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详细资料 召陵之盟简介及详细资料
召陵之盟简介及详细资料
历史
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它先后灭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
为了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军队进攻楚的盟国蔡国,蔡军不战而溃。陈兵楚境,楚国见齐的盟军强大,不敢率军交战,派使者质问齐桓公:你住北海,我住南海。你带大军来此是缘故?齐以楚不向王室朝贡相质询。
齐桓公又进兵到陉地(今河南郾城县南),两国军队从春天相持到夏天,都不敢轻易进攻对方。楚王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齐桓公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齐桓公退军到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东南),齐桓公见不能用强力屈楚,只好在召陵与楚国结盟,史称"召陵之盟"。这是齐桓公"尊王"的又一次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辨误
1.会和盟不同,齐国率领的诸侯联军的会有三次,第一次侵蔡伐楚并没有说地址,第二次则是陉地,第三次才是召陵,盟则只在召陵。

2.此次侵蔡伐楚的原因是楚国威胁到齐国的霸主地位,并不是流传颇广但不见史传的蔡姬被嫁给了楚成王,即便蔡姬被齐桓公送归蔡国不假。前657年齐宋等国就已经相会打算伐楚了。
3.前506晋国也有次召陵之会(盟在皋鼬),需要区分。
晋国主持的召陵之盟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晋国召集有周王室大臣参加的中原18国诸侯,先后会于召陵和皋鼬(参见皋鼬之盟),讨伐楚国。晋国召集的18国有齐国、鲁国、宋国、蔡国、卫国、陈国、郑国、许国、曹国、苔国、邾国、顿国、胡国、滕国、薛国、杞国、小邾国等,共商计伐楚国之事。这是春秋时代,以一国之力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诸侯会盟,也是晋国辉煌霸业的最后反照。这次会盟中,晋国大夫士鞅将楚国的贪婪丑陋行径公之于众,并宣布:
前546年,晋楚双方曾经签署的弭兵之会的盟书从此作废,晋国是中原唯一的合法霸主。
侵入楚国境内后,因盟主晋国临时改变主张,最终末能达成一致意见,末再继续攻楚。 原楚国盟国蔡、唐自愿助吴攻楚。吴国吴王阖闾的重臣伍子胥和孙武等,认为楚国已完全孤立,实力亦大有削弱,遂与蔡、唐联合进攻,发动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的战略决战,吴楚之战决战开始后,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击败楚军主力后,尾随追击,五战五胜,仅10天即攻入楚都郢城。 (详见吴破楚入郢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