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战期间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政策有哪些

火烧 2023-03-02 14:20:14 1057
二战期间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政策有哪些 二战期间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政策有哪些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

二战期间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政策有哪些  

二战期间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政策有哪些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受制于国际形势变化和自身实力消长,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著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
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开启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
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 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 ③ 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重视人权外交。
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里根主义”)
面对美国的内外交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并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此外,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以实现反苏的总战略。这些都标志著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
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第二,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是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第三,提出“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充套件”战略
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
A.第一任期间
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援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提出“参与和扩充套件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著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充套件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充套件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充套件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B.第二任期间
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立超级大国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资讯战和环境破坏等。
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充套件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充套件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
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
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从以上各个时期的变化不难看出,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中的一条主线,核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就目前来看,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依然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

二战以来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政策演变和目的

美国一直重视亚太地区,在亚太地区(日本至印度洋),布置了强大的第七舰队。
无奈第七舰队生不逢时,在朝鲜战争及越南战争中,并没发挥多大作用,反而在陆地上的美军被中国军队打得满地找牙。1976年,美国第七舰队又被迫撤离台湾海峡。
随着中国的军事增强,东海、西太平洋、南海的美国舰队,己无力应对中国的崛起。不得才重新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将百分之六十的兵力投向亚太。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兵力

这个自己百度一下就行了 但不客气的说美国驻亚太兵力对任何国家都有很高的威胁

二战时期亚太地区的特点

以1941年12月为界限,之前世界格局与一战后基本相同。
1941年12月,在日本突然袭击美国珍珠港之前,由于法西斯势力不断壮大,美国出于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考虑逐渐改变了“中立”态度。并且加强对英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等各国的援助。
日本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之后,对英美宣战,在春季,即1942年第一季度,对东南亚和南亚发动进攻,美国,英国,维希法国在此地的殖民地全部沦陷,撤退至澳大利亚进行防御。
1942年5月4日,美日在珊瑚海区域爆发珊瑚海战役,美国取得战略性胜利,双方进入僵持阶段。
1942年6月,日本军部为了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以一艘航空母舰的代价摧毁日本四艘航空母舰,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从而使太平洋战场的形式发生转折,日军被迫由进攻转变为防御,美军则由防御转变为进攻。
1942年6月之后,美国通过瓜岛战役,马绍尔群岛战役,南太平洋战役,马里亚纳群岛战役,莱特湾战役,硫磺岛,冲绳登陆战役,使日本丧失了绝大部分的占领区域。到1945年8月,日本在亚太地区仅拥有本土和中国的部分领土。
因此,二战时期亚太地区的特点是,战事胶着,对战双方势力范围广,变化快。期间亚太局势经历了日本进攻,相互持平,美国反攻这三个阶段。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驻军和基地?

一般情况下,祕密军事基地是不让外人知道的。所以,世界各国设立的军事基地的总数是难以准确统计的。
目前,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大致分布于欧洲、亚太与印度洋、中东与北非以及美洲四大区域。美国在欧洲拥有190多个军事基地,其中最主要的是设在德国斯图加特的陆军基地,以及设在义大利那不勒斯的海军基地。
美国在亚太和印度洋地区拥有80多个军事基地,数量仅次于欧洲,主要分驻在日本和韩国。其中,日本冲绳岛是美军的“太平洋枢纽”,设基地41处。
美国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军事基地主要分布于伊拉克、土耳其、科威特、巴林、阿曼、卡达、埃及、阿富汗等国。美国在拉美地区建有16个军事基地,主要集中在古巴和波多黎各,驻有少量军事人员。位于古巴的关塔那摩军事基地,是美军大西洋舰队的主要训练基地。

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战期间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政策有哪些

盘点美国亚太地区有哪些军事基地

你好!亚太地区对美国有重要战略价值,美军在这一地区共有七个基地群。这些基地大体逞三线配置:
第一线由阿拉斯加、东北亚、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等四个基地群组成,控制着具有战略意义的航道、海峡和海域;
第二线由关岛和澳大利亚、纽西兰两个基地群组成,是第一线基地的依托和重要的海空运输中转基地,也是重要的监视侦察基地;
第三线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既是支援亚太地区作战的后方,又是美国本土防御的前哨。在这些基地中,较为主要的是:设在阿拉斯加的阿尔文多夫空军基地,设在日本的横须贺、冲绳海军基地,设在韩国的乌山空军基地和汉城基地,设在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和阿帕拉海军基地。

美国和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

美国:(主导)控制着亚太地区,依托韩国和日本,牵制俄罗斯和中国。
俄罗斯:(被动)监视美军太平洋舰队,时时刻刻防御远东地区。

亚太地区都有哪些国家?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狭义指前苏联亚洲部分之外的亚洲与澳洲(含太平洋岛屿)。广义则包括整个亚洲与太平洋沿岸所有国家地区。

针对美国今后在亚太地区的政策.我国该如何应付?大神们帮帮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美首脑都心照不宣的明白对打必定两败俱伤。 美国经济肯定倒退50年吧。 巩固国防 建立强大的海军,重视科技教育,坚持不结盟,友好其他领国,发展教育,打击腐败。慢慢崛起 中国会有走上世界发展队伍的前列的。

利比亚战争对亚太地区的影响

目前看来,对亚太地区的影响短期内还体现不出来!不过长期的战略性影响还是有的!!利比亚有石油,这是谁都知道的!!不过,最重要的是利比亚的地理位置!!他的北面就是在中海,与义大利隔海相望!!北约虽然海军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但在北非还是没什么特别好的办法的!!美国的北非司令部就建在了航母上的!!一直没一个借口登陆非洲大陆!现在利比亚的事正好是个机会!!可以进驻北非,可以更好地控制地中海出海口,更可以把中国在北非的既得利益全部抢到手!!而中国,失去了北非石油的稳定供给,失去了在北非的影响力,以后在联合国会更加孤立!!所以说这是在以后才能显现出来的效果!!不得不说美国是玩地缘政治的高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