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急需一篇 论语言训练与思维的关系
急需一篇 论语言训练与思维的关系

急需一篇 论语言训练与思维的关系
一、发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儿童思维的因素
教材是发展儿童思维的主要材料,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主要依据。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思维因素,可直接用来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儿童思维的因素。注意引导学生推敲课文的语句,启发他们把握作者的思路,促使学生对文章的各种材料、各层意思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
二、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一)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以形象思维为主是儿童思维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力量,对比较抽象的字、词、句、段、思想,尽可能引导学生依靠形象思维去理解。解词、造句、阅读或作文,要包含直观因素,重视形象的感染,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发挥作用。有的课文刻画了生动感人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借助形象,唤起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要通过有声有色的语言,感知课文中鲜明、生动的形象,以促进儿童思维、想像,激发儿童的情感。如《少年闰土》,课文不仅描写了优美的景物、深广的情景和意境等典型环境,更主要的是在这个典型环境中刻画了闰土这个人物的今昔形象,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少年闰土“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月下刺猹情景的描写,表现了少年闰土的勇敢、机敏和可爱。教学时要让儿童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想像课文所展示的意境,能在头脑中构成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以促进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借助客观事物或教具也是发展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掌握感性材料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儿童感知力的发展。被感知的事物越多,知觉就越完整。客观事物或教具可以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有位老师在教学古诗《小池》时,将初夏时节荷塘中的泉流、树阴、小荷、蜻蜓等自然景物用录像展示出来,同时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看着图画,听着音乐,充分发挥想像。生动形象的画面,活泼欢快的旋律,把学生的感情融入到平凡的景物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一个逐步转化的过程。儿童只有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才能顺利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由于儿童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儿童的言语,尤其是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丰富儿童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经验。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多层次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从概括自然段到概括逻辑段,再逐步过渡到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训练。再如作文训练,教会学生在作文之前先根据中心列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的提纲;教学写人的作文,让学生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情感等方面去认识和评价,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重点词句,使学生领会其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从事物的发展、联系、变化中,合乎逻辑地去理解语言文字。?
(三)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
进行。 ?
1.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想像?
想像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逻辑分析的同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的体会、结构的理解,大胆进行创造性想像,把语言、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具体感受,做到有所感、有所知。有位教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女孩的父亲半夜不见女儿回家,你想想会怎样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展开了积极思维,通过创造性想像,有的说:“这时他生病躺在床上,听着街上的钟已经敲了十二下,他实在忍不住,披着破烂的棉衣,顶着刺骨的北风,踉踉跄跄地在街上走着,喊着。他一边走,一边喊:‘孩子,回来吧,爸爸不打你!’”有的说:“夜里,小女孩的爸爸焦急地等着女儿回来,左等右等不见女儿回来,就忍着病痛到外面去找女儿。到烤鸭店,被老板推了出来。他想女儿可能想念自己死去的妈妈了,他又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墓地找去,找遍了每个角落都没有见到孩子的影子,他失望了。第二天早晨,他才在街头找到冻死的女儿。他一边哭,一边喊:‘孩子啊,爸爸对不起你!’”有不少同学认为,应该把前面同学说的最后一句话改为:“上帝啊!这是什么世道!”这时,教师抓住学生想像父亲说的不同的话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 同学们认识到,小女孩的冻死不是爸爸不好,是这个社会不好造成的,所以应该说:“上帝啊!这是什么世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所见所闻的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合乎逻辑的创造性想像,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学生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也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表情或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扩写、续写和补写等片断练习,作文训练中的假想性作文、愿望性作文等,都可以借助想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延迟评价学生的回答?
对学生的意见或想法不立即给予简单的正误判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和成果的显示有足够的耐心,消除急躁情绪,以防止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让学生充分进行发散性思维,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坚持真理又不固执己见。鼓励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既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又不盲从、不苟同。延迟评价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或者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得到正确答案的;学生回答错误时,可以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加以纠正。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鼓励并支持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和创造性意识。如学习《骄傲的孔雀》一文,有位学生提出疑问:“美丽的孔雀都是骄傲的吗?”在儿童的心目中,孔雀是美丽、善良的象征,它们并不都是骄傲的。这种求异思维,反映了学生的探索学习精神。教师要避免在任何条件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教材内容或教师教学用书中预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三、鼓励儿童勤于思考,大胆质疑
(一)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适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教学低年级《小猫种鱼》一文,“农民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小猫看见了,把小鱼种在地里。它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收到很多小鱼。”课文的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思考想像的余地。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后,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小猫种鱼能收到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动脑想,动嘴说。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提高了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师针对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有的课文或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认为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了,阅读时常常一带而过。而这些又往往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在,或者是理解时容易发生错误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有时,学生常常对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思考,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有时,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或思维处于压抑状态而不愿思考,教师应及时加以点拨,调动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如有位老师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的是双龙洞,为什么开头要用两大段文字来写山上的景色呢?学生自己理解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教学时,这位老师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先让学生想想写山上景色的两段文字每句写的是什么,哪些地方写得好,怎么好,然后引导学生仔细地逐句阅读这两段文字,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学生对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山势及整个山景有了较为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有的说:“油桐正开花,白的、黄的,衬着绿叶,千姿百态,样子很美,作者把景物写活了,读了课文仿佛我们也跟着作者一起游览。”有的说:“溪流一会儿宽阔而平缓,一会儿狭窄而急促,声音忽高忽低,具体写出了溪水流速的不同,形成了溪声的变化,真像一首时时在变换调子的优美乐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作者对山上景色的描写,是为了能更好地衬托出双龙洞的美,从而明白了文章开头两大段文字写山上景色的原因,懂得了写游记往往先交待谁从什么地方出发,在路上看到什么景物,然后重点写游览处所的具体事物的道理。这样教学,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学生学习新课文,一般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也就无法进行思考。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是什么,已经懂得了什么,再有的放矢地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融合起来,思考课文内容,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有的教师在教《翠鸟》一课第二自然段第二句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与‘注视’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课文中为什么用‘注视’而不用其它的词?”学生提出了“盯”“凝视”等学过的近义词。经过分析比较认识到:“注视”的对象是水面,目的是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盯”的范围小,看不到水面;“凝视”强调看的精神集中,并不想发现什么。学生将新学的词和头脑中储存的词汇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过程。这样,不仅儿童的思维得到锻炼,还大大加强了对语言的识别、运用能力。?
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应该把儿童的感知与课文的内容相结合。例如,《海上日出》描写了在不同天气情况下海上太阳升起的不同景象。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平常看到的日出是什么样的,与作者眼里的日出有什么不同,在对比中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描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以及同一方面的不同特点,从而认识到同一种现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 的环境去看,会得到不同的认识。?
四、重视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是学生思维过程最基本的方法。学习字词句篇,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必须训练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方法。?
分析综合。分析是在思想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分出它的特征和方面;综合是在思想中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它的特征和方面联合起来。分析——综合过程贯穿在语文教学全过程。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过程通常是采用先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分析方法。即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领会,再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并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在熟悉每一部分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去,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分析——综合训练,教会学生从整体出发,把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理解所学内容。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可以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弄清楚课文写的是什么,再深入理解课文,明确是怎样写的,并且把作者为什么要写渗透到部分中去。课文第二大段(2~5自然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的,各自然段写法上都具有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共性,这样可以精讲第二自然段,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学习以
下写夏秋冬景色的部分。?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默读,归纳出这段主要写什么(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弄清有几句话,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树木、积雪、小溪、河水和木排)。接着让学生理解写作顺序的内在联系,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的(积雪融化了才有小溪,小鹿才能在流水淙淙的溪边喝水,欣赏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小溪汇成河流才能运木排。这是从林内到林外,按事物的发展变化的顺序写的。每个事物又分别抓住树木抽出新枝长出嫩叶,冰雪融化,小鹿散步、俯身喝水、欣赏影子,木排声势浩大往前进等特点来写的)。再搞清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小兴安岭的春天十分美丽),最后鉴赏妙词佳句,通过朗读体味作者感情。?
学完这段内容,让学生按学习上述自然段的方法学习以下三个自然段,老师检查自学情况,择要讲解点拨。然后,回到整体,要学生在比较中抓住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美的特点(同是树木,从春天枝新叶嫩,到夏天枝繁叶茂,从秋天落叶飘零,到冬天雪压枝头,各具特色;同是动物,从春天小鹿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到冬天黑熊躲进树洞,不耐烦地舔着脚掌盼春天,别有情趣),从整体上进一步体会小兴安岭不仅景美,而且也是宝库,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
抽象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中把对象的某些本质特征抽取出来,抛弃其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是在思维中根据抽象出来的本质特征加以归类,把对象联系起来的过程。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活动的锻炼,他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内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水平也不断提高。引导儿童在分析、综合、比较、归类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是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如,词语学习,可以用比较同义词、反义词,按词义或词的属性方法归类;学习句子,可以用缩句、扩句、改变句式等方法领会句义或体会如何表达得更具体生动。对某些意思相近的词语分辨不清,通过相互间的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的认识。例如,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伯父鲁迅“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中的“爱戴”一词,先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带“爱”的词归为一类,如“ 爱好”“爱护”“爱惜”“亲爱”“友爱”“热爱”“敬爱”等,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课文中为什么没用别的词,而只用“爱戴”?使学生明白“爱戴”不仅表达敬爱,还有拥 护的意思。?
逻辑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掌握比较完善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小学生的推理能力是随着儿童掌握比较复杂的知识经验和语法结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新知识的掌握需要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而学生的推理往往又不合逻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指出学生推理中的错误,并把正确的推理方法教给他们,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如学一段课文带几段课文,讲读课文带阅读课文,同类课文篇与篇之间的迁移,运用读写例话中的读写方法来阅读、练习作文。要努力沟通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懂得运用已有知识去判断。
回答者: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这几天在上语言学人类学的课,试一试吧,希望能有帮助.
1.关于方言的问题.其实并不存在方言.在绝大多数语言学家眼里,不同的语言和方言是一回事.之所以有方言这个词,是由于政治经济地缘的原因.举例,一些东欧国家的"语言""不同"但是这些国家的人民却可以交流,就像方言一样,这也在很多阿拉伯国家中出现.而中国的方言,却给人们之间的理解上造成很大的困难,比如闽南话,粤语,等等,有些语言学家不将粤语闽南话与"普通话"归为一个语系.而之所以中国人能交流,很大原因是由于文字的统一.所以,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方言于不同的语言之间的非别是很模糊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2.语言改变了人们对于真实的认知.例在中文里对于"雪"这一事物只有这一个名称;在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雪"对应有六个称呼.在中国古代,"青"即为绿有为蓝,是我们分辨不出颜色与"雪"吗,不是的,是由于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不同.语言从产生开始,就决定了人们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当然你可以问到底是我们既有的看法决定了语言,还是语言决定了我们的看法,但这就是像现有鸡还是现有蛋的问题了.
怎样认识写作中的思维培育和语言训练的关系
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对写作来说都很重要。然而,因为思维活动在整个写作流程中是一个无形的链环,要是仅仅从写作的结果来看,语言能力似乎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A. 语言和思维的含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词汇和语法规则的总和。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特征、规律及相互间联系、区别的认识过程,是人类大脑特有的一种机能。 B.思维离不开语言:1.思维以语言为工具。2.思维的成果需要语言来巩固。3.语言可以帮助思维逐步深化。4.语言可以帮助思维条理化。5.语言可以帮助将思维成果传递给别人。 语言对思维具有很大作用,但不应估计过高,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C.语言离不开思维: 1.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依赖于思维。2.语言的交际过程同样依赖于思维。 D.语言和思维的区别:1.职能不同:思维的职能终于反映客观现实,认识客观事物的特点、规律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区别;语言的职能终于为交际和思维提供工具。2.特点不同:思维作为大脑的一种机能,其构造对全人类而言是相同的,客观世界对全人类而言是统一的,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是一致的,都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都必须遵循思维的基本规律,因此,思维具有全人类性;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不同民族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因此,语言具有民族性。3.所属的范畴不同: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属于物质的范畴;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联系区别)
关于人类语言与思维发展的相互关系
李先进
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与动物有所区别的主要因素之一。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思维同样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之所以与动物的思维有根本的区别,是它借助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是心理活动,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发展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
在人类早期的发展进程中,为了生存,为了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了对外界事物的不断认识,对语言和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需要,而这一需要本身就是人的思维过程。可以说思维是早于语言产生的,因为在人类还未创造文字符号前,实际上就已有思维,是与动物还未有很大区别的初级的、简单的思维。语言和文字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思维的作用可说是起重要作用的。
大家知道,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那么,这种心理的产生也必然伴随着思维的产生,尽管是最初级的简单思维形式和内容。初级的思维主要是对直接刺激进行反射,人们对猎物的反应、对环境的反应、对人们之间的神态的交流、呼声、手势、面目表情(喜怒哀乐)等,都在向他人传递着某种信息,这种信息就是初级思维的具体表现——初级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但还未有文字及词的产生。所以,在还未有词句的语言产生之前,由初级思维内容和形式所代表的动作、神态等,也算的上是最初级的语言表达方式。初期的条件反射是由触觉——平衡觉复合刺激引起的,随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知觉系统的刺激都能组成复合刺激,特别是以词为刺激信号的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不仅表现为感知觉的反应,也是初级思维的表现。
人类是逐步社会化的群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交流、传递各种信息、表达内心世界等,需要语言和文字的帮助,这为语言文字的产生奠定了需求基础,也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文字的创造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从最简单的符号型文字(如:草结、划痕、图案等)、到契形字、象形字、音标字等,词义的解释、词类的组合、语句的形成和发展等,都是思维作用的结果之一。因此,人类是先有思维,然后再创造文字和语言的。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1、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内容和工具之一。
人类首先创造出的是文字,然后经过词类、组词、简单句、复合句等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随着人类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直观认识的丰富,就必须借助抽象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扩大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了解。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借助语言词汇来表述的。概念在人脑中的形成过程,就是思维活动和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的不断扩大和对知识欲求的发展,已不再满足于对事物的表面关系和形象联系的认识水平,人们开始追求对事物的内在关联和本质特征的认识。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对事物概念认识的不断发展,这些都促进着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中萌发出抽象逻辑性,并使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初步地发展。
2、动作是思维的表现工具之一
人类早期的思维内容,是通过动作作为媒介的,利用动作,人们可以操纵一些外界事物,可以通过动作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思,相互传递信息。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除了用语言表达外,还更多地使用身体动作,包括眼神、手势、体形变化等。动作本身也是语言的一种——体语。人们通过动作,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与他人进行沟通时,增加了表达的色采,也使对方理解起来更加明确。
3、思维的内容和方式是通过语言具体表现出来的。
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需要通过言语表现出来,只靠动作是远远不够的。而思维的内容如果不表达出来,他人是很难知道的。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语言交流是最方便和有效的方式。没有语言的表达方式,思维就没有实际意义。正常人会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聋哑人会用哑语手势进行交流,盲人使用盲文和语言进行交流。另外,人们交流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在两种语系互不相同时,人们的交流是很困难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三、语言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人类首先具备发音的生理系统和组织、整合能力的大脑中枢系统;随后是口语的运用,文字符号的创造,词句的产生,语法结构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从侧面看到人类掌握语言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与思维的关系。
1、前言语活动的发音阶段
由于呼吸作用于发音器官关系,新生儿时期能自动发出“ei ”、“ou ”、“o ”等元音声
音,这些断续的、经常出现的发音代表着婴儿的某些机体状态、感觉状态、情绪状态,反映着婴儿的感受。这些发音是言语发展的前提和组织者,“伊呀学语”是在婴儿与成人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和互相呼应中发生的,婴儿以发出语声的方式同成人在感情和行为上发生联系。
这个阶段的发音除了生理因素外,也与婴儿的语音分辨有关。有研究表明:出生4天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不同长度的语言音节,能区分母语和非母语;2月龄的婴儿能够区分音素;4月龄婴儿已经表现出对语言刺激的偏好;6月龄婴儿开始学会保留母语而放弃非母语的语音。发音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对语言的正确感知是婴儿发展正常的口语理解与表达的重要基础。
2、言语的早期发展——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人类的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的,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婴儿语言
的具体发展。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总是以第二信号系统的某种语言的词作为其刺激物的,(或是声音、或是符号、或是体语、或是文字等),只有通过语言活动“说出”的词,才会有效地激活第二信号系统进行思维活动。一个人在与他人进行交际、沟通的过程中,时刻需要通过他人的语言来理解对方的思想,推测对方的意图等,理解和推测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作用。
第一批词汇的产生是婴儿言语发生的标志。发音阶段的语音是自发式的,无具体意义的表达,而一旦词汇产生,婴儿的言语发展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进程。人们在掌握语言的词的过程中,先是从单词开始的,然后发展掌握到复合词和句子。
词汇的内容在这个时期也不断扩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掌握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词汇到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从具体的词汇到抽象性概括性比较高的词。比如幼儿刚开始掌握的词中较多的是“人称类”、“动物类”以及“日常生活品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了关于社会现象、工农业生产、技术、工具等方面的词。这个阶段,幼儿对词义逐渐得到确切和加深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克服了词忆扩张和词义缩小,能够正确理解并使用词。如“猫”与“狗”的区别、“老虎”与“豹”的区别等,基本上能用比较准确的词分别进行表述。
3、词语组合成句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阶段
15个月时,婴儿一般能说出20个以上的词语,2岁婴儿已学会使用100个甚至几百个
词,经常出现两个字的组合,所以这个阶段也有称为双字句阶段。双字句是婴儿语言表达的主要方式。能说出词是婴儿语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质变。到1.5岁时,语言发展较早的婴儿能说出少量的简单句子。这个阶段的句子似乎是以主题和主题的作用组织的,基本上符合主谓宾语的基本语法结构,这表明幼儿已掌握了某些语法和某些语义。
幼儿使用词语组合,一方面是模仿成人的语句,一方面是自觉的行为,是与成人进行沟通的直接有效的方式。这表明,幼儿基本上能够用他们自己的所能说出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为他们的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
4、口语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人类语言包括口语语言、书面文字语言等形式,口语语言在人类语言发展进程中具有
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进行交流和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没有文字形式的语言,但不能没有口语形式的语言存在。
婴儿晚期和幼儿早期的语言是以口语为主的,并借以与成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有研究
表明:幼儿在3岁时已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口语,但这以表现在语言的基础方面,即符合语法和语义的简单句子中。这个阶段,幼儿能说出完整的简单句,并逐步出现复合句,不但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而且学着使用连接词、介词等。幼儿到4-6岁已掌握了基本的生活应用词汇,各种词类和句型,亦即掌握了语言的基础部分。但在幼儿阶段的语言水平基本上属于情境性语言,并与活动直接联系着。
在幼儿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不管是顺序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发展,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趋完善。幼儿具有独特的获得语法结构和自动应用组词成句的规则,并大致按照如下趋势发展。(1)单句到复合句的发展;(2)从陈述句到各种形式的句子;(3)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发展;(4)从简单句到语句修饰和精确化的发展;(5)言自语发展到能连贯地说话;(6)书面文字语言的萌芽阶段。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人类语言的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而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是与之相适应地发展的。如果语言不能发展,思维的内容也不会得到有效的表述,思维的内容也会贫乏,缺少多样化。儿童的思维内容,只能用他们所掌握的语言进行表述,不可能用成年人的语言表述。因此,语言的发展推动着思维的发展。
四、思维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1、 思维影响语言表达
思维的内容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但表达出来的内容是由思维内容和形式的决定的。想不到的事情自然不会说出来,对同一事情的表达也会有不同的形式,他人的理解也会多种多样。人们创造新词汇也是思维对语言的作用的表现。随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新现象都要求用新的词汇来表述。另外,由于人的经历、文化层次、所处环境、使用的语种等的不同,其思维的内容和形式是有区别的,自然影响着人们的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2、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
人类的思维发展,经过了直接行为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几个主要的阶段,而语言的发展正是这几个阶段的直接反映。词意表达、词语的形成、语法构造等,都在不同程度受思维形式发展的制约。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婴儿时就已会使用逻辑思维的形式,同样逻辑思维的内容也不可能使用婴儿时的未成语句的单词或体语来表现。任何人的思维程度或思维形式,制约着他(她)的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
思维与语言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共同的必然结果,没有思维,不会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没有语言,也就没有失去内涵的具体思维;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述,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在人类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思维和语言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同时,思维和语言的正常发展,促进着人类的正常发展。对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的研究,对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着积极作用。
如何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A. 语言和思维的含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词汇和语法规则的总和。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特征、规律及相互间联系、区别的认识过程,是人类大脑特有的一种机能。
B.思维离不开语言:1.思维以语言为工具。2.思维的成果需要语言来巩固。3.语言可以帮助思维逐步深化。4.语言可以帮助思维条理化。5.语言可以帮助将思维成果传递给别人。
语言对思维具有很大作用,但不应估计过高,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C.语言离不开思维: 1.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依赖于思维。2.语言的交际过程同样依赖于思维。
D.语言和思维的区别:1.职能不同:思维的职能终于反映客观现实,认识客观事物的特点、规律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区别;语言的职能终于为交际和思维提供工具。2.特点不同:思维作为大脑的一种机能,其构造对全人类而言是相同的,客观世界对全人类而言是统一的,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是一致的,都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都必须遵循思维的基本规律,因此,思维具有全人类性;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不同民族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因此,语言具有民族性。3.所属的范畴不同: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属于物质的范畴;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如何?
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记载下来,巩固下来,使交际和交流思想成为
可能。语言离开思维,就成为“空洞的声音”,不再是音义结合的交际工具,因而不再是语言。
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语言的物质形式,就难以进行思维活动。只有用语
言材料来概括反映事物及其属性,才能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进行抽象和概括。概念是概括地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必须在词和词组的基础上形成。人们在感性认识中反映的事物
是个别的,具体的,通过词和词组可以把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和概括,并且形成概念。例如
,我们平时感知的是某个具体的三角形,“三角形”这个概念则是通过词而形成和存在的。
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思想。个别人的思想通过语言从其个人所有物转化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人也可以用手势、动作、音乐、绘画、色彩、公式等手段来表达思想,但最完善的表达工具是形
成思维的语言。人在语言中巩固了自己的思想之后,便可能把思想当作外在的对象加以分析、研
究。所以,语言不仅是理解别人思想的工具,而且也是理解自己思想的工具。人在表达自己思想
时,自己便更加明确地了解它。
知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成果,因而,语言也是知识存在的物质形式。知识用语言记载,在语
言中客观化,通过语言而现实化。另外,通过口语录音或书面语,知识可以传到远方,传之后代
,帮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客观现实和人本身。
列宁说过:“在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任何词(言语)都已经是在概括……感觉表明实
在;思想和词表明一般的东西。”这就是说,人的认识通过语言而实现从知觉到概念的过渡,进
而形成概括的思想。没有语言的概括作用,人们就不可能具有认识客观事物无限多样性的能力。
所以,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有机的、辩证的联系。
在现代语言学中,有人用人工代码同语言类比。认为代码虽可储存和传递信息,但不一定同
思维联系,似乎语言和思维也可以分开了。实际上,任何代码都是封闭而有限的体系,而活的语
言是潜力巨大的开放而活动的体系。在代码中一切在语言的基础上事先约定;而在语言中,一切
在交际和思维过程中建立。如果把语言当作没有意义的代码,那么,语言就会处于认识过程之外
,语言和思维就失去深刻的相互作用,语言就不能成为完善的思维工具。语言与代码不同,它不
|
仅是形式表达体系,还反映现实,同认识的历史过程紧密联系,并记载和巩固着丰富的思维成果
。
语言和思维尽管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但二者不是同一个现象。它们的差别是:
首先,功能不同。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功能是让社会成员能够相互交际
,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思维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积极过程,它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和反
映客观世界,从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其次,规律不同。思维规律是客观现实规律的反映,为全人类所共有;语言规律具有民族特
性。各族人民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是一致的,但各民族语言的体系各不相同。
再次,范畴不同。语言的单位是词和句子;思维的单位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最后,思维作为现实的反映是精神现象,而语言则是思维的物质形式。
所以,既不能把语言和思维割裂开来,也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怎样?
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
1)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2)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一种语言,无论它的结构简单复杂与否,都是能满足一个社会集团交际的需要的,当然也能适应思维的要求。因此人类语言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无所谓优劣,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语言与文化和思维的关系是啥?
思考不是靠语言实现的,因为即便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聋哑人依然可以实现思考,所以不要听楼上的胡说八道。至于思考是语言的功能,这完全是屁话。语言首先是一种思维的输出方式,目的是为了实现沟通,把你的思考结果表达出来,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语言会阻碍人的思考。
语言是人对自然世界的一个抽象概括,这个概括是会损失很多信息的,比如说“苹果”两个字所代表的内涵其实跟真实的苹果不是一回事,他仅仅代表你自己头脑中的那个苹果,你头脑中的苹果有他自己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但可能跟现实中的苹果根本不是一回事。语言是一个代码系统,当他为了追求准确沟通的时候,他就是一种信息的交换协议,但是如果把语言代码组织起来,有意制造多重含义的时候,语言就属于艺术范畴了,科学追求精准,艺术追求不确定性。当语言追求科学精准的时候,他是思维的重要辅助工具,当语言追求艺术性的时候,他并不利于一个人深入严谨的思考。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含了人们行事的准则,普遍的认识和道德标准,也是一种人们行为的共同表现,语言是其中的一部分,思维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思维反过来也会作用于文化。
用一句话概括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一种表现方式(思维也可以用过其它方式表现),但语言不仅仅可以表现思维(也可以表现情感等等)。
语言和思维并不是一个系统的,不存在相互影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