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楼鼓楼 北京鼓楼历史
北京鼓楼历史
1.北京鼓楼的历史
鼓楼通高46.7米,坐落在高4米的砖砌台基上,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楼体面阔五间,形制为三重檐歇山顶、灰瓦绿琉璃剪边屋面。从外观上看它是一座两层的建筑,实际在两层之上还有一个暗层。鼓楼的底层为砖石结构,前后各有券门三道,左右各有一道,东北角还设边门,内砌69级式石阶可通上下。二层以上为木结构,四周修有回廊,外侧设望柱和栏杆等。
鼓楼历史上曾经三毁四建。最初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名齐政楼,取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后来被火焚毁。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之后再次毁于火灾。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二度重建,不久因雷击被毁。嘉靖十八年(1539年)第三次重建,终于留存至今,只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行过部分修整。
鼓楼内部通体彩画,金碧辉煌。二层原本置宋代的铜壶滴漏和铙神,用来报时,但在清初遗失。清代起改用时辰香定更次,并设主更鼓1面和群鼓24面报时,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现在仅存一面主鼓,直径1.71米,高2.22米,鼓面由整张牛皮蒙成,上面刀痕累累,是被八国联军所砍。1924年时,鼓楼曾一度改名为“明耻楼”,陈列展览八国联军的图片、实物和模型等。
鼓楼前在元代时是北京城重要的商业区。根据古代都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制,鼓楼正处在皇城之后,而且附近多有权贵宅第,不远处的积水潭和什刹海也都是商贾云集之所,因此带动了鼓楼前商业的发展。直到王府井、西单等商业街兴起后,这里才逐渐衰落。1949年后,鼓楼商业街重新繁荣,在保留老字号的同时,又新开了许多商店、饭店和风味小吃店,成为北京城北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2.北京鼓楼是那个朝代建的
北京鼓楼建于明永乐十八年,鼓楼坐北朝南,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是建在高砖台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台基高达4米,台上有5间重檐的木构殿楼,楼高46米多。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非常雄伟壮丽。
鼓楼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充分显示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元代鼓楼在大都中心,原名齐政楼,取齐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义,其位置在明清鼓楼以西,今旧鼓楼大街南口。明永乐十八年营建北京,重建钟鼓楼。
据谈迁《北游录》记载,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楼毁于火灾,乾隆时重建,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
3.紫禁城鼓楼为何叫鼓楼
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钟鼓楼[3] 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即公元1272年),当时位置处于在大都城(即今北京)
北京钟鼓楼外景
的中心,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之后又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钟鼓楼,并确立了其位于都城南北中轴线北端的地位。后相继毁于火。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楼遭雷击起火,第三次重修。清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重建钟楼。钟鼓楼在清代历经修复,所见到的鼓楼建于明代,钟楼则建于清代。1932年和1941年前后,为保护建筑并有效地利用,对钟鼓楼进行了不同规模的修缮。1984年国家拨款对钟鼓楼进行大规模的修缮,1986年成立钟鼓楼文物保管所,负责该文物建筑的保护管理与利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钟鼓楼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元、明、清三朝,钟鼓楼作为古都的报时中心,鼓楼置鼓,钟楼悬钟,"晨钟暮鼓"循律韵通。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过去,钟、鼓楼的报时之职由清宫銮仪卫承担,1924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后,钟鼓楼便失去了报时功能。民国十三年(1924),为使民众勿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国耻,鼓楼易名为“明耻楼”,后恢复原称“齐政楼”。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鼓楼成立了“京兆通俗教育馆”,随后钟楼开设民众电影院,至此钟鼓楼开始向民众教育功能转变。1957年,钟鼓楼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钟鼓楼进行建国后的首次大规模修葺,1987年鼓楼对外开放,1989年钟楼开始接待游客参观。1996年,钟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鼓楼电玩一条街有多少年的历史
从地安门大街到宝钞胡同的街面上,分布着几十家经营电子游戏的店面。
这里的店面都不算大,装修也称不上豪华,但其经营的游戏品种却多种多样:从最新的PC机游戏光盘到“任天堂”的PS游戏机,以及微软的X-BOX的游戏盘,都可以在这些店铺租到或买到。值得一提的是,虽说当今电子游戏已经进人PC机时代,但街上的小店仍然经营卡带游戏。
被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称为经典的《魂斗罗》、《赤色要塞》、《超级码莉》等等都可以在街上买到。如果你是个怀旧的人,在那里说不定就能体验到当年那种“简单的快乐”。
5.北京旧鼓楼大街名字由来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6.北京故宫的历史故事
北京故宫的历史故事:工匠马德春与故宫九龙壁
建九龙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讲究多、难度大。必须要找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这马德春烧制琉璃瓦十几年了,技术高超。他选几十位工匠,第三天就开工了。干活前,他向工匠们讲了烧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
他说:“那烧制彩色琉璃瓦对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讲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烧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来件废品作为代价。大伙要多留心,千万别出差错。”说完就带着大伙儿干了起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总算烧制成了。
安装这天,皇极殿门前人来人往,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突然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吓了马德春一跳。他来到出事地点一看,一个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摔碎的一片琉璃瓦。
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凑在一起,仔细地看了看,低声对周围的工匠说:“这事儿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谁要是吐露一个字,可有杀身之祸啊!”
在回家的路上,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烧制那片琉璃瓦是来不及了,延误工期的罪名担当不起,可是另打主意来补救又要冒着欺君之罪的大险呀!眼看没几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横,等死不如闯一闯。
到家后,他茶不思饭不想,不管谁来也不见,一个人来到小仓房,把门窗挡严,悄悄地自制“琉璃瓦”。
九龙壁完工的消息,及时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带着几位大臣前往观看,刚一进锡庆门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辉煌的九龙壁。走近再一细看,那九条龙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
乾隆皇帝顿觉满目生辉,不住赞叹。
扩展资料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
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内廷之后是宫后苑 。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 。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北京故宫
7.北京钟鼓楼反映了古代人的哪些科学智慧
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8.鼓楼在古代是干嘛用的
鼓楼是古代放置巨鼓的建筑,用以击鼓报警,或按时敲鼓报告时辰。佛寺亦有鼓楼,与钟楼相,建于正殿的左右,用以悬鼓报时,或于典礼时敲击。
宋代孔平仲 《孔氏谈苑·封置鼓楼》原文记载:
李崇为兖州刺史,州劫盗, 崇乃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搥鼓乱击,诸村如闻者,槌鼓一通,次闻者,复挝以为节,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伏其险要,无不擒获。诸村置鼓楼,自此始也。

意思就是说:
兖州境内从前经常出现抢劫的盗匪,李崇命令在每一个村庄都设置一座楼,楼内都悬挂着大鼓。在强盗出现的地方,要猛烈敲打大鼓,各村听到鼓声,都派人防守险要地带。
不一会儿,鼓声传遍百里,险要地带都设下埋伏,强盗行动没有不被捉获的。设置鼓楼的做法从这时候开始。
扩展资料:
中国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鼓楼有:西安鼓楼,北京鼓楼:
1、西安鼓楼
西安鼓楼,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
西安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北京鼓楼
北京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北京鼓楼坐北朝南,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通高46.7米。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台上四周围以宇墙。
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鼓楼