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易错成语500例 高考文言文汇编
高考文言文汇编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题。
唐白孝德为李光弼偏将。
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率骑五千,临城挑战。
龙仙捷勇自恃,举足加马鬣上,谩骂光弼。
光弼登城望之,顾诸将曰:“孰可取者?”仆固怀恩请行,光弼曰:“非大将所为,历选其次。”左右曰:“孝德可。”光弼召孝德前, 问曰:“可乎?”曰:“可。”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加人多不可。”光弼曰:“壮哉!”终问所欲,对曰:“愿备五十骑于军门,候入而继进,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他无用也。”光弼抚其背以遣之。
孝德挟二矛,策马截流而渡。
半济,怀恩贺曰:“克矣。”光弼曰:“未及,何知其克?”怀恩曰:“观其揽跋便僻①,可万全。”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足不降鬣。
稍近欲动,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
又止龙仙。
孝德曰:“侍中使予致词,非他也。”龙仙去三十步,与之言,亵骂如初。
孝德伺便,因嗔目曰:“贼识我乎?”龙仙曰:“何也?” 曰:“国之大将白孝德。”龙仙曰:“是猪狗乎?”发声琥然,执矛前突,城上鼓噪,五十骑亦继进。
龙仙矢不及发,环走堤上,孝德逐之,斩首提之归。
(选自《谭宾录》)
注:①揽跋便僻:扬鞭策马非常敏捷的样子。
②搋:虎怒吼。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 假:借助
B.半济,怀恩贺曰:“克矣。” 济:成功
C.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 易:轻视
D.执矛前突,城上鼓噪 突:冲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白孝德单独请战,认为多带寸:卒反而不方便,只要求准备五十名骑兵,等他冲过去时跟着冲进去,其他众将士擂鼓呐喊助威就行丁。
B.白孝德——人迎战刘龙仙,他跃马扬鞭,靠近刘龙/l¨刘龙仙谩骂挑衅,白孝德沉着应对,突发进攻,砍了敌首,得胜而归。
C.本篇文章叙事精炼,对话描写精彩,人物对话几乎占了全文一半;李光弼、白孝德、刘龙仙等人物语言各肖其身份、性格。
D.文章的作者擅长人物形象刻画,白孝德智勇双全、刘龙仙骄横无谋、李光弼统帅风度,这些人物刻画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加人多不可。
(4分)
(2)稍近欲动,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
(5分)
答案:
2.B(渡过)
3.A(错在“单独请战”)
4.(1)李光弼问需要给你多少人才能成功?(白孝德)回答:“—个人去就行了,给人太多反而不行。”
(2)等稍微靠近一点(刘龙仙)想要行动,白孝德摇摇手制止他,好象叫他不要动,刘龙仙不明白白孝德究竟要干什么。
二、苏州中学2004年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
刘敬者,齐人也。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
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
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
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
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
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
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
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
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
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
上患之,问刘敬。
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
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
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冒顿在。
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

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
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了名为长公主,妻单于。
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臣光曰: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
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资治通鉴》)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汉兵已逾句注 逾:到达
B.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 妻:以••••••为妻
C.士卒罢于兵 罢:通“疲”
D.建信侯谓冒顿残贼 贼:残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蒙故业,因遗策
B.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 秦王恐其破壁。
C.未可以武服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今乃妄言沮吾军。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刘敬劝说高祖和亲的理由的一组是
(1)未可以武服也。
(2)未可以仁义说也
(3)然恐陛下不能为。
(4)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5)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
(6)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A.(1)(3)(4) B.(2)(4)(6)
C.(2)(3)(5) D.(1)(5)(6)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出使匈奴,不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建议伏兵制胜,显示了他不同凡俗的见识。
B.高祖不用刘敬之言而致败,后赦免刘敬,斩前使以示自责。
C.刘敬之所以劝高祖采用和亲的手段,是因为当时人心厌战,且冒顿兵精马壮,不能用武力战胜。
D. 因为吕后的坚决阻止,鲁元公主才没有和亲嫁给冒顿。
15.联系全文,对文末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刘敬提出和亲计策,同他对冒顿的认识是矛盾的。
因为和亲政策能够起作用的前提是冒顿的仁义之心,但这正是他所缺乏的。
B.司马光从历史事实的角度,认为上世帝王对待少数民族总是居高临下,以德怀之的,从没有和亲这种有损尊严的事。
C.司马光认为冒顿连对待亲生的父亲都像对待禽兽一样地杀害,对老丈人不可能讲仁义。
D.司马光又认为鲁元公主早已嫁给赵王为妻,不宜为了和亲之事再嫁。
答案:
11.A(逾:经过了)
12.D
13.B(③是怕皇帝不肯。
⑤是和亲时的手段。
)
14.A(是匈奴有伏兵。
)
15.B(居高临下包括两个方面: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
四、苏轼《超然台记》阅读训练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离(加“酉”字旁),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
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丑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使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是谓求祸而辞福( )(2)岁比不登 ( )
(3)背湖山之观 ( )(4)稍葺而新之 ( )
(5)而吊其不终 ( )(6)余弟子由适在济南( )
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 (1)盖游于物之外也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
B.(1)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山中与裴秀才书》)
C.(1)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D.(1)台高而安 (2)正襟危坐而问客(《前赤壁赋》)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恶美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2)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4.简答
(1)从第一段的议论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第三段中写作者“相与登览,放意肆志”,你能品味出这纵情欢乐中含蕴着怎样的感慨和隐痛?请精读该段并联系全文,试作简要分析。
(3)取名为“超然台”的原因是 (请用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参考答案】
1.(1)避开(2)收成(3)景色(4)修理(5)哀痛(6)正在
2.C.都作介词,相当于“凭借、依靠”。
(A.(1)连词,可译坐“因为”、“由于”。
(2)用作发语词,可译为“大概”。
B.(1)动词,认为;(2)介词,用。
D.(1)连词,表并列;可译作“又”;(2)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或不译。
)
3.(1)所以有了美和恶的意念,忧和乐就产生了;这不是很可悲吗?
(2)我既安于这里的淳朴风俗,而这里的官吏和百姓对我的无能也习惯了。
4.(1)反映了作者等荣辱、同忧乐的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正是他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消遣的精神支柱。
这样开头,一方面扣紧题旨——超然,点明主题,显示了全文的思想情感倾向性,有力地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2)要点参考: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愿为邦国立功而终遭贬谪之慨叹,仕途失意之悲,人生潦倒之苦。
(3)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吴山图记 (明)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而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
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高第:上级官府
B.而百姓扳留之不能得 扳留:挽留
C.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 异时:他时,以后
D.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 尸祝:祝福,景仰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吴之故宫在焉 B.若虎丘、剑池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若老人咳且笑者
C.君之为县有惠爱 D.则海内之奇观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君与吴县百姓情深意重的一组是( )
①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②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③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④令之于民诚重矣
⑤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 ⑥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②④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应邀题画的文章,但作者撇开画的内容技巧不谈,而是以赠图——受图——藏图为线索,写官员与民众的相处之道。
B.文章先从吴县的山光水色写起,让读者隐隐可以想像《吴山图》的画面内容。
C.作者以苏轼与魏君为例形成类比,赞美魏君是“贤者”。
D.作者以“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
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一句收束全文,既起到了点化、升华主题的作用,又使得文章情致绵绵,余意不尽。
答案:
11.A.(“高第”指官员政绩考核成绩优等。
)
12.D.(D项都表示判断;A代词/助词,无义;B连词,至于/动词,好像;C动词,治理/介词,替,给。
)
13.B 14.C(非“魏君”,应为“韩公”)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欺。
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错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
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可不戒哉!
1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答案:C(②是人君对宦官的态度,④是人君觉察“患以深”后的所想及对策,⑥是人君因“势孤”而产生的惧祸心理。
)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
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其犀角烛怪的史学家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答案:D(文章并未“触及历代王朝”,也非“根本原因”。
)
20、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2)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3)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答案:(1)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某一方面。
(2)太(过于)急切,(他们——宦官)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
(3)(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
补充说明:
《闺房记乐》《楚游日记》《桐叶封弟辨》《与高司谏书》《祭石曼卿文》查不到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