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杜聿明集团军 粟裕与杜聿明:包围与反包围斗法,两翼钳形攻势对一点集中突破
粟裕与杜聿明:包围与反包围斗法,两翼钳形攻势对一点集中突破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杜聿明集团被围在陈官庄附近地区后,粟裕与杜聿明展开了包围与反包围斗法。 当时华野兵分三处,南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围杜聿

粟裕与杜聿明:包围与反包围斗法,两翼钳形攻势对一点集中突破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杜聿明集团被围在陈官庄附近地区后,粟裕与杜聿明展开了包围与反包围斗法。 当时华野兵分三处,南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围杜聿明集团,另以部分兵力参加对黄维的围歼战。总体上看,这三处兵力均感不足,粟裕用兵已达极限。这就客观上要求战役指挥员只有靠活用各种战法实现以劣胜优、以少打多。 起初,粟裕对被围的杜聿明集团采取了南顶北打的战术,即以4个纵队于南线主要采取防御,局部采取攻势,坚决顶住杜聿明集团向南突进与黄维兵团会合;而以北面的3个纵队采取坚决的进攻,打破杜聿明集团的防御体系,并给敌无任何喘息的机会。 杜聿明毕竟也是国军名将,战术素养较高。针对粟裕的打法,杜聿明改变了战术:以困兽斗的方式,采取以绝对优势兵力在坦克、炮火及空军的强有力支援下强攻一点,力图打开一个口子,破掉粟裕的包围圈,往南与黄维兵团会合。 此时,粟裕指挥难处有二:一是不便集中更多兵力于该点反击,因为对杜聿明集团已达成包围,再集中包围圈上的部队对付敌人的一点突击,整个包围圈很有可能因兵力分散而破裂。或者形成顾此失彼的局面。二是不可能象莱芜战役那样,将敌稍向南放以便于围三阙一,在运动中歼灭敌军,因为「 ”黄维兵团尚未解决,恐于放敌南进出乱”。这两处敌人一旦会合,后果不堪设想。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粟裕当机立断,灵活用兵,及时调整部署打法。正如他所说的:「 ”打仗是最讲辩证法的。因为双方都是活生生的人在行动,敌人同我们一样也会动脑筋会走路,他打着打着变了招,我们就得跟着变招,即使他不变招,我们也要根据战场上变化了的形势来变化打法。” 粟裕决定以两个纵队正面阻敌,以两个纵队由东南及东向西攻击,以两个纵队由西向东攻击,从而对杜聿明向南实施一点突击形成了强有力的钳形攻势。md和中央军委称誉粟裕「 ”部署极好”。再反观杜聿明,果然对粟裕的钳形攻势十分忌惮,他生怕后路被粟裕的钳形攻势所遮断,那样他的整个防御体系将被彻底打乱,无疑灭亡得会更快。于是,杜聿明不得不放弃其一点突击计划,回归原来的固守待援。 从黄维兵团被围到被歼的二十多天中,粟裕就是这样,通过机动灵活用兵、巧妙的战略战术在南北两线构起了一道铜墙铁壁。非但如此,钳制、阻击部队阻中有歼、顶中有歼、围中有歼,到黄维兵团被歼灭之时,「 ”华野已全歼了孙元良兵团,并将李弥兵团歼灭近半,将邱清泉兵团歼灭了三分之一”。 (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 很赞哦!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