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原兵变 从明末陕西兵变、民变谈起,聊聊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从明末陕西兵变、民变谈起,聊聊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了少数民族的统治而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汉人王朝。这个王朝是当年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用了16年的时间推翻了当时风雨飘摇的元朝而建立起来的传奇。而到了明末的时期,历史再现,社会的矛盾也日渐加剧,政治逐渐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败。兵变、民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王朝崩溃时必有的一种现象,如瓜熟蒂落一般,哪里有压迫哪里自然就会有斗争。当时的贵族、太监、官吏和绅士所组成的压迫阶级没有想要给被压迫的劳苦人民一条生存的道路,自然会有被他们当时脚底下踏着的阶级所打倒的一天,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
一.变首发于陕(一).地理条件恶劣
明朝末年政治衰败、军备废弛、财政空乏,社会矛盾不断地加深,而陕西因各种原因使得它成了矛盾展现的首发地。
地处西北部的陕西,处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陕西北部气候干燥,冬季严寒,而夏季亢旱。比如怀远地区,阴历三月之时尚未解冻,至九月便已经开始降雪。米脂更是贫瘠,地表沟壑纵横,黄土厚垒,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农作物生长周期较短。陕北境内,山峦重叠,难以找到水源灌溉农作物,再加上气候干旱,一遇到旱灾就很难以补救。同时榆林等地境内,多为砂砾质土地,并不适合一般农作物的成长。而正是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多地经常连年干旱,赤地千里。
(二).赋税重治理差
陕西也是当时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其土地贫瘠、生产落后、工商业很不发达,百姓的生活水平本来就不高,而王公、官绅、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官府的赋役征派又极为苛重。明末时该地的赋税种类繁多,除去正常的田地赋税以外,还有人丁税、草料税、盐税、商税、畜税、茶税、牙税、当税等一些杂项税银。这些赋税就像大山一样压在当时陕西百姓的身上,而又因战事紧张,所设立的各项徭役也是极其繁琐。这都导致一些不堪其苦的部分底层人民选择了逃亡他地,逃走的人逃走了,他们的份额就压在了留下来的人的身上。
陕西的官员都大多出身很低,只是明经出身。严格的科举制度下,这些官员本就饱受歧视,没有太大的升迁前途,而大多数又都年老力衰,日暮穷途,这些也给了他们自暴自弃不用心打理该地的政治的理由。更有甚者,在一些土地贫瘠的地方,直接有官员不肯到当地就任,而很多就算到了当地就任也是不愿意有任何的作为,只求快速调离。这些都导致了该地各种弊端都慢慢展现,政治越来越黑暗。
(三).生活所迫终起义
陕西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地方,当地教育水平迟滞,那里的民众大多质朴少文,习骑射崇尚勇猛,以好勇为荣,性格直率好斗,如有不平,便敢奋起斗争。因此,在种种的条件逼迫下,底层人民没有办法,高举起义的旗帜,盼望通过这样的一条道路找到自己生存的机会。
而在民变之前,陕西的境内就已经存在着一股潜藏的兵变势力。明末的陕北地区,是西北重要军事地区,因为当时政府的财政枯竭导致拖欠边军的军饷数目巨大,当地数以万计的官兵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抱怨之声不绝于耳。试想再勇猛的军队,“食不饱,力不足”又怎么保家卫国呢?
到了崇祯元年三月,延绥军兵之中已经有了聚众丢盔弃甲的现象,而当时数百万的降丁也到达了延绥镇。延绥本就是不毛之地,全靠政府的饷银来支撑日常开销。而没有政府的饷银,降丁有快要来了,势必会引起哗乱。

崇祯元年,也就是起义初起得时候,主要是以饥民为主。而到了崇祯二年,勤王兵哗乱,利用陕西的地形,因为缺乏军饷而叛乱的兵士也纷纷加入了其中,成为了主导力量。至此陕西的民变、兵变正式拉开了帷幕。
兵变、民变往往都是一个国家正式走向衰亡且无可挽救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目光投向当时的明朝,就可以发现陕西的兵变、民变只是开端,而灭亡才会是明王朝的结局。
二.兵变、民变发生的社会背景(一).政治衰败
到了明朝的晚期,社会矛盾加剧,明朝的政治逐渐出现了衰败的趋势。其实早在英宗时期,宦官当政、奸佞当道的局面就已经出现,而到了正统末年,因赋役不均,就已经出现了流民起义、农民起义。万历、天启时期,明朝政局开始走向了全面的衰败。其实万历初年,神宗有任命官员进行政治改革,企图通过这个方式整顿政治情况,缓和社会矛盾。虽然有暂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为明王朝短暂地续了命,但是只要旧制度下的利益集团仍然屹立不倒,一切都是枉然,所以最后这场改革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神宗确不是一个好皇帝,甚至可以说他对朝政的懈怠,是明朝晚期政治败坏的根源。从万历十四年起,神宗经常以身体为理由,深居宫中,找借口不上朝,也不看大臣递上的奏折。每个晚上都会喝醉酒,喝酒时候左右近侍一旦进行劝阻,就会被杖毙。他以静摄为名,实是对朝堂的事情持有放任的态度。这无不导致当时的官缺严重,同时引起了各官员的不满,让国家中枢机构处在半停滞的状态,大大打击了各官员做实事的积极性。当然也助长了官员们做事拖拉的风气,党争之风也渐渐形成。
而熹宗直接让大权旁落到宦官之手,至此宦官专权渐渐达到了顶峰。宦官魏忠贤被各官员称为“九千岁”,而其任命的吏部尚书周应秋,每日卖官,按官阶大小明码标价,每日数目高达万两,被称为“周日万”。崇祯时期,买官卖官的风气到了顶峰,形成了“官以财进”这样的局面,至此以后,政治全面败坏。试想,满朝文武官员,有才能的被打击了做事的积极性,而更多的都是无能无才之流,这样王朝的衰亡哪里又不是必然。
(二).财政空缺
明中期的财政情况在万历初年,神宗命张居正进行改革后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由嘉靖、隆庆时期国库白银每年两百万两左右变成了三四百万两。而到了后期,开销日渐巨大,逐渐变得入不敷出,这些年的王朝积蓄也就化为乌有。自隆庆时期,就开始不断地提取太仓库的银两开始花用,而到了万历时期完全到了挥金如土的地步。
万历三十年,神宗发现太仓库都没有办法支撑他的花销,于是开始加大税收,以此来得到更多的金钱进行花费。试想,皇帝需要很多的金钱来满足其对金银财宝的需求,可是百姓难道不需要足够的食物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吗?在一个上位者完全忽视自己统治的人民的生活是否能够得以维持的时候,他的皇位就已经岌岌可危了。而正是从这以后,不断加收赋税,来勉强维持朝政的正常维持。人民怨声载道,一些人迫于生计也开始流亡,走向了与明王朝的对立面。
明朝后期,王公贵族等人利用权势大肆兼并土地,侵占官、私田,建立皇庄。因当时赋税严苛,平民为逃脱赋税把田地寄在地方豪绅的名下,却不料产业被侵吞,剩下巨额的税粮需要承担。而明朝宗室占据了大量的土地,百姓无地可耕种,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深。明王朝的灭亡也指日可待。
(三).军备废弛
军备的废弛也不断促进了社会矛盾的深化。这主要体现在军饷频快、拖欠克扣、导致兵变增多、军兵逃亡、宦官监军导致军纪败坏、卫所制度没落。万历以后,开始拖欠军饷,本就不多的财物,还在沿途被官员层层克扣,最后真正到达军兵手中的钱财所剩无几。明末灾荒不断,同时物价飞涨,军兵的生活日渐困苦,直接出现了兵士出逃的局面。此外,卫所制度的逐渐没落、军兵数目也大幅度锐减。万历四十六年,辽东全镇军兵总共不足六万人。这相比嘉靖年间,减少了三万人。同时万历初年,军事操练逐渐减少,而到了崇祯初年,京师的军事操练就直接已经停止。这导致了不仅人数减少,而且军事能力也随之降低。
三.小结发生在17世纪中叶的明清易代,其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总兵力不足20万人的八旗兵,从素有蛮荒之地的东北地区挥师南下,仅仅用了20年就横扫了东亚大陆,征服了尚可称为泱泱大国的明朝。
我认为相对于外患,真正导致这一改朝换代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阶级斗争,在《明史十讲》中将这总结为:明末社会矛盾的激化、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内忧外患纷至沓来。而在开头我们也说到,兵变、民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王朝崩溃时必有的一种现象,如瓜熟蒂落一般,把百姓踩在脚下的统治者,一定会有被打倒的一天。
明朝(326)神宗(9)陕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