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警告百姓: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造反
明太祖朱元璋警告百姓: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造反
朱元璋本人就是大元王朝的推翻者。他食元朝之毛,践元朝之土,世受元朝雨露之恩,却起兵打倒了大元,这怎么解释?虽然谁握住了刀把子谁就有了话语权,但要把这个道理讲圆满,也实在太考验人的智商了。
朱元璋开始是这样解释的:他当初参加起义,只是为了吃饭活命,并不是为了推翻元朝。他不断强调自己加入起义军实在是迫不得已,是人生的一大污点。他说自己加入起义军是昔者朕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与元臣秃鲁书》)他又说: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红巾军)忽至,误入其中。(《洪武实录》卷37)在《皇陵碑》中又说: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起义领袖)何有乎仁良(也没什么好东西)。他宁肯污辱自己,也不能给臣民作坏的榜样。
后来他又进一步解释:盗贼奸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也就是说,元朝的灭亡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参加起义,不是为了推翻旧王朝,也不是为了当皇帝,而是因为实在不忍心看人民遭受痛苦,要救万民于水火。天下取自群雄,而非元朝之手。
这两种解释似乎还不圆满。编写《大诰》时,朱元璋又发明了殿兴有福理论。他天才地将起义者分为首乱者和殿兴者两部分。首乱者,就是带头造反的那一批人,而殿兴者,就是他这样半路参加起义的人。《御制大诰三编?造言好乱第十三》中,朱元璋说: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好作乱者兴焉。就是说,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愚民作乱。朱元璋认为,带头做乱者都是忘恩负义、胆大妄为之徒,注定没有好下场。因为这些人引起了战乱,造成了流血,老天爷讨厌这样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殃归首乱。朱元璋还举大量例子论证他的观点:历代大型农民起义中,最早揭竿而起的那批人,确实多数都做了后人的铺路石: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杨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则等辈,皆系造言倡乱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辈,若烟消火灭矣。何故?盖天之道好还,凡为首倡乱者,致干戈横作,物命损伤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与首乱者,殃归首乱,福在殿兴。至于那些后来才参加起义的人,就没什么责任了。因为动乱的大火已经烧起来了,他们再加把火,是为了使火灾早点结束,早点还大家以太平。所以福在殿兴。
这一说法充满矛盾。既然天下无道,天将更其运祚,被推翻是必然的,总得有第一个起来反对它的。站在首乱者的尸体上取得成功后,却又这样大言不惭地辱骂他们,实在是匪夷所思。绞尽脑汁,朱元璋的理论其实是要落脚于天下无道,为了生存,反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万万不要第一个揭竿而起。说他狡猾也可以,说他愚蠢也可以,说他阴险也可以,说他坦率也可以,反正理论构建至此,朱元璋图穷匕见:不论怎么说,你们可千万不要造我大明的反。

为了说服愚民,他费尽口舌,推导出了宁可饿死,也强于造反之说。他说,元朝承平时,富无旁忧,贫有贫乐。纵迢天灾,饥谨并臻,间有缺食而死者,终非兵刃之死。设使被兵所逼,仓惶投崖,趋火赴渊而殁,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岂不优游自尽者乎?也就是说饿死强于战死。所以宁可饿死,也不能反抗他的统治。他又从多方面论证这个主张,说造反其实没什么好处:从乱者并非俱能为人上人,除了那些乱雄和文武官吏外,其泛常,非军即民,须听命而役之。呜呼,当此之际,其为军也,其为民也,何异于居承平时,名色亦然,差役愈甚。
相关文章
- 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何厉害之处?
- 朱高炽后面的皇帝有哪些 后赵元皇帝石周曷朱简介
- 明太祖朱元璋传位于谁 明太祖朱元璋:历史上手段最狠的反贪皇帝
- 你许下的承诺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许下朱陈之好的承诺?他认的干娘是谁?
- 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 朱元璋为什么传位给孙子朱允炆,而不传给儿子朱棣?
- 朱元璋之后都有哪些皇帝 朱元璋有2个儿子武功高强:一个逼死皇帝,一个被皇帝逼死
- 朱棣当了几年皇帝 朱元璋曾执意活人殉葬 众嫔妃竟被强灌水银
- 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 《大明风华》中称朱允炆为建文合规吗?“建文帝”的称号当时存在吗?
- 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 明朝皇帝顺序列表朱瞻基,明朝皇帝的排列顺序?
- 朱棣和朱允炆见过面吗 朱棣造反成功后为什么要把朱允炆的妃子都处死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