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2-10-02 20:37:33 1067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原文及翻译赏析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原文: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原文及翻译赏析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原文: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原文及翻译赏析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翻译及注释

翻译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

注释1业师:法名业的僧人。一作「来公」。山房:僧人居所。期:一作「待」。2度:过、落。3壑:山谷。倏:一下子。4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5樵人:砍柴的人。6烟:炊烟和雾霭。一作「磴」。7之:此。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宿来:一作「未来」。8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鉴赏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著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候」字。「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籐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如在读者眼前。

  扎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透过这些诗句,可想而知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年代待考,其背景是这样:孟浩然住在僧人业师的庙里,他的朋友丁大(可能是丁凤,有才华而不得志)约定晚上来庙里和他共宿。天快黑了,丁大还没有来,孟浩然就除庙等候他,并作此诗记其事。 诗词作品: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诗词作者:【唐代孟浩然诗词归类:【唐诗三百首】、【写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