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厚熜 整死三位皇后的明朝皇帝朱厚:朕乃神仙下凡
整死三位皇后的明朝皇帝朱厚:朕乃神仙下凡
零距离打板子
嘉靖皇帝朱厚在登基之初,一个重要的诏令,就是广开言路,鼓励言官大胆进言,但在他大多数执政时间里,对于言论,却多采取压制方式。他压制的方式,就是杖责。
他杖责的方式,是非常零距离的,比如嘉靖四年(1525年),云南御史郭楠上奏,要求抚恤大礼仪之争中的获罪官员家属,朱厚立刻下令,命令锦衣卫带着大棍,乘快马八百里加急,就为了到万里之外的云南打郭楠二十大板。
嘉靖十三年(1534年),户部给事中张选要求朱厚亲自拜祭孔子,恼怒的朱厚不但把张选杖责,甚至还特意跑到牢房隔壁,亲自听殴打张选的棍子声。嘉靖十九年(1540年),朱厚想闭关炼丹,太仆寺卿杨最上奏说:臣就是被陛下打死,也要上奏劝阻陛下。朱厚看完后立刻说:那就把他打死吧!结果,杨最被活活打断了气。
明世宗朱厚
嘉靖面前不好混
摊上朱厚这样的领导,做大臣的想混好是非常难的,朱厚执政时代的几位重臣,都有自己一套混事的办法。最早得宠的夏言,最大的特点是做事风风火火,朱厚交代做的事,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完,而且汇报工作极其简单明了。
但排挤掉夏言的严嵩,却更有一手,后人都说他会拍马屁,其实他拍马屁的方式极其特殊,就是每次与朱厚讨论事情的时候,先假装和朱厚争论,然后等朱厚教育完了,就做幡然醒悟状,再竭力称赞朱厚英名。每次都能给朱厚智商上的优越感。

而最后算计掉严嵩的徐阶,他的方法却更加高明,他给朱厚奏事,每次都是先投朱厚所好,大拍马屁,说话的时候来回绕圈子,绕到最后,却还是拐到自己的主意上,基本都能取得朱厚的支持。
对联有风险
朱厚对待大臣,表面上很亲切的,经常拉着大臣拉家常,甚至讨论学问,但就在温情脉脉间,可能稍微一点小错,就会招得他当场翻脸。
嘉靖二十五年(1545年),朱厚一次召内阁首辅严嵩和吏部尚书熊侠,说要一起对对子,他出了个上联叫阁老心高高似阁。就这一句,吓得严嵩当场扑通跪倒,头捣蒜般的磕头,浑身冷汗直冒。
朱厚接着冷冷的说:你要是对不出来,我这里倒有一个下联——天官胆大大如天。话音未落,旁边的熊侠也紧跟着扑通跪下,连磕头的劲都没了,浑身哆嗦的如筛糠。这个对联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做内阁首辅的严嵩,心气太高了,高的内阁首辅这个官都容不下他了。做吏部尚书的熊侠,胆子也太大了。大的都要比过天了——你们俩以后都给我老实点!
严禁随地吐痰
朱厚给大臣们的最大印象,就是深沉刻板。朝臣向他汇报工作的时候,即使是再紧急的坏事,也很少从他脸上看到惊慌与怒气。而即使是再天大的喜讯,同样不会从他脸上看到兴奋。
而他的生活同样严刻,按照明朝《起居注》的说法,他是明朝极少每天能保持同一生活规律的皇帝,无论起床,上朝,批阅奏折,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而他的待人接物更是极具礼仪,一点小生活习惯的错误,可能都会引起他的愤怒。就是在他登基后,明朝皇城有了一个明文规定——严禁在皇城里随地吐痰。
朕和道家有缘
在明朝皇帝中,朱厚是一个极度信奉道教的皇帝,他信奉道教的狂热程度,在各类史书中都有记录,而信奉道教的原因,《明史》把责任归结到朱厚执政早期的近侍太监崔文身上去,认为是朱厚初入京城时,崔文在皇宫里设立道场,为当时的江南水灾祈福,随后江南水患消解,也从而使是年十六岁的朱厚迷上了道教。
而更加贴切的记录,应该是《明经世文编》中,朱厚的家乡湖北安陆,在当时就是道教盛行的地方。朱厚的父亲兴献王,其本人就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不但与当地的道士交往甚多,更多次为道观捐赠金银。
甚至朱厚本人的出生,也与道教有不解之缘,按照《钟祥县志》的记录,朱厚降生前,其父兴献王曾梦见神仙下凡,接着就被朱厚降生的嗷嗷啼哭声惊醒。而在朱厚的整个执政时代里,他都对外宣称,自己是神仙下凡。
道士行业有前途
王世贞的《国朝献徵录》的记录,迷信修道的朱厚,对道士的待遇也极其优厚,且不说他宠信的陶仲文,邵元节,蓝道行等道士,就是他修道时,在他旁边烧火的小道士,每年都可以得到大笔香火钱,除了日常工资外,每次道教活动后,朱厚都有厚赐,仅此一项,一个道士每年的香火费,就高达白银两千两,折合人民币一百二十万。在当时,这是极有前途的工作。
皇上得了健忘症
朱厚为人上的最大毛病,就是记仇。比如早年在大礼仪之争中反对过他的大臣杨慎,被他发配云南达三十五年,期间朱厚几乎每年都问:杨慎在云南过的怎么样?每次问的时候,有心保护杨慎的大臣们,都故意把杨慎说的惨兮兮的,听到这些消息,朱厚就会露出满意的笑容。
但有时候朱厚也健忘,大臣徐阶早年也曾在大礼仪之争中得罪他,不但遭到贬官,朱厚更在宫殿柱子上刻下八个字——徐阶小人,永不叙用。但就是这位永不叙用的徐阶,成了朱厚执政时期最后一位内阁首辅,并且深受信用。
而朱厚宠信二十年的严嵩,最后也倒霉在他的健忘上,严嵩起初被罢官的时候,朱厚曾经下旨,要求官员们不要再弹劾严嵩的罪状,有敢弹劾严嵩及其家人罪行的,要一律治罪。
但仅仅一年后,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在家乡犯事,遭御史林润弹劾,朱厚勃然大怒,立刻将严世蕃判了死刑。同样倒霉的还有抗倭名将胡宗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罢官,身为严嵩党羽的他本受株连,朱厚因他抗倭有功,下旨说他宗宪非严党。但仅过三年,胡宗宪就被论罪下狱,为求清白,他自尽于狱中。其实健忘和记仇,都是缘于朱厚的一个性格——小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