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遣唐使的历史影响 历史上日本中国影响有哪些
历史上日本中国影响有哪些
1.日本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中国与日本、美国和欧盟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
这当中中国与日本外贸发展尤为突出。从2001至2006年,中日外贸总额比重由11.8%升至17.5%,同期日美贸易比重则由24.5%降至17.2%。
2007年中国与日本的贸易总额达2366.4亿美元,首次超过对美贸易额,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 正是由于中日贸易关系的日益紧密,因而日本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它贸易伙伴。
有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中日双边贸易总值同比下降28%,降幅大大超过中欧、中美的贸易总值。这引起业界人士的普遍忧虑,认为中日贸易量接近中国外贸总值的1/10,由于中国出口日本商品以服装等日常消费品为主,因此,日本零售业放弃一部分从中国采购,将导致国内部分中小企业倒闭。
这种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实际上,近年来,中日贸易的扩大,主要源自国际分工的深化。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国际分工的深化,一般商品转移到中国来生产,在中国生产的成品、半成品、零部件返销日本。随着日本经济衰退,日本企业和个人对于中国商品购买愿望将减少,使得中国对日出口可能进一步下滑。
因此,我们不能低估日本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影响。
2.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有哪些
在5世纪初,大和国统一日本后,不仅吸取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吸取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在推古朝改革进程中(554-628),以圣德太子(574-662)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国经典,博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更是兼取中国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结合日本具体情况制定的。
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则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把日本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从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日本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历经飞鸟(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镰仓(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战国)、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户(1603-1868)等时代。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正是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至5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 3世纪末,百济博士王仁把中国儒家典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传至日本。
5世纪,日本贵族已经能够较好的运用汉字了。继体天皇7年(513年),建立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济定期向日本派遣谙熟儒家典籍的汉学家,以后又增加医博士、历博士、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到圣德太子时代(593-621年),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言,著名的《万叶集》就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因而成为“万叶假名”。
用汉字作音符,书写很不方便。8世纪,留学生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
后来,留唐求法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 8世纪中叶,年逾花甲、双目失明的中国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经过许多周折,历尽艰辛,东渡日本。
他不仅带去了佛教各宗经典和汉学文化知识,还创立律宗佛教,为日本文化和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人民对鉴真的贡献给与极高的评价:“禅光耀百倍,戒月照千乡”。
大化改新以后,律令制国家全力吸收中国文化,在历次遣唐使中都有不少的学问僧随行,例如第二次遣使随行学问僧多达20余人,创建日本佛教真言宗(密宗)的弘法大师(空海)和创建天台宗(法华宗)的最澄等高僧都是随遣唐使入唐求法的日僧。为了更好地扶持和奖励佛教,天皇政府将佛教纳入国家事务之中,设立专门的佛教统制机构,任命僧侣首领,规定寺院制度,佛教成为官方宗教。

8世纪初,日本先后编成两部历史巨著,一为《古事记》,一为《日本书纪》。前者共三卷,上起神代,下至推古朝,以日本文体为主,杂有汉文,其中歌谣和专有名词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后者三十卷,上自神代,下至持统天皇,采用中国正史体裁,用汉文写成,这是日本最古的两部史书。
到平安时代(794-1185年),又先后编成《续日本书籍》、《日本后记》、《文德实录》和《三代实录》等史书,合称《六国史》。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志,如《出云风土记》、《播磨风土记》等。
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造的,采用了称为“奈良三彩”的白、绿、茶色的釉彩。 真正烧制陶器是在镰仓时代,濑户一个叫藤四郎的人从中国引入了技术,制造水壶、香炉、佛具等。
以后直到室町时代,除了濑户以外,信乐、常滑、丹波、备前、越前等地也能制造陶器了,被称作 日本的六大古窑。 据传,古时中国的三弦乐器经由琉球(现在的冲绳)传来日本,这就是日本的三弦琴。
三弦琴琴长约80公分由两部分构成,即共鸣箱(兽皮蒙在木框架上做成)和带有三根弦的琴杆。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建筑的形式亦不例外,尤其是中世纪的日本建筑。
其可分为三大样式,即和式建筑、唐式建筑、及天竺式建筑。而其中所谓的唐式建筑即是源于中国宋元一带的建筑样式。
而宋元文化中又以禅宗对日本的中世文化影响最大故唐式建筑又称禅宗式建筑。此时中国文化的传入不但丰富了日本的宗教文化,更使日本的建筑文化迈入一个新纪元。
也使日本的各种艺术表现不论是建筑,庭园,传统茶道,甚至是能剧的表现都充斥着高度禅意,创造了一个寂静且充满冥想的空间,使人心更加的清澈,单纯。 由此看来,日本文化的基石则源自于中国。
小到吃饭的筷子,大到建筑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的色彩。
3.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现在日本有不少跟中?嘟频奈幕F象和生活?俗,以及一些在中?就烈咽?骰蚝币?的古风遗存。
这正是2,000多年中日文化交流的成果。 中?幕牟煌牣牐ㄟ^各种渠道与方式,植根日本社?母???用妗H毡久褡逶谖罩?幕耐?r,加以消化和改造,?K和日本原有的本土文化相融合,??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
因此,今日日本的社?詈惋L俗??T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中?糯幕睦佑 O旅孀?我??分?e??W术与宗教、文?W与?术、风俗与??T等三??方面,举例说明中?幕?θ毡镜姆N种影?。 在世界各??ν馕幕涣鞯?v史中,中?腿毡具@???一衣??|???邦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以其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格外引人注目。
?目?体上看,中日文化交流史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是?v史悠久、源远流长,?H有文字?载的文化交流史就已超过2,000年。
其次是范??V泛,涉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用妗5谌怯绊?深远,???恼巍⒔??⑽幕⑷粘A?俗,?o不发生深刻的影?。 至今在日本文化和生活??T中,?到?可以感受到中?糯幕睦佑 ? 中日文化交流是一??漫长的过程,这里?粗??v史朝代?⑺?樗???r期,每???r期交流的?热荨⒎绞剑兄煌奶厣¡?。
4.古代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这句话本为孙子兵法中的典故,后来传到了日本。
在日本战国时代被一些少数人领悟后逐渐使用在军事争夺上。 其疾如风:军队行动快速如风。
其徐如林:军队行动缓慢时,犹如严整的森林,肃穆宁静。 侵掠如火:进攻敌人时,象燎原烈火,猛不可当。
不动如山:部队驻守时,象山岳一样,不可动摇。 难知如阴:隐蔽时,象阴云遮天不见日月星辰一样。
动如雷霆:行动起来,犹如万钧雷霆,勇猛迅捷,使敌无从退避。 后来日本战国时期被运用于甲斐国的大名武田信玄和其军师山本勘助,用来指挥日本战国最强的武田家的骑兵队,武田家运用的就是风林火山的旗号。
上杉谦信并没用“风林火山”,用的是“毘沙门天”的“毘”字旗.。
5.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如下:
1. 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2. 日本是近代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家,但另一方面,日本对中国的正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3. 日本是中国近代革命者聚集之地。辛亥革命的成功,日本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东北殖民统治期间,日本在东北建立了完整的工业和发达的铁路系统。
4. 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成为向中国提供资金和技术最多的西方国家,30年来中国得到的所有国外政府贷款和无偿援助中,日本占三分之二,而在80年代初,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中国的影响一度曾在美国之上。现在中国强大的消费电子工业的技术基础和生产模式来源于日本。
5. 日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获利最大,远超过过去用战争得来的利益。中国的消费电子工业现在已在全球市场占有很大份额,它的基础源于8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数百条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生产线。
6. 日本在中国汽车市场将扮演同样角色。中国现在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海外生产基地和产品市场,中国市场对于日本的重要性不亚于美国。
7. 日本由于侵略中国留下的恶名在中国越来越被人们唾弃,但经济上中日已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
6.中国古代历史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长崎大浦孔子庙建于1893年(明治26年),是当地华侨祭祀至圣先师孔子,怀念祖国,怀念家乡,团结聚会的地方,也是传播中华文化、兴办教育的所在,其附属建筑十年前在我国政府支持下,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具体协助,开辟为"中国历代博物馆",并由我国提供全部文物展品,举办中国古代文物展,长年展出。今年,适逢孔子庙建立一百周年和中国历代博物馆建成十周年,长崎华侨界在当地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热情支持下,组织了盛大纪念活动,我馆为此特将馆藏珍品"滇王之印"金印送展以示庆贺。9月5日在长崎市千岁大厦二层大厅召开了"中日两国二千年来的文化交流和'滇王之印'金印"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为纪念活动内容之一。在会上宣读论文的有(依发言先后为序):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西谷正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日本名古屋市博物馆学艺员根山胜先生,中国北京大学历史系吴荣曾教授,日本福冈市教育委员会埋藏文化财部主席文化财主事塩屋胜利先生,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院士杜正胜教授,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助教授冈村秀典先生,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秦汉魏晋研究室主任张振新研究员等。本刊征得会议组织者和作者的同意,特将会上宣读的论文全文刊出,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