女真:住在松花江以南地区,曾被辽国编入户籍,辽化较深。

B生女真:分散居住在松花江以北地区,不隶辽籍,辽化不深,以完颜部

最强。

Ⅱ生女真建国

1背景:生女真部落散立,以完颜部最强。

2建国者:完颜阿骨打。

3建国经过:

A统一各部:宋徽宗时,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势力渐强。

B叛辽:因不堪辽的贪纵勒索,乃利用辽天祚帝昏庸荒淫之际,乘机叛辽

C建国: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一一一五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号金,

都会宁(松江阿城南),是为金太祖。

二、宋金联盟灭辽

Ⅰ宋金联盟

1由来:金太祖称帝后,屡散辽师,声势骤大。

宋相蔡京以金可用,约其攻

辽。

2盟约内容:事成之后,宋以输辽之岁币输金,金则以燕云十六州还宋。

3经过:金兵连战皆捷,宋军一再失利,大失军实。

4结果:金以宋参战不力要索。

宋无奈,只能以巨款赎回燕京及附近六州之

地。

Ⅱ灭辽

1辽亡:宣和七年(金太宗天会三年),辽天祚帝为金人所俘,辽亡,享国

二百一十年(公元九一六~一一二五年)。

2西辽建立(课本注):辽末,屡败于金,其宗室耶律大石率领部分辽人西

走,在撒马尔罕一带建国,仍称辽,史称西辽(西

元一一二五年~一二0一年),为西域大国。

三、靖康之难

~ 45 ~

Ⅰ原因

1金轻宋:联攻辽国之后,启金轻宋之心。

2宋纳金降将:宋、金妥协后不及两月,金即以宋纳金边将为借口,大举侵

宋。

Ⅱ经过

1宋徽宗时金驱汴京:徽宗于仓皇中下罪己诏,让位于钦宗。

2宋钦宗时金围汴京:

A由来:钦宗靖康元年(公元一一二六年),金军渡河围汴京。

B宋之对策:钦宗起用兵部侍郎李纲为将固守,并贬蔡京,杀童贯,以收

揽人心。

Ⅲ结果—靖唐二年金破汴京

1原因:朝廷上下,率多因循畏怯,城遂不守。

2结果:金尽掳徽宗、钦宗及宗亲、大臣等三千余人北去,汴京文物、府库

为之一空,是为「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享国一百六十八年(西

元九六0~一一二七年)。

四、宋室南渡

Ⅰ背景:金立伪楚

1傀儡:金旋以张邦昌为楚帝,令治黄河以南诸地。

2用意:盖知统治中原非易,意在以汉制汉。

3结局:张邦昌无此能力,宋人尤多不服,故金兵退去后,邦昌即自去伪号

Ⅱ高宗建国

1即位: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是为高宗。

张邦昌仰自杀,为帝仅三十三

日。

2发展:

A高宗初期声势颇振:

a名相规画:高宗初即位,复用主战的李纲为相,规画战守。

命宗泽留

守汴京,扼守金人南下的咽喉。

b名将力战:名将力战:又有韩世宗、岳飞等名将力战。

c义兵纷起:北方有义军拥戴。

B后终不可为:奈高宗畏葸,听信主和者言,一味避敌,朝纲废弛。

3结果:

~ 46 ~

A金兵再次南侵:金又发兵南侵,高宗奔走江南,金兵直逼明州(浙江鄞

县东),饱掠而去。

B金再立伪齐:金兵回师后,续行以汉制汉政策,立刘豫为齐帝,初都大

名,继徙汴京,为金守河南、陕西之地。

C南宋偏安江左:高宗惊魂稍定,于绍兴八年正式定都临安(杭州),偏

安局面于焉形成。

4南宋偏安江左原因:

A宋坚守长江各地,金兵力量不足灭宋。

B伪齐的出现,减少宋、金间的直接冲突,有利于南宋初年的休息。

五、南宋与金的和战

Ⅰ宋高宗

1兀术南侵:

A背景:金熙宗在位,采和议政策。

后因主战派得势,战事再起。

B经过:宋兵所在告捷,尤其岳飞一军,最为精猛,郾城一役,大败兀术

,两河豪杰闻风响应。

C结果:自燕京以南,金之号令不行,给金人莫大打击,和议乃复起。

2绍兴和议:

A背景:

a秦桧误国:宋相秦桧罔顾国家利益,刻意揣摩高宗苟安心理,屈意求

和,又排斥功臣,以固权位。

b忠臣被抑:

1.岳飞:由岳飞才能声誉为诸将之冠,而又力主恢复失土,秦桧遂强

令岳飞班师,害死于狱中。

2.韩世忠:韩世宗为之愤恨不平,随后亦罢官离去,和议遂成。

B时间: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一一四一年)。

金为金熙宗在位。

C内容:

a宋对金称臣。

b宋对金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c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南)为界。

D结果:

a宋沦为金的属国。

~ 47 ~

b双方维持二十年的和平。

c秦桧继续弄权达十五年之久,忠臣良将,多遭迫害,国运益衰。

d二十年后,两国之间续有战争,大体是宋居于劣势。

3海陵王南侵:

A时间:宋高宗末年,金主海陵王南侵。

B结果:为虞允文先后败于采石(安徽当涂西北)和京口。

Ⅱ宋孝宗、宋宁宗

1北伐:宋孝宗和宋宁宗的北伐,却都溃败而归。

2和局:宋军两次失败,均赖签订巨额岁币的条约而得维和局。

Ⅲ影响

1宋国力损伤:大量的岁币,严重的损伤了宋的国力。

2金益趋衰微:金方面,亦因蒙古的崛起,备受威胁,而益趋衰微。

六、金的汉化

Ⅰ初期汉化

1金太祖:用汉人杨朴策,并仿契丹文字及中国楷书创制女真文字。

2金太宗:亦采左丞相韩企先意见,参用汉法,改革礼法制度。

Ⅱ积极汉化

1金熙宗:曾大批移徙族人至中原与汉人杂居,有助于种族融合。

2海陵王:

A迁都:因酷好中原文物,而将都城南迁内地。

(课本注:先迁燕京,再

迁汴京。

亮死后,金又都燕京。

B政制:此时,汉法中的尊孔、设学校、建立考试制度等措施,均已成为

金治国的准绳。

Ⅲ保守汉化

1金世宗:

A限制汉化:在海陵王被后继位,迫于保守派的压力,努限制汉化,大力

推动女真文化。

B译儒书:但世宗本人颇喜儒术史书,曾令人译为为女真文字,颁行全国。

2金章宗:表面上继承世宗的政策,推本人精于中国学问,起用大批汉士,

废除婚禁,更以中原正统自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