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树枝状或球状的闪电
在夏季的傍晚,火云经过下午炎热地面的烘烤,再加上水汽凝结放出的潜热的作用,发展得高大而臃肿。云体像有瘤疖的老树茎,千姿百态,出现许多拱凸部分。在夕阳照耀到的地方,出现暗红浓紫色,但在阳光照不到的阴影部分,又呈现乌黑乌黑的铁色。天边云底,有雨线直达地平线上。云顶有红黄色的云绢,伸过来直到天顶。云内有闪电显现,闪道透过云底,像银蛇盘空,枯枝倒生,一晃即逝。在闪亮时,云体乌黑部分,忽然发红,好像刚从炉火中取出来的锻铁似的。
闪电为什么会像“枯枝倒生”的形状呢?
在有雷雨云出现时,云底带有负电,地面感应有正电,闪电先是带着负电从云底向地面行进的,这个过程,叫做“先导闪击”,它起着开辟闪道的作用。这个“先导闪击”在开辟闪道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首先向在云底以下杂乱分布的空间正电荷区的方向前进。这些空间正电荷,是地面的感应正电荷在尖端物体上积聚得较密,因互相排斥而进入空气,受雷雨云下强烈的乱流空气带到低空,不均匀地分布而成。先导闪击往往向就近的空间正电荷区行进。如果附近有两个或多个空间正电荷区,先导闪击就会出现分枝分头现象。一般说来,先导闪击易于在潮湿空气中通过,而不易在干燥空气中通过。所以它一路避干就湿,以曲折的道路通过一个空间正电荷区,又走向更下方的另一个空间正电荷区。在某些部位,又分枝分头前进,它伸到什么地方,就将负电带到什么地方,这样就出现了像“枯枝倒生”的“先导闪道”。可见先导闪道是披荆斩棘,历尽艰辛而开辟成的。但这种闪道,并不发很强的光。闪道顶端逐步下伸,当将要到达地面时,近地面尖端物体的正电荷,受先导闪道顶端负电的吸引,一冲而上,沿先导闪道而向云底进行,它与闪道上原有的负电相中和,就发出强光。这就是我们见到的闪电。由于它走的是“先导闪击”的旧路,所以发强光的闪电,也表现为“枯枝倒生”的形状,这种闪电,称为“回返闪击”。
![]() |
当先导闪击打到地面时,打击处往往会出现球状闪电。那是一团直径约10〜20厘米的带电气体球,它很轻,能随风飘移,能缩扁后钻入窗隙,然后又恢复球状。它喜爱沿电线、水管、热空气等移动,移动时往往出现咝咝声或毕剥声。它一般是红色或橘黄色,也有的带蓝白色或微红色:在江苏北部,有一年,人们曾见到一次雷雨闪电发生时,有一个球状闪电紧跟在飞快奔跑的野兔后边,进入草丛。事后发现那里有一团被烧焦的草叶和一只死兔。上海浦东洋泾地区,在一次惊雷声中,发现有一个“火球”,从一幢新房子的二楼北窗窜入室内,沿着墙壁绕了一圈,又从北窗下击穿墙壁,发出一声巨响,随即消失,在窗的左下墙角留下一个约20厘米的窟窿,这个火球就是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的形成原因,现在还未弄清,有几十种理论,例如,有人认为它出现于闪道的曲折处;有人认为出现于闪电打击处。它的形成与闪道中具有上万度的高温有关。它可能有旋转运动,所含的成分是一些正负空气离子。也有人曾试图用人工制造出球状闪电来。因此,对这一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先导闪电 球状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