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反贪哪个朝代最好 清朝的反腐历史
清朝的反腐历史
综观清朝的历史,可以说, 腐败与反腐败问题贯穿始终.无 论是政界的有识之士,还是社会 的学界精英,都曾对这一问题表 现出过凝重的思考.究其原因, 这不仅仅在于腐败问题往往是 社会焦点,更重要的是出于一种 社会责任.但无论如何努力,清 朝终究未能摆脱腐败的旋涡,并最终以不可逆转之势让位于后来者。
清朝的腐败现象 综观清朝的腐败现象,主要 有如下表现:
1.政治上吏治腐败,贿赂成 风.清朝的官僚政权是等级制结 构,其特点之一是"官大一级压 死人".属员的权势,利益,考评 以及升降等政治命运,无一不掌 握在上司手中,这就为上级官员 索贿提供了机会.而属员贿赂上 级,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仕途升迁 的重要手段,由此形成贿赂政 败与反腐败 治.那些高官,外出巡视时有站 规,有门包,平时则又有节礼,生 日礼,按年还有帮贡,而升迁调 补时私下馈送还不包括在内.嘉 庆以后,道光,咸丰,同治乃至光 绪,宣统年间,腐败之风更是一 发而不可挡.张集馨曾说,那时 的官吏,只要手中有点实权的, 几乎没有不贪赃枉法,没有一省 不挪用官款,贪污中饱的.一省 之中,中饱私囊的官款每年少则 百万两,多则千万两,如果论罪 的话,那些官员都应当革职监追。
2.经济上挪用公款,钱粮亏 空.正赋钱粮是清朝的主要收人 和经济命脉,而这也是各级官员 施政的主要方面.正是由于有这 个便利条件,所以贪官污吏无不 视钱粮为觊觎的对象.为了满足 私欲,随时都有可能伸手.因此, 钱粮亏空问题在清朝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有关钱粮亏空问题, 在康熙晚年开始逐步加重,到雍 ■把增强 正时期发展到"历年户部库银亏 空数百万两",到乾隆晚年,亏空 大案屡屡出现.由乾隆传到嘉庆 及其后继者的时候,钱粮亏空对 财政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府库 已有人不敷出之虞.
3.生活上腐化堕落,奢靡成 风.康熙年间,尽管提倡节俭,但 "池馆园亭,歌舞宴会,视顺治初 年不止十倍".朝野上下宴饮,务 求气派大,档次高.以"满汉全 席"论,其上菜一百多种,用料多 为熊掌,燕窝,鱼翅等山珍海味. 达官贵人举办家宴,往往须于数月前购集材料,选派人。
道光 年间尽管府库亏空,国力下降, 但以河工官吏饮食而论,其举办 宴席,一个豆腐要二十余种,猪肉则有五十余种,"统计所需,非 数百金不能餐来其一器也.食器 既繁,一夕之宴,恒历三昼夜不 能毕,往往酒阑人倦,各自引去, 从未有终席者."至光绪季年, "京曹官风尚豪侈,即以饮馐言 之,无不罗列珍惜,食前方丈." 如此的生活方式,不能不说是清 朝走向衰落的重要根源. 清朝的治腐方略 为预防腐败滋生,清朝统治 者始终都试图建立一种为政者 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清正廉明 的政治环境.
首先,清朝皇帝多为勤政者.雍正皇帝在位时事必 躬亲,对奏折每每都亲自拆阅审 批.他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 工作,在位13 年,至少批发奏折 2.2 万件.
其次,清朝皇帝大多重 视大臣对小臣,京官对外官的表 率作用.康熙曾说:"大臣为小臣 之表率","京官乃外吏之观 型","如大臣果能精白乃心,恪 遵法纪,勤修职业,公而忘私, 小臣自有所顾畏,不能妄行." 再次,倡导廉政建设,力图形成 为政者向廉恶贪,从善去恶的 风气.康熙曾说:"凡地方官者, 但能持己为正,不为非法之事, 即称良吏.如陈滨者,岂可多 得?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 允宜从优表异,以鼓励清操." 这是一种注重精神鼓励的办 法,既为官吏树起榜样,又在整 个社会确立一种观念,使人们争相效法. 加强对官员的监督,防止贪 污受贿以及惰政等腐败的产生.在清朝设置的六科给事中, 十三道监察御使为风宪官,可以向上通报建言官员的廉政情 况.对州县官的监督由府,道, 藩臬以及督抚负责.具体说,藩 司有任免州县的权力,臬司有 弹劾州县的权力,但他们同时 也分别负责全省的财政和司法 审判,因此,都不能说是独立的 监督机构.
此外,清朝外派钦差 大臣也是加强对官员监督的一 种方式.虽然钦差大臣多为临 时的非专职监察机构,但他们 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可以不受 制于其他行政机构,这就使监 察建立在能够发挥自身权力和 作用的基础上. 对违法官吏实行严刑峻法 也是清朝反腐败的重要举措.清 朝统治者非常重视严刑惩处贪 官污吏,并有详尽的法律条款惩 治腐败,如《大清律》相当完备系 统,规定的相当于贪污罪的"监 守盗",从一两到四十两,都有十 分准确的处罚措施.当然具体操 作起来,决定反腐轻重缓急,深 浅成败的,还主要是个别君主的 喜怒哀乐.但总体说来,在顺治, 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做得还不 错.如顺治主张贪酷重惩,康熙 亦说:"贪官之罪,断不右恕.此 等人藐视法纪,今若法不严,不 肖之徒,何以知警."比较而言, 雍正是清朝皇帝中惩治腐败官 吏最为严厉者,在其刚刚即位一月之时,就发布了清查国库 钱粮的诏书,限令国库亏空者 在三年之内把亏空补足,否则 将严惩不贷.也因此,雍正逮捕 了大批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 地方封疆大吏,并抄其家,杀二"""" 品以上的贪官数人,清查成绩 显着,亏空的国库得以充实,吏 治也为之一新.乾隆治理国家 较雍正温和,但对贪官污吏也 不手软,在他统治期间,二品以 上因贪赃被杀大员达30 人之 多,府,州,县的下级官僚被杀 者不计其数. 实行"养廉银"制度."养廉 银"制是雍正朝为解决官吏生活 补贴和办公费用而对财政与税 收制度进行改革的产物,实行该 制度,使官吏收人比正俸高几倍 或几十倍,上百倍,对于整顿吏 治,减少贪污,确实起了一定作 用. 反腐背后的历史启示 首先,要正确理解法治与 人治的内涵,并处理好二者的辩 证关系.应该说,清朝并非无"法 治",更不乏"人治",问题是清朝 的"法治"与"人治"以及二者的 关系都未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这就导致了"法治"与"人治"的 分裂状态.或是过于讲"法"(实 际上是"刑"),或是过于重"人", 二者都难以长久,也都难以杜绝 和根除腐败滋生.因此,要铲除 腐败,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法律, 而且使之行之有效,同时也必须 使法律掌握在健全的执法者手 里.
其次,清朝的腐败不能杜绝, 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腐败的内涵 不明确,比如陋规,惰政和玩忽 职守即是.其实,腐败的内涵和 形式都非常复杂,既有显见的又 有内隐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 的.因此,反腐败不能只反那些 非常明显和表面的腐败,对那些 隐型和合法,半合法的腐败更应进行惩治,可以说后者是腐败中的腐败.
再次,清朝的腐败现象层出 不穷,不可遏止,缺乏有效的监 督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反腐 败措施对君主本人的行为缺乏 强有力的约束.如在浓厚的皇权 思想支配下,监察制度实际上是 专制君主来驾驭和控制各级官 僚的手段,它无权监督君主的行 为,故发生腐败现象是必然的。

此外,对官员亦缺乏有效的监督 机制,没有其他力量可以制约政 权,广大人民群众遭受贪官污吏 的蹂躏,却没有揭发贪污犯罪的 权利,致使贪官们肆无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