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唤醒二重人格 六一回归童年,唤醒你的「内在小孩」
六一回归童年,唤醒你的「内在小孩」
文学或艺术,或心理治疗,都向我们证明了一点:我们身上的童心是天赐的宝藏,它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归宿,是我们心灵的故乡。我们有必要不时回到那里,找到让生命焕发生机的动力,找回所有遗失的情感:纯真、幻想、轻松、无拘无束……
对某些艺术家和设计师来说,童年的梦想是他们创造力的源泉;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重新试着以孩童的眼光看待成人世界,我们的精神会为之一震,我们变得更加清醒,以更敏锐、更真切的感受投入到生活之中。
童年的记忆往往是被某种味道、触觉或气味所唤醒。仔细想想,一串糖葫芦、一块蛋糕、一次春游……我们每个人都能被好几样东西勾起童年的记忆,记起那些纯粹、单纯的快乐。过去的这些美好时光,虽然转瞬即逝,不受我们的控制,却对我们生命的成长极为重要,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更好地开放。
法国心理学家菲利普•雅麦解释说:精神上得到成长,就是内心达到足够的宁静,能够坦然接纳自己的童年,并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某种连续性,循序渐进,不是断然抛弃幼年时的脆弱。
童心不等于幼稚
这里要搞清楚“坦然接纳自己的童年”的含义。在如今这个怀念童年成为时髦娱乐、一群群成年人忙着扮演童真的时代,人们往往以为,过一回六一儿童节,用奶瓶喝水,穿米老鼠的儿童服,唱唱儿歌,就能回到那“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美妙年纪了。
然而“Kidult“(kid加上adult)的生活方式,SHE大声唱出的“我不想长大”的宣言……在一些心理学家眼里,凡此种种假装儿童的手段只不过是表现出我们的不成熟而已。
“在这些替代童年的行为中,人们可能混淆了两个东西:一个是理想的、永远不长大的孩子,一个是真正地回归童年的清纯美好。”心理治疗师穆里尔•马扎特如是认为。
现代人似乎都是拒绝长大的彼得•潘——那个飞来飞去的小身影,抖著自私的机灵鬼的劲头,每个人身上都能或多或少找到他的影子。如果这种幼稚的心态在某人的精神世界中占了上风,他的一生就可能被毁掉。
因为幼稚可以有好几幅面孔:自我中心、依赖、希望自己无所不能、挫败感、不懂得延迟快乐等等,这些阶段本来应该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被一一跨越,却往往成了人们无法摆脱的绊脚石。
内心的两个“小孩”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里都住着两个小孩,一个是“自由小孩”,是本能的,拥有一颗我们常说的赤子之心;另外一个是“适应小孩”,是意识的,习惯用理智意识活动。
当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当我们受到的约束和挫折逐渐增多,当这些事物带来的痛苦超过“自由小孩”的承受力,我们便学会自我保护。慢慢地把“自由小孩”给关闭起来,学习做“适应小孩”。
但成长的代价就是“适应小孩”用意识说话,所以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总在学习生存而不是生活。那“自由小孩”呢?渐渐地被遗忘了、封闭了、弄掉了……
这个隐藏在我们内心的小孩,像个暴君一般急不可耐,我们往往是在向内心探索的过程中遇见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提到人格中的童年印记。在那以后,大多数心理学流派都认为,我们成年以后遇到的困扰,原因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生命早期,追溯的过程不免引起痛苦和退缩。许多人连续数月坐在心理医生的面前,却无法想起那些苦苦追寻的记忆。
这种压抑内心的后果往往是悲剧性的,特别是当他们自己作了父母以后。有些冷酷的父亲没有能力对孩子表现出一点点温情,直到孩子离家出走,才幡然醒悟。那些压抑下来的情绪就像一枚枚定时炸弹,它们的爆炸方式是断然决裂,无论是在家庭、两性关系中,还是在职场上,都是如此。
随着向内心的探索不断深入,我们思考并说出生命早年经历的事件,待伤口愈合以后,我们就能慢慢找到童年中最美好的部分,同时我们也具备了这样做的能力。美国的“内在儿童”疗法,主张“重新认养”自己内心的小孩:成年人要找到往日的自己——内在小孩,给他爱抚,说出他的伤痛,释放他快乐的潜能。
你的“内在小孩”还好吗?
无论你长到多大,大概都有“像个小孩”的时候,你可曾注意到过当你“像个小孩”的时候可能和平时的自己不太一样?

你可能非常活泼、天真、调皮,也可能脆弱、敏感、容易受伤,还可能任性、刁蛮、难以接近……假如用一些形容词来形容你的“孩子状态”,你会选择哪些?他/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她觉得开心吗?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些无聊的凭空想像,这个小孩很可能影响你的一生。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内在小孩”,这个孩子其实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当你“像个孩子”的时候只不过是他/她完全展示自己的本性了。
假如你拥有一个健康、幸福、充满爱的家庭,你的“内在小孩”通常天真、好奇、充满创造力,他/她虽然会有恐惧、害怕,却充满探索精神,善于发现。
假如童年时你正常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许多自然的情感受到了压抑,特别是受伤或愤怒的感觉,你就会带着一个受伤的小孩一起长大。受伤的“内在小孩”会“向外实现”——让幼年时的痛苦再度重现,再次破坏我们的生活;也会“向内实现”——以童年时所遭受的处罚方式来惩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