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选择题真题和答案 08年广东文综历史答案
08年广东文综历史答案
网上搜的,望采纳!
1、B宗法制
2、D宋
简析:本题图片有两个信息点:一是文字标注“江水”,二是发布在江水上、中、下游的三处主要农业区。
现在有两种答案判断:“A 西周”或“D宋”。
选A 的理由是:“江水”主要是先秦时期对长江的称呼
,图片上农业的分布分布区域性明显,且分布区域面积有限,说明农业发展还不发达,由此推断是较早期的西周。
选D的理由是:图中长江中下游农业区大致在江浙一代,根据宋代民谚“苏湖熟,天下熟”,可推断此图为宋代的农业分布图。
3、C专制主义制度
简析:“非为一姓”,明显反对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材料出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他是反对君主专制的主要代表人物。
4、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简析:本题仅提供一个材料,孤证不立;而且也是管仲对农商发展的论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说“材料不充分”;精耕农业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确实与专制国家的重农政策相关,所以理解是准确的,结论是合理的。
5、D
6、A康有为
简析:根据“自戊戌以来”,排除D,C严复于1921年逝世;B 梁启超曾写《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
A 康有为先主张维新变法,在守旧派眼中是“太新”;后又反对革命,主张保留君主,成为“保皇派”,在革命派眼中是“太旧”。
故选A
7、B宣传排满革命
8、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9、C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10、A民族主义者
11、B辛亥革命时期
简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五色旗”。
五色旗含五族共和之意,被定为中华民国(1912.1.10―1928.12.17),国民党北伐成功后,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
1935年后的各种政权不再采用五色旗(除了附日的傀儡政权外)。
由此可见,最早应该是辛亥革命时期。
此题在人教版选、必修教材中均无依托。
12、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13、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简析:A“三个面向”是改革开放时期dp同志提出的;C项重视工业,发展专门学院,照应的是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D反对的是“封建、买办、法西斯”三座大山,照应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文革时期的突出阶段特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故选B。
14、D强调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反对霸权主义
15、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16、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17、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18、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
19、C批准征收新税
简析:本题考查了选修二第五单元教材内容。
1789年5月,路易十六为解决危机特别是解决征税问题,召开三级会议,使三级会议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
20、B空想社会主义者
简析:材料出自于《共产党宣言》,上下文是“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社会的活动要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解放的历史条件要由幻想的条件来代替,……”故选B
21、C爱因斯坦
简析:C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相对论,与题干中要求的“19世纪,西方宗教信仰的虔诚度降低”不符合。
22、A ②①④③
23、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简析:用排除法。
A不符合史实且与题干无关;C欧共体在1967年成立,经济全球化加强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D发生在二战后初期(1945-1955),西欧国家不是衰落而是逐渐走向联合,开始冲击美国霸权。
24、D英美苏中等大国间的合作仍在维持
简析:A贸易保护主义至今仍然存在;B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繁荣局面出现在20世界50年代后;C美国的经济未受严重削弱,反而成为二战后的经济霸主。
D 1944年7月,英美苏中等14国代表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表明大国合作仍然在维持,故选D。
25、C现代主义
二、非选择题
26、(13分)问题 :
(1) 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分)
①:含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2439
②:不含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8500-283―406―4918―2732―300=-139
(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
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分 )
从问题(1)的两计算结果看,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为负增长,西汉农民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主要是为了:
① 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需要。
农妇夜织,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农民全家的穿衣问题,并节省在穿衣方面的用钱。
② 换取粮食。
把农妇夜织的各种织物用以换取一定数量的粮食,已补充自家吃饭或上交上缴实物的不足。
③ 把农妇夜织的各种织物拿到市场上销售,卖得货币用来缴纳国家的各种货币形式的税赋、开支,
总之,为了基本维持生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西汉农民以至于后世小农家庭,都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
根据材料好问题(2)
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3分)
从材料中得知,西汉的赋役政策以上交实物和货币为主,为了求得更多实物(如粮食),和货币:
① 小农家庭积极开垦荒地、精耕细作,希望能收获更多的农作物,这为西汉商业繁荣提供了原料和商品。
② 耕织经济形式下的部分农产品不得走向市场,以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了西汉商业繁荣。
③ 耕织经济形式下的部分手工织物,也得以进入市场,这也推动了西汉商业繁荣。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5分)
此观点不成立。
理由:
① 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而西汉时期的商业繁荣依然受限于重农抑商的国策下,发展程度有限,未能萌发出资本主义的幼芽。
② 资本主义萌芽表现在手工业上要出现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而西汉时期依然是耕织结合,生产中未出现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③ 资本主义萌芽要以扩大再生产为发展动力,而西汉的商业繁荣主要是为了缴纳赋税和维持基本生活,并未能起到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④ 资本主义萌芽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标,而西汉的商业繁荣和耕织经济形式仍是以缴纳赋税和维持小农的基本生活为主要目标的。
总之,西汉商业繁荣并不能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分)
问题 :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4分)
① 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用道德治理国家,全国上下都注重以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中国因而长治久安。
② 目的:启蒙思想家希望借“中国形象”,主张以人为本,以法治国,反对封建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
(2) 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① 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中国民众吸食鸦片成瘾,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② 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
1) 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走私鸦片,东南沿海民众出现吸食鸦片现象。
2)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国家取得了鸦片的合法贸易地位,大量向中国倾销鸦片,中国南北方吸食鸦片的现象日益严重
3) 一些官员、大商人为谋取私立,参与鸦片的买卖
4) 部分贪图享乐的官员、地主、商人带头吸食鸦片,被不明真相的民众效仿。
5) 部分民众认为鸦片是一种药品,由缓解病痛到吸食成瘾。
(3) 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4分)
① 材料三中的第④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1937-1944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太平洋战场的主战场,中国抗战牵制了绝大部分的日军,缓解了美国的战争压力,所以当时美国对中国的总看法是“赞赏”。
② 材料三中的第⑥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1949年到1958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外交上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使得与苏联争霸的美国对中国的总看法是“敌对”
(4)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启示:
① 古代中国曾全面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并为西方社会的历史进步提供了某些借鉴
② 近代前期中国全面落后,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蔑视
③ 从抗日战争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西方大国更注重对华政策的调整。
总之,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是由民族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28.(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问题: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gcdzg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
① 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gcdzg探索了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走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② 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的建设成就有:一五计划时期工矿业建设成就尤为突出,主要有鞍山钢铁3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为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为了“后来者居上”,md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① 为了“后来者居上”,md发动的运动有: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
② 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主观上急于求成,客观上脱离实际,犯了“左”倾错误。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4分)
历史意义:
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指导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②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指明了方向
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国两制理论,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统一问题的根本指导。
……
29.(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问题:
(1)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什么只承认与“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从当时英国政治体制的角度加以分析。
(4分)
① 1773年英国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度,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只是国家的象征,并不对殖民地拥有直接的统治权。
② 北美殖民地人民只承认与“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主要是因为仍幻想与英国王室和解,幻想英国王室放松对北美的压制。
(2)分析英王形象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心中从“主权权威者”变为“专制君主”的原因。
(4分)
① 英国压制北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企图把北美殖民地作为永久的原料地和商品倾销地。
这激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不满
② 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王颁布诏书,宣布北美殖民地处于叛乱状态,并对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进行血腥镇压,这激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③ 为号召北美殖民地人民积极反英,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则历数了英王的25条大罪,将其称为“专制君主”。
(4) 美国独立后,英美两国的经济联系并未切断。
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中前期英美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
(4分)
材料二,分析19世纪中前期英美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
① 美国依然是英国工业生产的原料供应地,特别是长期向英国输送棉花。
② 美国则吸纳了来自英国的资本,促进了北方工商业的发展
③ 美国还借鉴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促进了自身工业的发展和技术革新。
总之,19世纪中前期英美两国在经济上相互影响,依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30.(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变化:
①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由加强转变为一定幅度的降低。
② 减少政府开支,缩小福利规模,紧缩通货,削减税收,以刺激投资。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5分)
①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 二战后苏联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5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60-7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80年代中期以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 共同的局限性:未从根本上认识苏联的国情,改革未坚持实事求是。
(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
(3分)
应该把政府的计划性和市场的自由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理由:
① 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是把政府计划性和市场自由性有机结合的典范,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② 美国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结合,起到了渡过经济危机,推动美国发展的作用,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③ 社会主义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材料一是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材料二是推行均田制。
两者的土地分配方式都是有组织的把土地按一定的比例和标准分配给农户使用。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除推行均田制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① 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② 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根据政绩决定官员任期
③ 迁都洛阳
④ 移风易俗:改穿汉服,用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⑤ 实行汉制:政权机构、官吏名称、礼仪典章一律改行汉制……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① 溯源:
1) 主观上,北魏孝文帝等王族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 客观上,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提供了政治机遇
3) 另外,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要求北魏孝文帝提出改革,缓和危机。
4) 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和促进
②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1)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农工商全面繁荣的局面。
2) 加速了北魏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3) 加快了各族民族融合。
4) 为隋、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5) 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问题:
(1)《本草纲目》一般分那几个门类来介绍一种药物?在中纠正了前人关于兔子功用的什么错误说法?(4分)
① 分为: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正误、附方八个门类来介绍一种药物。
② 在集解中纠正了前人关于兔子功用的错误说法是:前人认为兔子无雄兔,但可以通过中秋望月让雌兔受孕。
(2)从材料看,《本草纲目》有何不足之处?(2分)
带有一定迷信色彩,科学性、严密性不足。
(3)总结《本草纲目》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主要贡献。
(3分)
①《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
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
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
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②《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医药学成就,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集大成著作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③它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
达尔文曾将这部书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