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孟浩然 岑参《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3-02-17 16:39:00 1039
岑参《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原文: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

岑参《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孟浩然 岑参《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原文: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创作背景

  唐军破播仙镇时在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封常清的攻打播仙,从播仙的地理位置以及此诗中称「蕃军」「蕃城」看,显然是对付吐蕃的。当时唐与吐蕃之间的战争,含有自卫和扩张两重性(参见范文斓《中国通史简编》),情况比较复杂。破播仙之时,岑参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是年冬天,作此组诗。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鉴赏

  这组诗由六首七言绝句组成,是岑参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时为封所作的颂歌之一。「封大夫」即封常清,他瘦瘠跛足,入伍后凭借谋略战功,迅速升迁,曾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兼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瀚海军使,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冬,他率军大破播仙,此诗所记就是破播仙之战。《破播仙凯歌》前四首写凯旋,后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蕃军遥见汉家营」一首最具个性特色,是边塞诗中少有的慓悍之作。

  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及组诗其二的「营幕傍临月窟寒」,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组诗末首的「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满谷连山遍哭声」则是夜袭时的实况:蕃兵从睡梦中惊起,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后,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而夺志比夺帅,更是兵家之大忌。唐军决胜,已唾手可得了。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二句采用放笔直干的写法,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万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但就整个战役而言又可谓速决,最后,是一个令人发怵的诗句:「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雨水相渗和,红成一片。但在「一夜杀」三字后,推出「流血浸空城」的「镜头」,就产生了一种怵目惊心的感觉。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在写法上,较接近盛唐人普遍的时代风貌。它采取了「正面不写写旁面」的办法,通过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主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战斗的激烈,显得含蓄蕴藉。「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诗词作品: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诗词作者:【唐代岑参诗词归类:【战争】、【歌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