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弗朗索瓦·佐基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展示】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给麻风病人的吻》

火烧 2021-04-28 16:52:25 1069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展示】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给麻风病人的吻》 爱的荒漠作者简介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Fra oi Mauriac,1885-1970 ,出身于法国波尔多市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他二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展示】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给麻风病人的吻》  

弗朗索瓦·佐基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展示】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给麻风病人的吻》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ois Mauriac,1885-1970),出身于法国波尔多市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他二十个月时丧父,由虔信天主教的母亲抚养长大,在当地的教会学校读书,少年时期起就沉湎于宗教文化和文学作品,因而终生信奉宗教。

作者照片

莫里亚克是一位富于正义感的作家,他勇于跳出宗教樊篱,站在正义和进步的一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入伍当医护助理,停战后全力写作,陆续出版四部小说:《戴锁链的孩子》(1912)、《白袍记》(1914)、《血与肉》(1920)、《优先权》(1921)。1922年至1939年是他创作事业的辉煌时期。1922年发表《给麻疯病人的吻》赢得较大声誊,小说通过一个健壮的姑娘与一个有残疾的男子结婚的故事,揭露了富裕资产者的闭塞、落后、虚伪和贪婪。1923年,他接连发表《火流》、《吉厄特里克斯》两部小说。1932年任法国文学家协会主席,1933年当选法兰西学士院院士,接着又发表了自传小说《弗隆特纳克家的秘密》(1933)以及《黑天使》(1936)等。

作品简介

小说描写了"那些因皿缘及婚姻机遇而构成家庭的人们的孤独与隔绝"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简介,主要通过沉溺于巴黎夜生活的主人公雷蒙·库莱热恍惚的回忆,展现了他在波尔多度过的青春时期,以及他的父亲的为人和遭遇,追述了父子二人因同时热变寡妇玛丽亚·克鲁斯所发生的戏剧性冲突。通篇除了运用追叙和内心独白外,还吸收了莫里亚克十分推崇的作家普鲁斯特的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把往事和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写得哀婉动人,别开生面。

获奖理由

1952年作品《爱的荒漠》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内容欣赏

在接踵而来的夏天里,雷蒙·库雷热满十七岁。他还记得,那年夏天奇热无比,又缺少雨水,这座石头城在后来再也没有受到这样无法忍受的夏天折磨。波尔多城的夏天,山峦挡住了北风,松林以及积蓄热量的沙砾一直伸展到城门口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简介,将城市团团围住;这个城市缺少树木,只有一个公园,渴得要死的孩子们往庄严的高栅栏里面瞧,仿佛觉得世界上的最后一块草地正在那里烧为灰烬。

不过,在库雷热的记忆中,也许他把那一年炙热的天空和蹂躏他的内心情欲混淆在一起了。他和六十个同年龄的男孩子一起待在由栅木拦住的院子里,这个院子和别的院子隔开,界墙边上是一排厕所。这一群即将消失的孩子和即将诞生的男人,由两位学监来看管。这个年轻人经过痛苦的萌芽期,在几个月内长高抽条,变得纤弱而痛苦。然而,当社交界及其礼俗对出身名门的幼树进行剪枝修条时,雷蒙·库雷热却肆无忌惮地纵情放任。

老师们讨厌他,尽量把这个脸被划破(因为他那幼嫩的皮肤受不了刮胡刀)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分开。在好学生眼里,他是个坏家伙,大家说他在文件夹里藏着女人的照片,还说他在小教堂里偷看《阿佛洛狄忒》,上面用祈祷书遮着。“他失去了信仰……”这句话使学校恐慌万状,就好比在疯人院里听说最疯的那个人挣脱了紧身衣,一丝不挂地在花园里游来逛去。

主编:魏千喜

美编:魏千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