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囍钢琴谱完整版 五线谱历史

火烧 2022-03-13 10:44:18 1039
五线谱历史 1.五线谱的起源和历史是什么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

五线谱历史  

1.五线谱的起源和历史是什么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

2.简谱和五线谱,那个历史悠久,起源最早呢

五线谱是从古罗马时期的纽姆记谱法(一种四线谱)发展而来的,到十七世纪,逐步发展为今天五线谱的面貌。并在十八世纪初(大约1713年左右)传入我国。

数字简谱的雏形始于十六世纪,于十八世纪的法国成型,并于十九世纪由日本传入我国。

所以从起源上讲,五线谱要早于数字简谱。

五线谱和简谱都属于按音高记谱的一类记谱法,但二者记谱的机理有所不同。

首先,从形式上比较,五线谱属于图形谱,而简谱属于字符谱,前者以坐标图的形式,直观表达记谱乐音的音高关系——音高较高的乐音较音高低的,其记谱位置总是在上方;后者则是用数字表达乐音在自然大音阶上的顺序,以此来表示乐音相对的音高,即在同一调内,数字较大的比数字较小的音高要高。

五线谱上的音高,是一种固定音高状态,即某一特定音高(特定音名)的乐音,总在五线谱固定的位置,不会随记谱的调高而改变;

简谱则是一种相对音高的表达,即通过数字来表示某一特定调高下,乐音所在自然大音阶的音级位置,来确定音高。比如c1这个音,用五线谱记谱,其位置永远在高音谱表的下加一线、低音谱表的上加一线、中音谱表的三线、次中音谱表的四线。不会因为调高的变化,而改变其在各个谱表上的记谱位置。但在简谱中,往往采用首调记谱,若在C调,则其处于音阶的第一级音,故此数字音符为1,若是G调,则在音阶的第四级位置,故此数字音符记作4,这样,同样的c1,在简谱不同调高的记谱下,所用的记谱音符是不同的。

另外,五线谱对于多声部曲调的记谱,要比简谱方便的多——一行五线谱有时可以同时记录两到三个声部的乐音,也可以通过多种谱表的结合(比如大谱表、套谱、总谱),方便地记录更多声部,以及多种乐器合奏的乐谱。

而简谱更适合单声部曲调的记谱,有着书写方便、灵活的优势(直接用数字记谱,不必去事先画线)。但对于多声部音乐的记谱,尤其是多种乐器合奏的乐谱,以及固定调乐器的移调,就不怎么方便了。

对于器乐而言,五线谱要比简谱来的方便,因为五线谱是采用固定音高记谱,乐器转调时,可以不用考虑调式音阶的变动,而直接根据调号中的变音记号,对相应乐音做出升降调整即可;若是简谱,则需考虑不同调高调式下音位的变化,并事先做出相应的思维转换。

而对于声乐而言,由于唱名直接联系记谱音符,所以,可以避免较难的变化半音(首调唱名法),但五线谱则需要先找到各调音阶的起始音位置,这对于不熟悉五线谱的人来说,就显得较为困难,若采用固定调,则可能会有许多变化半音,这对于没有经过长期正规训练者来说,也是困难的。

五线谱和简谱都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通行的音高记谱法,但相对而言,五线谱似乎较简谱显得更为高效、规范。所以,在音乐专业上,五线谱较简谱更为通行。

民族乐器用谱,目前之所以存在大量简谱记谱的情况,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我国传统的记谱中,对于各个乐器,都有不同的记谱法,比如笛、箫一类使用的是笛谱、古琴、琵琶一类则使用减字谱,这些记谱法,都非音高记谱法,而是音位奏法谱——即通过图形或字符来表达弹奏的指法或是乐器发音的音位。我国传统记谱法中的音高记谱法,叫做“工尺谱”,使用“合、四、上、工、六、五、乙、尺”这些汉字作为记谱主干音符,为其添加偏旁“亻”或“彳”表示为高音或倍高音,用字符末笔曳尾的方式,表示低音或倍低音。并有一系列表示板眼(节拍)的符号。这一记谱方式,与数字简谱的记谱方式十分相似。所以数字简谱一经传入我国,便能很快得到极大的普及——简谱是十九世纪才由日本传入,而五线谱则早在十七世纪已经 传入,但至今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不如简谱。不能不说,我国传统记谱法中的工尺谱对此具有主要的影响。因工尺谱与简谱在记谱法则上的相似性,使得国人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数字简谱。

3.简谱起源于哪个国家

1、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那时有一个天主教的修道士名为苏埃蒂;他用1、2、3、4、5、6、7来代表七个音来写谱教歌,尔后写了一本小册子名为《学习素歌和音乐的新方法》,那时西方人极注重发明创造和版权等个人成绩,才被即载入史册。

18世纪时法国人,名卢梭;1742年在法国巴黎向科学院宣读了一篇论文《音乐新符号建议书》再提这“数字简谱”,因当时他写《忏悔录》一书,反而名声大增。人一出名,书也出名,《音乐新符号建议书》也被人重视了。

18世纪中叶此后,又有一批法国的音乐家、医生、数学家等把“数字简谱”加以整理,完善。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

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2、五线谱最早的发源地是希腊,它的历史要比数字形的简谱早得多。

在古希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声乐,歌词发音的高低长短是用A、B、C……等字母表示的,到了罗马时代,开始用另一种符号来表示音的高低,这种记谱法称为“纽姆记谱法”(Neuma),这就是五线谱的雏形。3、我国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即西周以前就曾用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来记录宫廷里祭宴的音乐(雅乐)。

前者借用了我国十二律(即一个八度之内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名称(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来记谱。后者借有古代五声音阶的音名(宫、商、角、徵、羽)来记谱。

在我国汉代成书的《礼记·投壶》篇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谱。以“口”、“?”及“半”三种谱字记述作投壶游戏时两种鼓的演奏谱。

这当是最早的谱式记载。记录歌曲的乐谱也产生得很早,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图书目录中即记载有歌曲谱,例如目录中有一本书叫《河南周歌诗七篇》,“歌诗”就是“歌词”;与之对应的另一本书叫《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歌声曲折”的词义就是“歌曲曲调”,这本记“歌曲曲调”的书,自然是歌曲谱了。

但它究竟用什么方式记谱的?因为书早遗失,已无从知道。 《汉书·艺文志》中也见到“声曲折”与歌和歌诗相配合的记载。

这些“声曲折”当是歌或歌诗演唱时的曲谱。

4.什么是五线谱

五线谱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记谱法,几乎 所有的国家都使用它。

早在10世纪的时候,法 国有一个叫古罗的音乐家首先开始用四条横线 表示音的高低,又把当时流行的一种表示音的 长短的符号放在四条横线里来记载乐谱,这便 是五线谱的雏形。这在当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 发明,震动了整个欧洲音乐界。

罗马教皇听说 此事,把古罗召至罗马,给了他一笔丰厚的奖 金,并让他把罗马教堂所收藏的乐谱一律改为 “古罗式记谱法”,也叫“四线谱记谱法”。 到了 12世纪,有人把表示音的髙低的四条横线 改成五条横线,但这样的五线谱仍不算完整, 如小节线、拍号等符号都还没有出现。

直到16世纪,五线谱才逐渐完善,和我们现在使用的 差不多一样。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 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和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 或下方增加。加线及加间分别称为上加第一 线、上加第一间;下加第一线、下加第一间, 以此类推,各代表一个音级。

这些音级的固定 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号有三种:高 音谱号,也称G谱号;低音谱号,也称F谱号; 中音谱号,也称C谱号。

、。

5.五线谱和简谱的作者

? 简谱的历史 ?? ?? 说到我们现在用到的简谱,很多人可能对其的历史并不是很清楚。

今天小弟不才,在这里为各位说上一点关于这方面的小知识。简谱产生于18世界的殴洲,它由一个叫做卢梭的天主教徒所发明的。

当然那时候的音符也只是初具模型而已。真正将其系统的归类在一起的却是三个非专业人士。

一个数学教师,一个律师以及一位医生,至于他们叫什么名字我就不在多说了。那大家也许会问,既然简谱是外国人发明的,是怎么传来中国的呢?呵呵,不要着急。

接下来,我就会为各位细细的来说明。把简谱从日本带到中国的人,是一个叫做沈心工字庆鸿的人。

他是我国早期一位十分著名的学堂音乐家。主要从事于创造学堂的儿歌。

代表代有很多我便不在一一列举。不过有一点,我却不得不提一下。

那就是这位沈老先生由这七个简谱音符所创出的一句十分有名的词句“独揽梅花扫腊雪”知道什么意思吗?那就是我们七个音符的谐音。 ?? ?? 卢梭,就是写的这个吧?可见天才不只表现在一方面啊 ?? ?? “-简谱也叫数字谱,是由五线谱演变而来。

简谱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由大思想家卢梭最先提出。卢梭认为,虽然五线谱比较科学,但视谱和书写不大方便,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很难使用。

为了便于群众性音乐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一种既简单又方便的记谱法。卢梭确定了简谱的构成原则,后来经过嘉林(galin,数学教师),巴黎(Paris,律师),谢维(Gheve,医生)三个人加以完善最终形成,因此简谱也叫“谢维谱”。

?? ?? 19世纪未,简谱传到日本,后又传到中国。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家沈心工是简谱的积极传播者。

他于1904年编辑出版的,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简谱歌曲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简谱起源于欧洲,但是欧洲国家早巳放弃使用简谱,只有亚洲的一些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地区仍使用简谱,而且普及率相当高。”

五线谱的来历 目前,我们使用最普遍、最熟悉的乐谱就是五线谱和简谱,二者皆为舶来品,五线谱是十九世纪西方宗教东传的伴生物,简谱则是本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者们自日本带回来的“经”品,它们的来历,习乐者不可不知。 一、五线谱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

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

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

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

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

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

6.什么是五线谱

五线谱 (Musical Notation)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一种记谱法,通过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属于运用最广泛的乐谱之一。

最早的发源地是希腊,它的历史要比数字形的简谱早得多。在古希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声乐。到了罗马时代,开始用另一种符号来表示音的高低,这种记谱法称为“纽姆记谱法”。

五线谱主要服务于键盘乐器,熟识五线谱是键盘手进行出色演奏的基础。

扩展资料:

五线谱拥有几个世纪的演变史

11世纪,僧人规多把纽姆符号放在四根线上,从而确定其音高,这种乐谱称为“四线乐谱”。开始的线谱是用不同的颜色画成的,如红线代表F音,黄线或绿线代表C音。

13世纪,四线乐谱采用全部黑色线,只是在线的前端写上一个拉丁字母,以表示线的绝对音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雏形。

15世纪时,出现了白音符,音符种类也增加了。线谱发展到这种状态时,已基本能记录音的高低位置和音长短。到了16世纪,开始使用划分小节的记谱法,符头也变成了圆形。17世纪,四线谱又被改进为五线谱,经过300年的逐步完善,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公用的音乐记谱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线谱

囍钢琴谱完整版 五线谱历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