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中 国 共 产 党人通过理论创新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实际上可以作出两种分类: 一是按照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来划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可以分为md思想、dp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样四个大的理论成果; 二是按照理论内容及其主题来划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可以分为md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两个大的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30年来,中 国 共 产 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30年来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md思想
(一)md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md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为md思想形成提供了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1.md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md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在此之前,中国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上是隔绝的,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知道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人还寥寥无几。
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md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的形象描写。
中 国 共 产 党成立后,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科学指导思想,就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
2.md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md思想的产生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给封建的****主义与伦理道德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并为近代以来西方的各种思想流派传人中国打开了大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五四后,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逐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md思想产生的根本条件。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广泛传播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经济上,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物质基础;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巨变。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眼光转向俄国,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初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重新考虑中国前途问题,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正确指导思想——md思想。
3.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md思想形成的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余万人。
中国无产阶级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辛亥革命后,工人运动出现了一些新动向:第一,罢工次数明显增加;第二,由单纯的经济斗争逐渐转向有明显反帝反封建要求的政治斗争;第三,由分散的自发的斗争转向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
中国工人阶级正处于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过程中。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中首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更广泛传播和中 国 共 产 党的建立,也为md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
4.md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中 国 共 产 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md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没有中 国 共 产 党的建立及其领导的人 民革命,就不可能有md思想。
中 国 共 产 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md思想正是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的思想体系。
同时,如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正确判断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各阶级的状况,科学认识中国革命规律,制定符合中国情况的路线,解决这些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给予现成答案的特殊问题。
这不仅为md思想的产生提出了迫切的客观要求,也为md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md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这一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开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继续发展等多个阶段。
1.md思想的萌芽时期(中 国 共 产 党创建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在中 国 共 产 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马列主义同中 国 革 命实际开始初步结合。
在这一时期,以李大钊、md、ze、邓中夏、瞿秋白等为代表的中 国 共 产 党人力求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考察、分析中国社会,指导中 国 革 命。
中 共二大根据列宁提出的《民 族 和 殖 民地问题提纲》,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和中 国 革 命应分为两步走等有了初步认识,在近代中 国 革 命史上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中 共四大又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 主 革 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特别是md发表的《国 民 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级级的分析》、《国 民 革 命与农 民 运 动》、《湖 南 农 民 运 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深刻阐述了中 国 革 命 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前途等问题,提出了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的基本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标志着md思想的萌芽。
这主要表现在:
(1)关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 国 革 命的任务。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 建 性 质的社会,帝 国 主 义侵略和封 建 军 阀的统治,是近代中国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此,中 国 革 命最迫切的任务是:一是推 翻 国 际 帝 国 主 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二是消除内乱,打 倒 军 阀,建设国内和平;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的统一,建设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也就是中 国 共 产 党的民 主 革 命纲领。
(2)关于中 国 革 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
中 共四大明确指出:中国的国 民 革 命既是资 产 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同时又“含有社会革命的种子”。
(3)关于无 产 阶 级领导权和工 农 联 盟。
中 共四大明确指出,中国的民 族 革 命 运 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有力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取得胜利。
无产阶级要实现国 民 革 命的领导权,必须同农民结成巩固的工 农 联 盟。
(4)关于资产阶级和统一战线。
中 共二大后,在同国 民 党建立统一战线开展国 民 革 命的过程中,陈独秀、瞿秋白等开始了对中国资产阶级的研究,瞿秋白还最早地使用了“统一战线”这个概念。
中 共三大强调共 产 党在同国 民 党合作时,要保持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中 共四大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统一战线中扩大“左”派、争取中派、反对右派的思想。
此外,ze在武 装 斗 争问题方面也有精辟的论述。
2.md思想形成时期(土 地 革 命 战争前、中期)
md思想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同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27年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则为md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条件。
(1)土 地 革 命战争前、中期是md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以md为代表的中 国 共 产 党人从国 民 大 革 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出发,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同党内盛行着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基本形成了包含md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着md思想的形成。
(2)md思想初步形成的具体表现。
在这期间,md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重要文章,着重论述了下列基本问题:①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以及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关于土 地 革 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③关于新型人民军队建设和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④关于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 党 建 设;⑤关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与经济文化建设;⑥关于反对本本主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总之,到20世纪30年代初,md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并解决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1930年初,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实际上确立了以“乡村工作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1930年5月,他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孕育了md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因子,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