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万里觅封侯苏轼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及翻译赏析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及翻译赏析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翻译及注释
翻译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注释1诉衷情:词牌名。2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3戍(shu):守边。梁州:《宋史·地理志》:「兴元府,梁州汉中郡,山南西道节度。」治所在南郑。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4关河:关塞、河流。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梦断:梦醒。5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6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南宋词中多指金人。此处指金入侵者。7鬓:鬓发。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8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9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有「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句。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赏析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下面是资深教育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孔子学院澳方院长、澳洲国立等大学博导史双元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1172年(乾道八年),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著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壮岁从戎》),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也难以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赏析二
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南郑属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醉歌》)还穿着它在荒滩上亲手剌死过一只猛虎:「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溅短貂裘」。(《醉歌》)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著。「旧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现在作者眼前的物象,虽然词中只用一句轻轻带过,但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原来诗人是睹物伤情,因见貂裘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也可以说,「旧貂裘」是这首词灵感的触媒。
换头三句,紧承上片结拍,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未」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谁会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此时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这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矛盾,不仅体现在陆游身上,南宋许多爱国志士同样也有切身的体验。因此陆游所抒发的悲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之二)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名。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首词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此篇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著痕迹,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沉郁苍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具体写作年份不详。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那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长达十二年。这期间常常在风雪之夜,孤灯之下,回首往事,梦游梁州,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这首《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
诗词作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诗词作者:【宋代】陆游诗词归类:【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爱国】、【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