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无趣了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你活得无趣?可能是你太「有用」!?
为什么你活得无趣?可能是你太「有用」!?
你是否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批判:
找工作能赚钱啊!——旅行有什么用?能赚到钱吗?
跑步能锻炼身体!——跳舞有什么用?能锻炼吗?
考个会计证能找加薪啊!——学画画?能卖钱吗?
结婚这就安定下来了啊!——谈恋爱搞浪漫?还不是要结婚?有什么用?
但有没有想过:
不管你活成什么样,最后还是要死的。又有什么用?无用的人生卑微,而无趣的人生悲哀。
理由一:你太“有用”
有趣等于恰当的不确定。但是只有一个事物有明确、可计算的回报,才能被归纳为“有用”。一旦一件事被要求必须“有用”,事情就明确的无趣起来。在“有用”的人看来,有趣的人总是显得不安分,特立独行、乐呵呵、莽撞、好奇与想像力四溅,终日做着些“没什么用”的事情。
一旦一个人是否“有用”来作为事情的唯一评价,那么这个人活得无趣就天经地义。而这种功利与短视背后,则是深刻的不安全感与焦虑。和这样的无趣之人对话特别费劲——你和他们谈起一个好玩的东西,他会先问你:“赚钱吗?”然后是“好弄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又会问:“肯定吗?”这些问题只要有一个是否定的,他们就不感兴趣,转移方向。
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有同样的焦虑。孩子喜欢运动,家长继续叮嘱,要做就做中考要考的运动,千万别做些没有的运动。如果想发展个兴趣,那就发展能够评级的,千万别做些没用的。某著名培训机构的广告词就是“我们只教给孩子有用的”。
从生涯看,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当课堂外的每一分一秒都充满了确定性,当每一个行为都必须在系统里面置换出有用的结果,兴趣这个老师就彻底被开除了,而随之而来的好奇心、想像力、创造力更无从谈起。
既然我们在童年剥夺了一个孩子寻求兴趣的时间,封闭了他们发展兴趣的可能,还亲手掐死兴趣这个老师。就别困惑于为什么他/她会在高考前选专业毫无主见,追逐热门的“有用”的专业,在恋爱的时候找“少奋斗10年”的另一半,在工作时候谋“定下来”的工作,在生活中选择“别折腾”的方式,明确地活成一个确定、无趣、毫无想像力的人。
标准答案,只能产生标准笨蛋。
没有了兴趣老师的提预习,我们只好等生命任务来临才开始补课——我们在该谈恋爱的时候学习,在该学习的时候玩,在该工作的时候学习,在该结婚的时候又在工作,专注副业一百年。
读书也一样。书努力在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用”,你有多久时间没有读过一本“没什么用”的书了?我是漫画迷、科幻迷,书丢在办公室,也经常被人问?你现在还会读这样的没用的书?我告诉他们,当年我做GRE老师,心理学就是没用的书。后来我学心理,职业规划就是没用的书。后来我写《拆墙》,画小人就变得有用了,而职业规划成为我的事业。再说——读书只求有用,就如吃饭只管饱一样——我干吗非要有用啊?!
我们身边充满这些无趣之人,当你一次次地解释后,我也就开始懒得对他们说明——从功能主义心理学来说,有趣是我们为未来做的准备,为未知的未来的存款。有趣是勇敢者的游戏:有趣的事情可能有用,也有可能无用;有趣是投资能力,而不是消费生活。有趣能让我们越来越多可能,同时也越来越生机勃勃。而无趣之人逐渐长大,世界与他们越来越无关了。
从我自己看来,有趣什么也不为,有趣是种活着的、元气淋漓的状态,有趣证明我们还年轻,还在打开新的世界,还在长大,没有长老。
有趣攻略一:如何避免活得太有用?
1.DifferentNight
想要在生活中创造不确定性,先要留出生命中的空白。我们的大脑喜欢空白,一旦出现空白。就会把自己潜意识里迫切的东西填进去。
每周给自己设定一个“Differentnight”(第八夜),不要设定任何比如说:“我要养成一个习惯”或者“要发现自己的兴趣”这样的期待;然后以自己最放松的状态投入随便干点什么——你可以信步某个地方,约一个不常见的人,或者参加一个此前不会参加的聚会,总之,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给自己定一个闹钟,在铃声响起之前,不准看表,不准做重复的事。

回家给自己做个梳理,三四次以后,必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